趙建新,鄧 榕,張 旭,田元祥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患者,男,76歲,2016年6月20日初診。主訴:左眼上瞼下垂半個月。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5年,長期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每日1片,血壓控制正常。頭部有帶狀皰疹病史,三叉神經痛病史。患者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眼上瞼下垂,復視,視物模糊,睜眼困難。曾就診于某人民醫院,頭顱MRI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為動眼神經麻痹,未給予治療。后就診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總醫院、安貞醫院等神經內科及眼科,查頭顱CT后診斷為腦梗死、動眼神經麻痹。給予維生素B1、腺苷鈷胺、前列地爾、舒血寧、珍寶丸、中藥湯劑(不詳)等治療后無效。遂至我院針灸科就診。刻下癥:左眼上瞼下垂,抬眼無力、難睜,復視,左眼內收、上下視受限,右眼睜眼正常,對光反射存在,眼球各方向運動不受限,兩瞳孔等大正圓,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張力無異常。中醫診斷:瞼廢。辨證:脾虛氣弱證。針刺取穴:患側睛明、承泣、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陽白、陽白旁、百會、上星,雙側風池、太陽、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進針深度:睛明、承泣、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陽白、陽白旁、百會、上星均淺刺,進針2~5mm;風池、太陽、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均深刺,進針20~30mm。操作:以0.30mm×40mm毫針常規針刺,行平補平瀉法。風池、太陽為一組,陽白、陽白旁為一組,魚腰、絲竹空為一組,連接電針儀,連續波,頻率3~5Hz,留針25min,每日1次,每周3~4次。2016年7月11日二診:患者自述晨起時左眼可睜開,復視較治療前好轉,中醫診斷、辨證、取穴、操作均同前。2016年8月18日三診:患者左眼已完全睜開,與右眼等大等圓,向左上方視物時有遮擋感,診斷與治療皆同前。
按語:動眼神經麻痹是由于動眼神經損害,導致其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側上瞼下垂,瞼裂變小,眼球不能向上、下、內轉動,外斜視,復視,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等[1],其臨床發病率為2‰[2]。本病病因較多,但以腦血管疾病、炎癥、頭部外傷、腫瘤、糖尿病等疾病損傷動眼神經為主[3]。西醫治療動眼神經麻痹多采用營養神經藥物[4],并配合自然康復,保守治療6個月后,如療效不佳可采用手術治療[5]。但手術治療無法解決眼球運動障礙與復視現象[2]。
瞼廢屬于中醫“痿證”范疇。《目經大成》云:“此證……只上下左右兩瞼日夜長閉而不能開,攀開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視。”《圣濟總錄》稱之為“眼瞼垂緩”,認為該證是氣血虛弱,肌腠疏開,邪客于瞼膚之間所致。《赤水玄珠》記載:“因先傷于內,而后感于外,相兼成病者也。”認為本病的病因是氣血虧虛,運化失司,痰濕內生,阻滯胞瞼脈絡,筋肉失去濡養而出現眼皮弛緩。
本病病位在目、胞瞼。胞瞼屬脾,故結合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原則,選取太陽、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陽白、陽白旁1cm 處。患者脾虛氣弱,脾主肌肉,胞瞼屬“肉輪”,脾氣虛則固攝無力,眼瞼下垂,治當補中健脾,升陽益氣,故選取足三里、三陰交、百會、上星以健脾益氣。上瞼下垂屬于眼瞼開合不利,陰陽蹺脈交會于目內眥,司眼瞼開合,故結合局部取穴原則,選取睛明、承泣以調節眼瞼開合。患者視物成雙,屬于“復視”,主因為經絡不通暢。鄭魁山認為風池穴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三脈的交會穴,可疏通腦目經絡[6]。《四總穴歌》中記載“面口合谷收”,其含義為合谷穴能治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的面口部疾病。此外,合谷調氣,太沖理氣調血,合谷配太沖用于治療面神經類疾病療效較佳[7-8],故選取風池、太沖、合谷以行一身氣血,恢復目的視物功能。
在本案例中,患者痊愈時間為2個月,較西醫療法有獨特的優勢。與西醫保守治療相比,本療法治療周期短,見效快,治療效果顯著。與手術治療相比,本療法痛苦小,能解決手術無法解決的眼球運動障礙與復視現象。目前,針灸療法常用于治療疼痛性疾病,通過本案例或許能為擴展針灸的應用范圍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