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成功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糧食市場價格平穩運行,對穩定物價總水平、宏觀經濟行穩致遠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怎樣的態勢?如何更好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等發布了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食物不足人數估計達8.21億人。
在這種背景下,在第38個世界糧食日之際,以“努力實現零饑餓”為主題開展相關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指出,我國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個重大貢獻。
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000多億斤,1996年首次突破1萬億斤,2012年以來連續多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2017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889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
“40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有關糧食安全和減貧目標,為世界反饑餓事業作出了中國貢獻。”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說。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牢牢把握保安全防風險的主動權。”張務鋒說,要著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積極防范風險、應急處突、穩定預期,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要加強糧食供需調控和購銷服務,堅決防止發生農民“賣糧難”情況,堅決避免糧食供應脫銷斷檔,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底線。
“過去我們這里的晚稻畝產約450公斤,今年達到550到600公斤沒有問題。”撥開一浪又一浪稻穗,河南省潢川縣金塔紅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新生在田里查看著水稻的長勢。
在張新生的合作社,秸稈成了寶貝。“用秸稈來喂牛,用牛的糞便育秧,提高發芽率,秧苗插在地里成活率高。”張新生說,50公分以下牛吃不掉的老秸稈粉碎后,下面種上紫云英,次年4月把紫云英翻掉沃田,成為有機肥。
通過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綠色種植,張新生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見證者和實踐者。在15日的活動現場,張新生被評為“全國糧安之星”。
過去,我國糧食長期短缺,保障糧食安全著重解決人民群眾“吃得飽”的問題。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更加關注糧食質量安全,消費需求轉向“吃得好”和“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便利”。
從數量安全到質量安全,糧食安全的內涵在豐富,要求在提升。
“質量興糧是建設糧食產業強國的必由之路。”張務鋒分析指出,我國糧食產業經濟初步具備一定規模,但是精深加工不足與過度加工并存,產業鏈條向前后兩端延伸不夠,優質特色高端產品少,低端加工產能過剩,糧油產品質量水平有待提高。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緊抓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加快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加,要在保護現有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基礎上保障糧食安全,進一步提高產量的難度日益加大。“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吉林區首席科學家王立春就遭遇到這一瓶頸。
本世紀初,我國曾一度面臨糧食生產連續四年下降的窘境,國家糧食安全遭遇嚴重挑戰。糧食主產區吉林省,年產糧量也屢屢在300億斤左右徘徊。作為吉林省玉米栽培學科帶頭人的王立春,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王立春深知,要想增產,要從“水”“土”“肥”三方面做文章。通過長期深入一線的實踐與摸索,王立春開創了膜下滴灌、隨水滴肥的節本增效種植模式,肥的用量降低百分之二十的同時實現了玉米的增產。
“形成一厘米黑土層大約需要兩百年時間,損失一厘米的黑土層卻很容易,而且這是不可逆的。”王立春說,維護糧食安全,要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個支撐,通過守住耕地紅線來穩定產能,依靠科技進步來提升產能。
未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但要向土地要糧,更要向科技要糧。要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通過涵養土壤,推廣優良品種,采取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等,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
“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大力推動糧食收儲制度、儲備管理、流通監管等方面改革,加大糧食產業技術、產品、業態的創新力度,開展糧食安全國際合作,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張務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