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高峰
摘 要:物理知識的學習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學生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問題。本文覺得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的教育理論,能讓學生更容易的掌握到其中的知識點,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物理知識;開放式教學;實驗教學
一 創設生活情境,聯系生活實踐教學
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結合教材知識,還要聯系日常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白物理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的,從而加強他們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如速度的學習,我們播放運動員百米賽跑的視頻,跑到中途暫停,此時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得出結論后繼續播放視頻,到達終點后再次提問:哪位運動員是冠軍?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接著出示一些不同競速項目運動員的成績,針對材料提問: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在學生的強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結合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的速度,這樣一系列的生活化問題,讓知識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說教。這種開放式教學情境的創設,把教學目標隱含在生活情境中,學生學習起來既不枯燥又非常感興趣,而且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明白了物理學科的實用性,將學習的熱情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將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提高。
二 加強實驗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開放式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養成獨立探究、獨立思考的習慣。
(一)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教科書中有許多教師演示實驗。在演示教學中,學生作為旁觀者,觀察教師把這些實驗按照嚴格的步驟和要求演示一遍,導致學生缺乏對概念的建立和一般規律形成的探索。所以在開放式教學中應把一些現象明顯,不利于大多數學生觀察的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如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可改為分組實驗,把學生人分成7組,每組7人,所有組員一起設計步驟,一起實驗,一起觀察實驗現象。這樣既觀察到了清晰的現象,又鍛煉了操作能力。
(二)加強分組實驗的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學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又能調動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引導,將探究向深處延伸。如學生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在他們順利完成實驗操作、規律的總結并自認為實驗已經結束的時,適時的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凸透鏡殘缺不全,還能得到完整的像嗎?你如何進行實驗?學生的思維頓時又被調動起來,他們積極的討論,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張白紙擋住凸透鏡的上半部分來觀察現象,他們驚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變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認識又上升了一個高度。這種開放式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激發了他們的熱情,既掌握操作技能,又培養創新能力。
三 開放教學手段,拓寬課堂教學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還要與時俱進,結合實際的需要,注重教學的開放性,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一)注重科學方法滲透。如《樂音的特征》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結合樂器來進行音調的教學,改變二胡、小提琴弦的長短、粗細、松緊來振動發聲,判斷音調的高低;學生通過彈奏改變后的二胡、小提琴,讓學生思考,音調為什么發生了變化,決定音調變化的因素是什么;對于響度的教學,通過改變敲擊大鼓的力度,觀察鼓上碎紙屑、粉筆頭跳動的幅度,讓學生領會振幅決定響度的大小;對于音色的教學,采用敲擊鼓、鑼,吹奏笛子等方法,讓學生閉著眼睛猜是哪種樂器,掌握音色的概念。這樣,一堂枯燥的講授課變成了一節聲情并茂的欣賞課,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興趣。
(二)加強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如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后,組織學生自制針孔照相機;懂得了杠桿的原理后,回家自制桿秤;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后,組織學生自制照相機。。。。。。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模式,服務于教學,為新課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趣味物理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年12期.張啟.
[2]淺談中學物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年6期.包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