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令,李志華
差速器主要由差速器殼體、行星齒輪、半軸齒輪、從動錐齒輪、調整墊片、軸承以及行星齒輪軸等組成,行星齒輪軸的作用是將轉矩傳給行星齒輪,實現轉矩分配,從而使車輪實現差速運轉,在運行過程中,行星齒輪軸承受扭轉力和彎曲力。
本文對變速器進行差速器耐久性試驗,檢測零部件使用壽命情況。試驗測試過程中,變速器出現異響,立即停止試驗,拆箱檢測后,發現差速器殼體破損,行星齒輪軸斷裂。行星齒輪軸材料為42CrMo,材料執行標準GB/T 3077《合金結構鋼》。為保證行星齒輪軸的耐磨性和疲勞強度,本文零件熱處理工藝:淬火+回火+表面氣體滲氮。
(1)宏觀分析 變速器進行差速器耐久性能試驗測試過程中發生異響,后進行拆箱分析發現行星齒輪軸斷裂,差速器已破損,如圖1所示,虛線箭頭標識處為斷裂行星齒輪軸。圖2為軸斷口的整體形貌,斷裂源位于圓周表面,且磨損嚴重,由外向內擴展,終斷區位于軸中心區域。
(2)微觀分析 采用能譜分析儀(S P E C T R O/L A B LAVM10)對行星齒輪軸進行材料化學成分檢測,其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行星齒輪軸材料化學成分均符合GB/T 3077《合金結構鋼》的技術要求。

圖1 失效的差速器總成

圖2 行星齒輪軸的斷口形貌

表1 行星齒輪軸的材料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

表2 行星齒輪軸的硬度和金相組織
采用維氏硬度計(FUTURE-TECH/LC-200RB)測量斷裂行星齒輪軸的表面硬度、基體硬度,檢測前先用標準試塊進行校準;對斷裂軸的斷口進行金相取樣,經鑲嵌、打磨、拋光、腐蝕后,采用光學顯微鏡(ZEISS/HAL100)進行顯微金相組織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表面硬度、基體硬度、氮化層深、氮化物和脆性級別等均符合技術要求,但表面疏松達到4級,不符合技術要求,這直接導致零件表面強度下降,在使用過程易產生裂紋,降低零件的疲勞壽命。

圖3 表面金相組織(500×)
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EVO18)對斷口進一步分析,圖4為斷口裂紋源形貌,表面存在疲勞輝紋(見圖4b白色箭頭標識),且疲勞紋是沿著圓周方向擴展,在整個圓周方向上先形成一層裂紋,距表面大約1mm,主要原因是行星齒輪軸在變速器內受旋轉扭力,且零件滲氮后表面形成一層氮化組織,脆性相對基體大;圖5和圖6分別為擴展區和瞬斷區SEM形貌,主要表現為解理斷口,表明零件受到外力較大,斷裂速度快;圖7、表3是裂紋源能譜檢測位置和結果,其中譜圖1、2、4檢測部位為氮化合物層區域,其中譜圖1和譜圖4區域可見明顯的大量孔隙,對其進行能譜分析,該區域的氧含量明顯大于譜圖2和譜圖3區域,且最靠近表面的譜圖4區域,含氧量最高,遠超過其他區域,表明零件滲氮后表面疏松區域被氧化,降低表面強度和疲勞性能,導致零件試驗過程中發生斷裂。

圖4 斷口裂紋源SEM形貌

表3 能譜檢測結果(質量分數) (%)

圖5 斷口擴展區SEM形貌

圖6 斷口瞬斷區SEM形貌

圖7 斷口裂紋源能譜檢測位置
行星齒輪軸滲氮后,表面化合物層疏松組織不合格,試驗過程中受到外力,形成裂紋源,并進一步向中心區域擴展導致完全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