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媽媽
最近這兩周,云朵媽在忙一件事——在德國幼兒園里“陪讀”。
雖然云朵之前已經上了一年幼兒園,但是按照新幼兒園的建議,云朵也還是得再經歷一遍“適應期”。我們去幼兒園簽合同的當天,園長就告知我預留出至少3周的時間來陪伴云朵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
在這3周中,我第1周的目標是每天“陪讀”1小時。說具體點就是,我每天搬一個小板凳,坐在教室的一個角落看著云朵和別的小朋友玩,1小時后我帶云朵回家。第2周的目標是,實現短暫分離,云朵可以在幼兒園吃午飯。第3周的目標是,實現更長時間的分離,云朵可以在幼兒園睡午覺。
我原以為,是園長過于謹慎了。云朵不是沒有經驗的新生,她對幼兒園的生活已經很熟悉了,再加上我們去年入園時非常順利,我并不覺得她需要這么長的適應時間。后來的情況是,云朵第1周表現不錯,我們甚至提前實現了“分離階段”,從第3天開始,我可以離開幼兒園1-2小時,午飯前接云朵回家。
沒想到,在第1周結束時發生了意外。那個周五,正好趕上幼兒園一年一度的“圣馬丁節”游行,天黑以后,孩子們會打著燈籠去附近的森林里走一圈。德國這個季節,天黑以后森林是很冷的。云朵那天衣服穿得有點少,回家后就發燒了。幸運的是,這次發燒只持續了1天,不過,等我們周一再去幼兒園時一切都不一樣了,云朵出現了嚴重的分離焦慮。
從一開始不讓我離開幼兒園,但可以接受我在“父母室”等她,到后來我必須一直出現在她的視線內,否則就嚎啕大哭,連我上廁所都寸步不離……整個第二周我們都沒有分離成功,更不要說吃午飯了。

云朵自出生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我其實挺意外的。不過,我也能理解她。因為搬家,她不得不離開了她最好的朋友小T,這些天來,她時不時就會問我小T什么時候過來玩,我聽了那叫一個心酸……我們的新房子、周圍的環境、新城市她都需要時間適應。在這期間云朵還完成了“分房睡”的里程碑,這些對于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再加上周末生病,雖然燒退了,但是身體或許還有不舒服的地方。在幼兒園陌生的環境里,她希望我陪著她也很正常。現在我也不想再管3周適應還是4周適應,慢慢來吧,相信她會漸漸喜歡上新幼兒園的。
不過,適應期的“波折”也不是全無好處。經過這些天的陪讀,我再一次見識了德國幼兒園老師的十八般武藝,發現了不少德式教育的閃光點,這些我會慢慢寫文章和大家分享。今天先和大家聊聊入園第一天最觸動我的一件事。
提起“幼兒園老師”不知道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什么?一個教孩子唱歌跳舞的小姐姐?一個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的老阿姨?在我心目中,也總是會不自覺地將幼兒園老師與女性形象聯系在一起,仿佛由女老師來照顧幼兒的吃喝拉撒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沒想到,我這次陪讀的第一天看到的卻是這一幕:教室的一個角落,一位女老師在給三四個孩子讀故事,另外一位男老師在擺放孩子們的早餐餐具。男老師一米九的個子,看起來很年輕,暫且叫他G老師吧!
在G老師擺放餐具時,我留意到有一個4歲左右的女孩一直抱著他的一條大腿,他每走一步,掛在他身上的女孩也被他拖著走一步,直到G老師在每個桌子上都擺好餐具。要知道,4歲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小娃的稚氣,看著她這么親密地和一位男性在一起,我一開始還以為她抱的是自己的爸爸。
接下來的“晨圈”,每個孩子和老師都會從旁邊的竹筐里拿一個小地墊出來,各自找位置坐好,一起開始集體活動。G老師也和大家一樣坐在地上。而這位女孩則全程坐在G老師身上,G老師也很自然地抱著她。
我當時在一旁看著,老實說,內心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男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我不知道這種親密的界限在哪里。沒想到讓我心情復雜的還在后面。晨圈之后是集體早餐,15個孩子分別坐在3張桌子旁吃飯,每張桌子有一位老師和孩子一起吃早餐,順便照應孩子。這時,G老師這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說自己“便便”了'G老師立馬抱著她去了尿布間……
雖然這是云朵爸工作單位的幼兒園,雖然這家幼兒園在當地口碑非常好,雖然我也相信這里老師的專業性,但是作為一名女孩的媽媽,接二連三目睹這一切,讓我一時半會兒有點難以接受。
德國幼兒園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非常嚴格,很多幼兒園連家長拍照都不允許,更不要說安裝視頻監控了。不過好在有這樣一段陪讀時間,讓我可以親自觀察老師們的言行舉止與教育風格,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及時和老師溝通。所以當我發現男老師也會負責為小女孩換尿布時,我坐不住了。于是,在吃過早餐后的自由活動時間,我找了個機會和另外兩位女老師打聽消息。
先是年長的s老師。她告訴我,其實德國從事幼教職業的男性比例也并不高,但是幼兒園認為,班里有一個男老師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利,幼兒園的領導希望這里有和普通家庭一樣的結構,所以在招聘時會特別留意男性。G老師就是在三年前招聘進來的。
云朵幼兒園共有五個班,有兩個班各有1個固定的男老師,另一個班有1個男性實習老師,幼兒園還有一個固定的“機動”老師是男性,他沒有固定班級,主要負責在別班老師生病或者請假時當“替補”。
我們適應期第二周時,一個老師請假,這個男老師來我們班幫忙,云朵班那一周的老師從“三女一男”的搭配變成了“兩男兩女”,這個“機動男老師”也認識幼兒園里所有的孩子。
S老師說,她從個人的角度也很樂意和男老師共事,男老師看問題的角度常常和女性不同,一個男女搭配的團隊對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更好。S老師還說了一個事實:孩子其實是喜歡和不同性別的人玩耍的,不只是男孩喜歡男老師,很多女孩也很喜歡男老師,云朵班的G老師就很受孩子的歡迎。
云朵的班主任K老師告訴我,云朵幼兒園男老師和女老師承擔的是完全一樣的工作內容。女老師經常“抱孩子”“換尿布”“幫助孩子上廁所”等事宜,男老師也同樣會做。K老師說,我們的社會本身就是多元的,孩子也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兩種性別的人。幼兒園里有男老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是很幸運的事。
孩子需要女性老師作為榜樣,也需要男性老師作為榜樣,這對孩子識別自己的身份以及理解性別角色都有好處。
關于幼兒園男老師的問題,云朵媽和身邊的德國朋友也聊起過。朋友告訴我,有一些德國幼兒園是禁止男老師給女孩換尿布的,但是這個做法遭到很多批評,批評者認為這是對男老師的性別歧視。
朋友提到的這一點,也讓我想起了幼兒園的一個細節。云朵之前的幼兒園,班上都是女老師,女老師在給孩子換尿布時尿布間的門都是關上的,我幾次想給云朵更換備用衣物,都是等老師換好尿布打開門后才進去的。而云朵的新幼兒園,老師在換尿布時都是開著門的,甚至教室和走廊游戲區之間的門也不允許關閉。我想,也許這也是有特別用意的吧!
朋友還跟我分享了一個觀點,德國有很多的單親媽媽,這些單親媽媽也特別希望幼兒園里有男老師,這些男老師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父親”的男性角色。這位朋友的先生是個大忙人,經常出差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時候是和媽媽在一起。朋友覺得幼兒園有一個男老師挺好的。
最后說說我陪讀這段時間的幾個直觀感受。男老師在身體力量上更有優勢。我常常看到G老師一人單挑兩三個娃:懷里抱一個,膝蓋上坐一個,還要騰出一只手陪趴在腳邊的一個孩子搭積木。
云朵班上最小的孩子小R才剛1歲,走路還走不穩,G老師幾乎是一直抱著她,同時還要照顧別的孩子。G老師還經常和孩子們打鬧,讓孩子在他身上爬,有一次看到他腿上掛著兩個小娃,胳膊上吊著兩個大娃,還有一個娃抱著他的腰……
G老師還是幼兒園里的“模仿大王”:小動物的聲音、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自然界打雷下雨的聲音……全部模仿得惟妙惟肖。有時候別的老師給孩子讀繪本,G老師就在一旁配音,故事立刻變得有趣起來。
——摘自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