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新春伊始,面對《公告》文件,作為家長兼教育者,我們認為,只有從頂層到基層將規范管理真正落實到細節,素質教育方可完美實現,措施如下:高端設計,上善若水;地方治理,水到渠成;家校合力,成城斷金;教育真諦,金玉其質。
關鍵詞:《公告》;教育;規范管理
一年之計在于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借著新春的暖風,春風化雨,水潤萬物。2018年春季開學之際,我國最高教育行政部門下發的《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簡稱《公告》)讓身兼高校教育者及學齡兒童家長的吾輩嗅到了自上而下、撲面而來的“春風”的氣息:國家行政層面(上善若水)—地方行政層面(水到渠成)—民眾層面,家校合力(成城斷金)—學生層面,質如金玉(金玉其質)。
一 高端設計:上善若水
《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先秦道家思想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公告》中對于“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各類競賽等”活動,要求依法嚴控嚴審,原則上不得舉辦,即使經批準組織的此類活動,也要堅持“公益”性和“自愿”原則,要求合乎教育規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實現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作為國家教育最高行政部門發布的《公告》,其主旨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規范基礎教育管理,切實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家長“減負”,從而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還孩子們一個天然純凈的成長空間。
二 地方治理:水到渠成
宋代蘇軾《與章子厚書》:“……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即功到自然成。從哲學視角看,水到渠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需要主觀能動性的付出。萬事開頭難,做好基層教育工作,為學生和家長謀便利,要有打開局面的魄力和勇氣。許多工作推進之初或多或少總會遇到各種阻礙。《公告》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中小學校的管理和指導”,嚴禁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各類違規“競賽等”活動,嚴禁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與“等級評定、選拔考試、學科競賽等”掛鉤,不得承認此類活動的成績或結果,即使是經審批的活動的獲獎結果,也僅僅視為榮譽,不得作為招生入學的依據來評判學生。因此,中小學校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管下,逐漸適應不以“證書”多少論優劣,一視同仁地對待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者,不再戴“有色眼鏡”看待來自不同經濟收入或教育背景家庭的學生們。久而久之,孩子們便共享同一片湛藍的天空,順其自然地茁壯成長,不再為有“加分項”的各類“等級證書”而被迫四處奔忙拼搏。在“天然去雕飾”的教育環境中,孩子們可以有時間和空間去廣泛閱讀,充分發揮其天賦聰明和才智,自由發揮其天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再被“專才”集訓模式而扼殺其本真的天性。如此可驗證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三 家校合力:成城斷金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即“成城斷金”。中小學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源自家庭教育和基礎學校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是學生的繼續再教育。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更多是生活、行為習慣和基本品德教育,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更多是知識、能力教育和美育教育。學校和家庭要積極配合,協調互聯,方能促進學生健康地全面發展。《三字經》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說明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教育責任及其重要作用。
《禮記·大學》:“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上言“家”指“家天下”的古代社會,強調“國君”的德行影響民眾的德行風尚。此處借來用在當下社會,指一個個家庭。每個國家都是由一個個家庭細胞組成的。如果每個家庭都講究仁愛,那么整個國家也就會講究仁愛,也就不難實現《愛的奉獻》中“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白虎通·三教》:“上行下效。”父母怎樣做,孩子就跟著怎樣做。家長的知識素養、品德修養、行為方式、人生態度對孩童有著直接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學習以適應孩子對家庭教育的需求。上文所言,沒有先學會如何養兒育女才嫁出的母親。正說明:父母應該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如《禮記·學記》“教學相長”的道理一樣。
學齡童進入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接受學校統一規劃的系統教育。然而學校教育永遠不能取代家庭教育,更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實現理想的教育目標,家校合力,眾志成城,家校同心,其利斷金。
四 教育真諦:金玉其質
《禮記·學記》:“……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自古至今,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即“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要學會學習,養成主動的、不斷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即“欲成才,先成人。”又如《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由此可見,古人早就強調“做人”應先于“做事”。教育的基礎先從教“如何做人”開始。“德才兼備”是教育的理想目標,兼及“成人”與“成才”的完美實現。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每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返璞歸真”更加可貴。《公告》“規范管理”的要求、精神和“減負”行動指向,切實涉及到每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切身利益和自由選擇,如沐春風的感覺一定會讓身單力薄、羽翼未豐的孩童們綻放春花般的笑顏。回歸天然,金玉其質,大概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尚仁.道家、道教的文化地位及其精髓[J]. 嶺南學刊.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