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俗學經典著作的傳播普及,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亟待于繼承發揚,從傳統文化衍變而出的飲酒慣制就是我國多民族大眾在民間生活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這種以酒為載體所形成的民俗文化便是酒文化的綜合形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如今民俗學在文化發展中的特點,研究藏漢族雙方在民間慣俗中的酒文化事象,可促使彼此間在西藏生活文化圈中互相交流交融,方可顯得民俗學更具有時代感和民族特色。
【關鍵詞】酒文化;民俗;節日;慣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西藏是由藏、漢、滿、回、門巴、珞巴等多民族組成的自治區域,不同民族的風土民情、文化習俗、節日禮儀等構成不同的民俗特性,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習俗慣制總是受到社會性質、經濟狀態、民眾心理、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對其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此基礎上,民俗事象又以其獨有文化韻味顯現出其傳播繼承特征。如,“除夕辭歲燃炮竹”“年畫春聯團圓飯”“年貨祭灶看春晚”的漢族新年(俗稱“過春節”);“古突卡塞制切瑪”“煨桑祈福掛經幡”“神龕祭貢聽藏戲”的藏歷新年(別稱“洛薩節”)①,等等節日習俗。家族成員、親朋好友、長輩晚輩、街坊四鄰彼此間都會用酒食歌舞來表達歡祝喜慶、賀吉祝愿、歡樂助興的心理狀態,這些都充分展現出不同文化的民族具有酒文化相似同質的習俗慣制。
一、基于民俗學對酒文化的概述
民俗學作為研究民間生活與文化的學科,既包含了關于民眾的物質生活,也包含了民眾的精神生活,既研究世世代代傳承的民眾文化,也研究這些文化在現實中的影響變化……[1],其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方風俗、“南甜北咸東酸西辣”的飲食習慣,“歌謠、游藝、說唱、神話”的民間俗語,等等,都離不開文化作為媒介傳承,而從祭祀飲食中所衍變出的酒水飲品正恰好起到了傳播文化的載體性,久而久之,民間習俗悠然形成了以人群聚集、飲酒交流、信息傳播為傳統民俗的酒文化。由此可知,民俗學視角下的酒文化,不僅包含了酒水在糧食選種、釀酒制造、運輸交易過程中的物質基礎,還涉及了飲食、習俗、節日、禮儀、祭祀、信仰、婚喪、文學、民樂、歌舞等傳統文化的精神表達。故此,我們應該要以辯證思維發展變化的民俗視角看待酒文化的社會系統性。
二、酒文化的外延性解讀
在民俗學中,關于酒文化的外延性解讀都是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的各抒己見,如文杰等人在《我國酒文化研究進展》中認為,酒是一種富有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飲品,不僅是客觀的物質存在,還是與文學、節日、習俗等伴隨的一種文化[2];楊柳在《中國少數民族酒文化》中認為,經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不僅創造了獨特的釀酒工藝,還形成涉及酒禮、酒令、酒風、酒品等風俗的民族酒文化[3];陳于后在《四川酒文化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中認為,酒文化是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稱[4],等等。這些無疑是從文化民俗的角度來論述酒的內涵與外延,描述出酒文化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的傳統繼承性。同時,我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擺脫了作為酒水飲品的物質形態,融入到人們在社會交往習俗中的精神內涵,如“品酒品人生,求道求知己”“人生如酒,亦滿亦空”“琴棋書畫詩酒花”等都是呈現人在“出世”和“入世”價值層次的文化訴求,這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深奧玄妙的社交酒文化更是成為民俗學在對立統一中的價值延伸。
三、藏漢族酒文化的習俗差異
(一)在社會民俗中的同異對比
著名專家鐘敬文教授在《民俗學概論》中強調,社會民俗是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慣制,涉及到民眾在交往過程中使用且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5]由此可知,若從社會民俗角度探討酒文化,筆者認為要涉及到家族親戚、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同學同事等群體在生活中的飲酒慣制,這些都是以血緣、姻緣、親緣、友緣、地緣為核心所凝聚的最小社會共同體,可充分反映出廣大民眾在酒文化中的民俗脈絡。
從古至今,酒文化滲透至中國人情社會的各個領域,無論是藏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在該領域中所繼承的酒文化習俗,一般都是以家世、家風、家教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習俗慣制,如,二三十多口的漢族大戶人家講究儒家儀禮,在家族親戚節日相聚時,男女老小要分席而坐,以輩分而飲酒聚聊,表達出“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傳統文化思想,老一輩男長者慣以“啜”為酒式追憶人生往事,中壯男青年者慣以“飲”為酒式調侃社會現狀,普通女子慣以“酌”為酒式閑聊生活雜事,這種以聊天、笑談、敬酒為方式的酒文化所寄托的是親緣情感的交流交融;若是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同學同事相聚飲酒,這里的酒文化則是另外一番場景了,無論男子女子都要由淺入深的飲酒交流,都會隨著言談交流、話語共鳴、好感增熱的情感深入,則通過敬酒、劃拳、酒令、游戲等助興,自然而然就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好感之情。
而藏族民眾在隆重節日中以飲酒歌舞表達出興奮歡樂的喜悅情感,如藏歷新年中,家族親戚、好友客人不分男女老幼圍繞藏桌相聚而坐,桌上擺著卡塞、古突、堅果、干肉、熟食、酒水等,一般家庭主人先向親友客人斟滿一碗酒,親友客人要以雙手端接酒碗,然后一手用四指托住酒碗底、大拇指輕扣住酒碗上沿,另一手無名指輕蘸酒碗內的酒水,接著手掌向上、無名指與大拇指合并相觸并朝天空分別彈三下,寓意著對天、地、神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最后親友客人要以“三口一杯”②的酒禮方式飲酒,同時將酒水喝干方顯示出真心實意,若有長輩老者在中間過程口中念出祝福語:“扎西德勒”,則親友客人作為晚輩必須回敬祝語:“扎西德勒彭松措”③。 另外,在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同事同學聚會飲酒時,必要唱歌載舞、互為贊賞、彼此敬酒,達到酣暢盡興方休的感覺,還有會分別以“角羌”“過羌”“勒羌”④禮儀游戲酣暢助興,若雙方酣暢至深、情誼至濃時就極大可能行貼面禮,來表達酒興意濃的情誼。
(二)在經濟民俗中的同異對比
馬克思主義在關于民俗理論中強調物質基礎的作用,即“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是決定社會民俗構造極其發展的力量”[6],這足以說明民俗事象若脫離社會物質基礎則無法探究其習俗產生的根源。故此,筆者將對酒文化從自然生態、物質生產、交易消費等經濟民俗中描述其社會文化現象的發展規律。
從漢族歷史關于酒的起源中看,酒是從稷谷、黍米、蕎麥、豆類、稻米等自然植物食用中所衍變出來的飲品,古人農業生產到一定階段后產生了剩余糧食,經過不斷摸索實踐逐漸掌握了釀酒的制作技術,由此產生了“儀狄造酒”“杜康釀酒”“谷物造酒”等民間故事,這些文學典故都是源自于生產力解放的物質根源。如在古典書籍中記載了“發酵法”和“蒸餾法”的制酒技術,“清盎之美,始于耒耜”⑥等詩歌文學描述等,正是反映出社會民俗關于土地生產、釀酒生產、詩歌文學的文化共同體。在此基礎之上,古人制造黏土陶瓷的酒器使得交易消費酒水飲品得到盛具基礎,隨之發展而來的卣、觥、角、尊、壺、杯、瓶等酒水器皿使得材質、造型、色彩、外包更具有藝術特色,如酒皿造型神韻、酒瓶觀賞藝術、酒水窖藏價值等,這些都證實了酒文化在民俗經濟中的源遠流長。
從藏族歷史關于酒的起源看,無論是“天神賜予說”“神猴造酒說”,還是“偶然發現說”等神話傳說,酒都是從青稞、小麥、果實等日常糧食中演變而來的飲品,反映著藏族民眾逐漸從禾谷種植、果實采集、狩獵牧養等自然生態中釋放出富足的生產力。同時,青藏高原具有高寒溫低、氣候嚴峻、人煙稀少的復雜特殊性,飲酒既能幫藏族民眾祛除生理病害,還能慰藉彼此間交往的喜悅情感,故此,酒水又從簡單勞作止渴飲品向婚喪嫁娶、祭祀巫術、藥物醫療、求愿祈福、節日歡聚等傳統習俗衍變,極大地刺激了酒水飲品在多樣經濟需求中的富裕生產。如,《格薩爾王傳》將藏族釀酒方式分為“年酒”“月酒”“日酒”;《四部醫典》記載不同原料的酒配合成不同的附屬藥材;《茶酒仙女》描述出酒水作為理想飲品對人的精神作用[6],等等,以上這些都凝聚著藏族民眾在經濟民俗中的勞動智慧。
四、結束語
在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我們亟需要認知到民俗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性,不能將民俗學簡單指向為邊緣學科,但由于民俗學與民族學、人類學、文藝學等學科交叉涉獵,致使大眾對民俗學界限仍存有模糊不清的理解,而人民大眾對待傳統文化事象的態度不一,又使得民間社會習俗中的優秀成分也被否定。傳統酒文化既有糟粕的一面也有其精華的一面,可大眾只著眼于社會不良的錯覺而忽略了其文化事象的根源,故此,筆者嘗試描述酒文化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精粹意義,盡可能從經濟民俗和社會民俗兩個角度中解讀藏漢族酒文化的習俗慣制,使其藏漢族同胞彼此認知雙方飲酒的文化根源,旨在展示出民俗學獨特存在的學科魅力。
注釋:
①古突:是用面疙瘩、牛羊肉、人生果等做成的稀飯;卡塞:是用面粉、酥油制作而成的油炸點心;切瑪:是一個繪有藏式彩色花紋的五谷斗,其中盛放著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著塑制的青稞穗和彩花等物品;煨桑:是用松柏枝焚起的煙霧;神龕:是藏傳佛教供奉神靈的小閣。
②三口一杯:先喝三小口、主人斟滿酒后再一口喝干的藏式喝酒禮儀。③在西北民族學院藏文教研組編印的《藏漢詞典》中,藏漢詞語指出:扎西德勒,即吉祥如意;扎西德勒彭松措,即,即吉祥如意、功德圓滿。④在《中國糧食經濟》[J/OL].2007.53-“天南地北”板塊-《藏族飲食禮儀與禁忌》一文中顯示:“角羌”指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前,受酒者提前將杯中酒飲干……;“過羌”指敬酒者唱完酒歌后,受酒者尚未飲完杯中酒,則必受罰酒……;“勒羌”指敬酒者唱酒歌極其出色,受酒者反而要向敬酒者獻酒等等。
⑤清盎之美,始于耒耜:出自漢代劉安《淮南子·說林訓》,大意是“美味酒水的制造,是從種地翻土的農具耒耜就開始了”,還指當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剩余糧食后,就開始釀酒了。
參考文獻:
[1][6]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9):4-5,7-8,42-43.
[2]文杰,黃良偉,周發明.我國酒文化研究進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107-109.
[3]楊柳.中國少數民族酒文化[J].釀酒,2011(68).
[4]陳于后.四川酒文化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12.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6]旦增卓嘎.試論藏族酒文化[D].西藏:西藏大學文學院,2013.
作者簡介:顧大局(1991-),男,漢族,籍貫:山東菏澤人,職稱:經濟師,學歷:在讀研究生;單位: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