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教育敏感性是幼兒教師必備的素質,其內涵主要是指在幼兒教育中對幼兒行為表現的認知理解和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教育支持。幼兒的身體、思維發展還不完善,這些特點意味著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教育敏感性才能正確地認知和理解幼兒的藝術行為,才能有效地察覺幼兒在藝術學習和表達方面能力與狀態并給予適當回應,為幼兒提供積極的藝術教育情感支持和策略支持。本文從教師教育敏感性的重要性出發,談談如何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給幼兒提供必要的、適宜的情感支持策略和教育支持策略,幫助幼兒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藝術教育;教師敏感性;情感支持;教育支持;幼兒藝術行為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一、教師的教育敏感性的重要影響
教師的教育敏感性是幼兒教師必備的素質,其內涵主要是指對幼兒教育中對幼兒行為表現的認知理解和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教育支持。幼兒的身體、思維發展還不完善,這些特點意味著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教育敏感性才能正確地認知和理解幼兒的藝術行為,才能有效地察覺幼兒在藝術學習和表達方面能力與狀態并給予適當回應,為幼兒提供積極的藝術教育情感支持和策略支持。
教師的教育敏感性對于幼兒藝術教育和幼兒藝術審美能力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第一,影響師幼關系的建立。在幼兒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幼兒獨有的藝術方式的理解、師幼藝術語言的互通,能夠為良好的師幼關系奠定基礎;第二,影響幼兒的藝術感受的敏感性與藝術表達的適應性。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不同的家庭文化和學校教育的影響下,幼兒對于藝術的感受如果沒有及時給予支持,這種感受就會稍縱即逝;幼兒的思維發展還不完善,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導,幼兒也無法以更適宜、更具體、更加貼切的方式來進行藝術的創造性表達;第三,影響教師采取合理地支持策略。教師的教育敏感性一方面指教師自身的藝術文化素養對幼兒藝術行為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還包括教師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策略。下面,將從教師敏感性角度談一談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策略支持。
二、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策略支持
在短時間內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可以幫助幼兒發展,教師還能根據幼兒的反饋不斷調整所采取的支持策略,引導和推動幼兒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一)幼兒音樂教育中情感策略
1.創設平等的互動環境,促進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重視興趣的培養。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還不能滿足幼兒對于審美的需求,還需要教師和家長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對他們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模仿、創作的欲望。教師要特別注意防止機械的練習,盡量讓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游戲化,保持幼兒對于藝術活動的興趣。
重視活動過程中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教師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還要特別注意既要重視動作技能的傳授和規范,更要重視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趣味性,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活動過程,觀察幼兒是否真正理解了藝術作品的含義,是否感知到了藝術的美,理解了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意義,是否能夠將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藝術感知上來,是否能夠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藝術審美活動。
2.尊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尊重個體差異
由于幼兒思維發展還不完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和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和成人有所不同,他們表達自己對于美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他們更樂于通過直觀的方式來感知生活中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增加幼兒自主活動的機會,對幼兒的自主性予以支持。尊重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等描述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如對音色、強弱、快慢等音樂要素的感受。教師應當盡可能對幼兒的自主性進行支持,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自主選擇,學會尊重自己在藝術活動中的獨特感受,努力讓幼兒藝術能力最大化,創造和表達的氛圍為幼兒創造適宜的活動,尊重和保持幼兒對藝術的興趣與獨特感受。
3.抓住幼兒藝術教育契機,積極地回應幼兒
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善于抓住生活中幼兒藝術行為的“閃光點”,抓住幼兒藝術教育的契機,在幼兒需要支持和幫助時,教師要能夠及時發現并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促進幼兒能力的最大化。
(二)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育策略
1.以幼兒視覺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化和創新性得表達
要理解幼兒的藝術行為,就需要從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以幼兒的視覺來審視幼兒感受到的一切,這樣才能對幼兒的藝術行為和需求做出準確的判斷,才能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持。幼兒的天性好動、好玩,教師應當對幼兒的藝術發展狀況和發展需求做出適宜的判斷。在幼兒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動作語言來表達個人對藝術的想法、感覺和直覺,在藝術活動過程中建立初步的審美感受。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尊重幼兒藝術學習特點和教育規律,又要重視和支持幼兒對于藝術富有個性化和創新性的表達。在活動中,教師應當提供足夠的機會,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并引導幼兒的藝術行為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發揮藝術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和藝術功能。對幼兒來說,個性化的表達是尤其寶貴的。因此,教師的示范應當具有啟發性、開放性,讓幼兒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示范的次數不宜過多,但方法應當盡量多樣,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發展。在藝術教育活動中,也應當注意形式的多樣化,讓幼兒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感知和表達。
在創造性的藝術活動環節,教師應盡量保持開放性,盡量保持對話的頻繁性,關注幼兒要達到的目的,對幼兒的藝術想法進行必要的擴展,對幼兒的藝術行為進行指導。
2.調動多感官,積極的回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從幼兒的認知特點來看,幼兒需要不斷地從經驗中獲得感受,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也需要多次重復才能逐步掌握、不斷深化。幼兒對藝術的認識也不例外,在反復的欣賞中才能認識得更為全面、深刻。
調動多感官感受藝術的美。在藝術教學活動中,需要調動幼兒多感官來感受藝術的美,如聽覺、視覺、運動覺、觸覺、平衡覺等感官覺。在藝術教學活動中,尤其是運動覺運用的最多。教師應當注意動作的設計既要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戰,教師示范的動作難度應該首先考慮幼兒現有的水平;其次,還應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設計少量的讓幼兒能夠“踮一踮腳”能夠“夠得著”的動作,讓幼兒能夠在已有水平基礎上能夠有所發展和進步。
給幼兒積極的回應與鼓勵。讓幼兒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既能夠與他人協作、配合,又能獨立表現。教師能夠有效察覺幼兒在藝術學習和表達方面能力與狀態,能適當回應幼兒,讓幼兒能夠得到教師的鼓勵,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3.提供感性認識,豐富生活經驗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給幼兒足夠的感性認識和親身體驗,幼兒才能獲得足夠的表象和感性經驗,才能使幼兒的記憶、想象等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的狀態,也才能激發幼兒的藝術創造和表現,使藝術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
豐富生活經驗。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聲響都是幼兒藝術經驗的基礎,這些聲響過于常見所以常常被人們忽略。這些聲響也帶著一定的節奏,這些節奏往往也是和具體的動作聯系在一起的,只要引導幼兒有意識地去感知,就能夠豐富幼兒的藝術經驗,加深幼兒對藝術的理解,讓幼兒去親自做一做,就可以讓幼兒獲得直觀經驗,養成敏銳的藝術觀察力,為幼兒進行形象的模仿提供生動的素材。
4.做有準備的教師,準備足夠的材料和適宜的場地
必要的準備和充足的材料。必要的場地設備、表演道具等的準備是順利開展活動的前提,同時還能激勵幼兒積極地參與藝術活動。在開展藝術活動前,應事先確保場地、設備是否可用,并且要提前預見和排除干擾的無關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幼兒藝術活動中,材料的準備等問題教師都應該預先有所估量。
加強教師的教育敏感性,能夠激發幼兒藝術表達與表現的欲望,更能讓幼兒置身其中,有“話”(動作)想說、敢“說”(表達)、樂于“說”,進行忘我地表達,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
[2]裴娣娜.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主體教育·發展性教學實驗室研究報告之一[J].學科教學,2000.
[3]羅英智,李卓.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
作者簡介:劉建虹(1984-),女,碩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轉型發展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遞進式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9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