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麗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在數學教學中,絕大部分的數學知識存在著某種聯系,具有共通之處。因此,要想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就必須進行知識遷移,使學生通過知識遷移掌握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知識遷移理論幫助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掌握其內在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知識遷移理論;小學數學教學
知識遷移理論是指學習者利用自己原來擁有的知識結構對目前所學的新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和理解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利用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所進行的遷移。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數學知識的本質都是相通的,采用知識遷移理論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一 重視5基礎知識的教學,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
知識遷移理論指出,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如果學生的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穩定性強,可辨性大就可以大大促進對新知識的遷移學習,掌握新知識。因此,認知結構在遷移知識理論中是重中之重的基礎,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結構和扎實的基礎知識,知識遷移根本無從談起。對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為今后新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促進知識遷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為例,四則運算是數學教學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掌握最為基本的四則運算。比如,教師在進行這一章內容的教學前,應先讓學生背熟10以內的乘法口訣表,并且在上課前檢查背誦情況。緊接著利用乘法來引入今天所要講的除法。比如,教師可以舉例子“我的手上現在有3個蘋果,一個蘋果的單價是3元,那么總價就是9元.如果我告訴大家我手上的三個蘋果總共9元,那么一個蘋果的單價是多少呢?”利用這個例子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將乘法順利的遷移到除法中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二者之間的相互運算,加強乘法與除法的聯系,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幫助其構建一個良好清晰地認知結構,為今后的四則運算知識遷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正確合理的利用知識,促使學生進行正遷移,規避負遷移。
知識遷移理論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簡單來說,正遷移就是正確的利用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知識遷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負遷移則是將所學的知識錯誤的用于新知識的遷移,這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向錯誤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應正確合理的利用知識,除了要善于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進行正遷移之外,還應注重區分知識之間的差異,規避負遷移的發生。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教師在展開教學時應先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實質就是圖形所有長度的總和,發現其中的聯系,緊接著將所有具有四條邊的圖形一一列出來,讓學生進行思考,求出它們周長,學生在了解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實質之后就會利用其所學到的知識對新的圖形進行周長的計算,成功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這種通過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用學到的知識來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理解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掌握知識,產生正遷移,使數學學習變得輕松高效。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規避負遷移的產生,幫助學生正確區分知識之間的差異,合理利用知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應用》為例,在講解分數的簡單計算時,教師可以先出幾個例題,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比如“3/7+2/7=5/7,5/9+3/9=8/9,那么請問1/2+1/3=?”這時學生肯定在原先的認知結構中將整數加法的知識遷移過來對其進行運算,得出結果1/6,這就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錯誤的用于新知識的學習中,從而產生了負遷移。這時,教師應先公布正確的答案,1/2+1/3=5/6。引起學生的疑問和思考,緊接著,將整個運算的原理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區分整數加法與分數加法的運算,了解其差異,在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中將其分類,規避負遷移的產生,促進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在學習完整個分數知識后總會將分數的比與整數除法混為一談,教師對此應進行糾正,幫助學生區分二者的差異,透過其表面現象,看到分數比與整數除法的本質,規避負遷移為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數學來說,許多數學知識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師要善于利用知識遷移理論展開教學,透過知識的表象,揭示知識的本質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聶大高. 淺析知識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C]// 第二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 0.
[2]楊大元. 學習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祖國, 2017(9):243-243.
[3]吳雅婧. 學習遷移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求知導刊, 2015(2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