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然而,面對中國過去40年的成功實踐,一些西方國家不斷指責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說辭反復出現,而在國內的輿論場中則出現了“民企退出論”的聲音。這些其實表明了,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一些人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抱有疑惑。因此,只有從理論上把這些問題講清、講透,才能真正有效回應當前國內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錯誤或模糊的認識。
事實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經濟體制。從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和經驗角度來看,以現代化經濟體制去把握和全面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超越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認知,而且超越西方市場經濟的認知。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現代化經濟體制,這種判斷超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是市場經濟的語詞之爭。我國在市場化改革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在理論層面論證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但按照西方邏輯,市場經濟只有一種模式,即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在理論形態上表現為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市場經濟的理想彼岸并不是西方市場經濟,西方市場經濟也不是市場經濟的唯一藍圖,更不是市場經濟的標準模式。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實踐,不僅不斷突破西方市場經濟的認知束縛,而且還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市場經濟的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現代化經濟體制,既凸顯了1978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現代化歷程,又避免掉入西方國家設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市場經濟”的話語陷阱。這里的“現代化”意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又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就在于社會主義經濟引進了市場機制,發揮了價值規律作用,充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強了經濟活力和效率。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之處則因為在經濟實踐中,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從而避免了完全市場化帶來的弊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簡單地對標西方市場經濟,也不是用西方市場經濟模式作為尺度來度量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其次,從現代化經濟體制層面把握和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更加凸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面對當前中美貿易戰的嚴峻形勢,既要在理論上有力反駁一系列污名化指責,又要繼續發揮我國經濟體制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優勢。中國的崛起,絕不僅僅只是因為人口紅利、資源豐富、土地廣袤等比較優勢,這些只能理解為中國崛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崛起既在于將靜態比較優勢,如豐富廉價的勞動轉換為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產品,更在于借助動態比較優勢的變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效引導,推動經濟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中國道路證明,一個經濟體的成功需要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系,面對在數百年時間里形成的發展差距事實,后發國家要實現經濟趕超不能僅依靠新古典增長理論,如何從全球化的外部條件中獲益,并轉化為自己的內生優勢實現較快的增長速度才是至關重要的,注重市場化與國際化之間的相互推動,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共同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方向發展。
最后,實踐發展推動理論創新,從現代化經濟體制層面把握和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了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命題,肩負著“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時代使命。
一般而言,理論創新都是建立在實踐成就的基礎上。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實踐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至少可以在兩個維度展開敘事,即在世界主義經濟學中尋求張力的國際維度以及立足于中國改革開放40年實踐經驗提煉的中國維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立足于提煉和總結國內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政府與市場的辯證關系,從基本制度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廓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原則和運行特征。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和闡釋改革與開放的互動關系,從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層面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舉措。
可以說,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書寫了新時代“全球化”的嶄新篇章: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不斷融入全球化的40年,同時也是中國經濟伴隨全球化而飛速發展的40年。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建設實踐至少具有兩方面的世界意義:一是豐富并發展了經濟全球化的內容,充分證明了打造開放經濟的正確性;二是不能簡單將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國家,通過對外開放取得的經濟成果歸結為不公平的國際貿易,避免落入西方話語陷阱。
進入新時代,我國正面臨由“富”到“強”的歷史性轉變,這種“強”不僅僅是指“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強”,而且更指向立足我國經濟建設提煉的經濟理論一定要“強”。因此,以現代化經濟體制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將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理論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作者是復旦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