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聲俊

黨的十九大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高屋建瓴地概括和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政治成果,具有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其重要內涵包括“四個自信”、“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等富有時代性、方向性、綱領性、創新性、人民性的馬克思主義的光輝論斷。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成為指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光輝的思想旗幟;必將成為凝鑄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奮勇前進的精魂;必將成為黨領導全國人民有力推進“四個偉大”歷史進程的科學指南,引領勝利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
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在結合實際、指導實踐。結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深入進行學習和研讀,對于提高“糧安天下”的戰略內涵和精髓、戰略意義、戰略重點、戰略定力和戰略措施等,加深了認識,增強了信心。筆者把學習與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的心得和體會,梳理和綜合起來,與糧食同人分享,并請不吝賜教。
結合我國糧食安全的新情況新形勢,學習和研讀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會深刻認識到,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洞悉國情糧情,決策高屋建瓴。習近平總書記長于深入淺出地講解中國糧食的故事,簡明闡釋我國糧食戰略和策略、糧食改革和發展,糧食安全的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所以能信手拈來、饒有興趣地講明糧食安全的道理,既與他博覽群書、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相關;也與他深入實際調研及深厚的家國情懷密不可分;筆者還認為,還與他在陜西省梁家河7年的艱苦知青生活相關。這里,簡要敘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交售糧食的故事。
從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即從15歲到22歲),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黃土地上與農民同甘苦、共患難,鍛煉成長為一個農民。7年間,他跟著村民學著干,學會了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等,各種農活都漸漸熟悉了,成為種地一把手。開始,他每天掙6個工分,2年后每天掙10個工分,與強壯勞力相同。他能挑百多斤的擔子走山路。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在梁家河糧站交售過糧食(見“糧食收購單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時賣糧收據

資料來源:《梁家河》,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這張收購單表明:習近平交公糧的糧站收購憑證。這張收購單清楚寫明:交售單位或個人,習近平;交售時間,1972年12月30日;品種,高粱;評定規格,88;重量:包數1包,毛重64斤,皮重5斤,凈重59斤;收購金額:5.19元(單價每斤8分8厘)。這張糧站收購憑證說明,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已了解到交售公糧的全過程。這張糧站收購憑證表明,習近平當時已接住和了解基層的糧食工作。他后來曾動情地回憶說:1975年10月7日,離開梁家河回北京上清華大學。一大早,全村人都來了,拿著紅棗、小米。默默站著。年輕的習近平第一次當眾流出了熱淚,說:“你們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這干一輩子!”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梁家河是一所學校。收獲很多,最大的收獲有二點:一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陜北高遠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這里之所以簡要介紹習近平總書記7年的知青生活,是為了更深入理解他擔任省市、直到中央主要領導后,始終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習慣。習近平總書記數十年來進鄉村、訪農戶、考察合作社、視察農墾區、登山嶺、涉河川,對基層實際和糧食工作熟悉入微、了若指掌。從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的生涯與經歷中,可以尋找到深刻領會習近平糧食觀、包括關于糧食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端、特別是國家糧食安全觀的鎖鑰。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置于治國理政“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2013年,我國制定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
這一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是一次高規格布局糧食安全的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他娓娓動人的講解說:“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餓肚子的歲月不能忘!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會忘記,但饑餓留下的印象卻讓人永生難忘。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總書記還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他在陜西省梁家河插隊時,生活極其艱苦,三個月未嘗過肉味。后來家里給他寄來5元錢,他買了幾斤肉冷凍起來。有的插隊知青饞到吃生肉片。遙想當年,中國人有過憑“票”吃飯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紙,直接關系人最基本的權利:吃飯問題。“吃飽飯”成為困擾上至最高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的一件難事。習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說,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如果糧食不足,國家的發展就會受到延滯。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以上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瞿長福,《經濟日報》,2016年3月1日)
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情系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不僅關心當前,更著眼未來,十分關切“誰來種地”的熱點問題。他講道,解決好種地大事,必需“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他還切中要害地強調:“必須解決要通過富裕農民、扶持農民、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村、投身農業的問題。要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鼓勵支持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同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完善農業支持政策,提高農業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民有自豪感。”(《學習中國》:《習近平重視糧食問題: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2015年8月26 日)

在我國糧食產業進入改革和發展“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一些人盲目樂觀思想有所抬頭,尤其是面對國內外風雨跌宕的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民以食為天”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則,深刻揭示“成敗興壞”家國情懷的歷史意蘊。他緊緊連接地氣地講述“糧穩天下安”的故事: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是糧食生產的終極目標。對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負責,中央承擔首要責任,各級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增加糧食生產投入,自覺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糧食安全是買不來的(見《人民網—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2日)。在另一場合,習近平總書記懷憂患意識、講發人深省故事。他說: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要堅持立足國內,一個國家靠進口吃飯等于讓別人卡住咽喉,靠不住、危險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年3月1日)。
實現“糧穩天下安”,是一個必須長期不懈奮斗、保障民生的宏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與山東省農科院舉行的座談會上意味深長地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溫飛:《中國廣播網》,2013年11月28日)此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述道:經驗告訴我們,盡管糧食已經連續多年增產,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已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而恰恰在農業形勢好的時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糧食生產。“所貴惟賢,所寶惟谷”。“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全面實施新的糧食安全戰略,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高層播報》,《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年3月1 日)。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循循善誘、講解深透: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回應人民對國家安全的新期待。要著力解決空氣、水、土壤污染以及農產品、食品藥品安全的突出問題(以上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5月)。另外,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實現偉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2015年7月1日正式通過并實施的《國家安全法》中,明確地納入了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這表明,我國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

曾幾何時,“糧票”“糧補”“缺糧”“節糧”等家喻戶曉的詞語漸漸淡薄、或被遺忘了,似乎中國人的“飯碗”問題已解決了,一些地方糧食安全之“弦”有所放松。
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廣闊的全球視野,審視“飯碗”這個攸關億萬百姓民生的大事。他情系民眾“飯碗”、胸懷國家“糧安”,感動人心地回憶:餓肚子的歲月不能忘!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會忘記,但饑餓留下的印象卻讓人永生難忘。中國人有過憑“票”吃飯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紙,直接關系人最基本的權利——吃飯。那些年月,“溫飽”是困擾中國人的一件大事、難事。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解決好13億多張嘴的吃飯問題,真是比天還大的事!它始終是治國理政、基本民生、保障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然而,糧食安全問題極為復雜,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心存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正是出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認識和洞察。習近平總書記借助人人一日三餐都要用到“飯碗”、明白而形象地強調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食。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此相對照,針對浪費和損失糧食現象嚴重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還囑咐道,要“高度重視節約糧食,從娃娃抓起,從餐桌抓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國家糧食局:《建設糧食產業強國實踐與探索》,《中國財富出版社》,2018年1月)。
習近平總書記無時不掛念著近14億人口的“飯碗”。就在不久前的2018年9月25日,剛剛慶祝過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他深入三江平原的腹地、黑龍江農墾局建三江考察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他邊聽農場負責人介紹,邊詢問糧食收成如何、有沒有病蟲害、能否做到連年豐收,并再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當他走進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時,仔細觀看這個地區生產的大米、食油、黃豆和牛奶等各類農產品。習總書記走近展臺,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場的人無不感動,總書記真是念念不忘國家的糧食安全!念念不忘百姓的“飯碗”啊!(以上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人民日報》,杜尚澤 2018年9月26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