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毓鋒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教育發展的現狀,從教育結構、教育經費強度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論述了我國教育發展的驅動因素,并從現狀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發展;驅動因素;教育結構;經濟發展
一 我國教育發展的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教育發展成為各國學者、政府、社會團體等關注的焦點。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教育事業一直是發達國家重點改革和發展的對象,教育事業發展也為他們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系統。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的影響,中國現代教育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教育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6995.77億元,僅占GDP比重的4.11%,低于絕大多數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要改變中國在教育方面的相對落后現狀,中國政府應該努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二 我國教育發展的驅動因素
(一)教育結構的優化有助于提升教育發展
中國教育資源分布過度集中,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中學和小學,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以及職業學校等教育資源所占比重遠低于高等教育、中學和小學。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提升我國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教育結構的優化有助于優化我國人力資本結構,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從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國教育結構對教育發展的作用呈增強趨勢。
(二)教育經費強度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經費強度反映的是政府、社會團體等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是國家對教育事業政策、財政支持的集中體現。教育經費強度增強表明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得到增加,說明國家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相反,如若教育經費強度降低則表明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減少,說明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近年來,我國在教育經費強度上有所提升,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
(三)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相輔相成
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之一的人力資源就是通過教育發展而實現的,所以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教育發展也必然會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優秀更專業的人力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它們之間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 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成就主要歸功于經濟發展,只有發展好經濟才能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當然,從長遠來看,高度依賴經濟發展的教育事業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樣使得教育的發展比較容易受宏觀經濟的影響。
三 結論與對策建議
從教育結構方面來講,目前中國教育資源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中學和小學,而對于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其所占比重還比較低,并且發展速度也遠遠低于高等學校、中學以及小學。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會發生變化,到時候必然會對技術性、職業性、專業性的人才呈現出迫切需求。因此,擴大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以及技術學校的辦學規模以及提高辦學質量應當成為我國現階段教育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強對技術性、職業性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高技術水平,以滿足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社會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整體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通過高等教育來培養高素質人才,而且也需要通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來培養專門的職業技術人才。
從教育經費強度方面來講,其是反映一個國家對該國教育發展重視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目前我國教育經費強度不但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甚至距離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建議我國政府應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在政策方面給予優惠,在財政分配方面給予資金傾斜,尤其是對于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以及技術學校更應當加大投入,促使其更快更好的發展。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主導因素,并且教育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從長遠來看,這種發展趨勢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為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經濟快速發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正在日益顯現,就目前而言,中國經濟不可能保證長期穩定高速的增長,這也勢必會影響到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如何降低教育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依賴性,尋找自身良性發展的出路是解決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高等教育方面,個人認為政府應當出臺政策,采取相應措施來加強校企合作,以提高學校經費來源,弱化對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依賴,從而有利于降低宏觀經濟對高等教育的直接影響,提高高等教育自我的抗風險性與穩定性。而對于相當部分的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以及技術學校,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鼓勵其積極地走出去,走進社會,走進用人單位,根據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來設置課程,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同時鼓勵校企合作辦學,這樣一舉兩得,不但可以降低學校的運營成本,同時也可以降低社會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這樣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發展對其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徐翔. 區域教育差距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5-70.
[2] 朱佳生,李開榮,陳敬良,等. 教育發展影響因素和模型的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2):63-66.
[3] 方芳,鐘秉林.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1(7):35-42.
[4] Liu X Q, Ang B W, Ong H 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visia index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in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J].Energy Journal,1992,13(4):161–177.
[5]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 [J].Energy,2005(30):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