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妓女愛情散曲是元雜劇的一個重要分支。因元代社會環境特殊,所以士子文人多混跡于市井之間。他們入仕受阻,轉而與妓女相交好,因此妓女愛情散曲應運而生。本文將妓女愛情散曲這個特殊的散曲類別置于當時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進行剖析,以此來探究深層的社會文化意蘊。
【關鍵詞】元散曲;妓女愛情散曲;成因淺析
【中圖分類號】I207.24 【文獻標識碼】A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講:“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驕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①這句話,看似言語精煉,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散曲作為一種新詩體,是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它打破“雅”的界限,以“俗”為趣,語言較之前代通俗易懂,作者觀念較之前代有著巨大的革新。它以其獨有的靈動變化的文風與樸拙渾厚的筆體,在絢爛奪目的中國詩歌史上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雅俗文學依然呈現出相互分離態勢的時代里,散曲溝通了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創作,進一步縮短了雅文學與俗文學的距離,值得我們去仔細體味。
元代的愛情題材的散曲作品也煥發著與前代不同的光輝。在眾多愛情題材的散曲作品中,歌頌、描寫妓女的散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前代委婉含蓄愛情詩歌相比,元散曲中對于愛情的描寫往往突破前代,表現出大膽而奔放的特點。對情感的表達不再嚴格遵守 “發乎情,止乎禮”的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觀,散曲中的女性形象不再總是內斂而溫柔的。相反,敢于愛恨、敢于表達自我、敢于擔當的女性形象出現了。總而言之,這些作品表現出一種澎湃的激情。
一、元代妓女愛情散曲舉隅
元散曲之中,有不少作品圍繞“妓”而寫,如以“題妓”“詠妓”等為主題的作品不在少數。據隋樹森的《全元散曲》統計,有關描寫妓女生活、愛情等方面的,小令就有一百二十多首,套數約有四十多首,其中還不包括題目中沒有標明但實際上也是描寫妓女愛情生活的篇目。
這也是因為讀書人往往獨愛勾欄瓦斯,了解歌妓們的心路歷程,所以,這種散曲不同于傳統的以“妓”為核心展開的作品,更加表達了對妓女人格的尊重和對妓女的同情。該類作品通常都是贊美妓女對于真摯愛情的大膽追求,歌頌文人士子的癡情無比,對于貪婪心狠的鴇母和唯利是圖的商人則給予了無情的批判。但是研究者對于妓女愛情散曲的研究較少,多將注意力放在妓女士子戀愛雜劇上。所以,本文將愛情散曲中的這一要分支單獨拿出來,通過分析幾首具體的散曲來體味其中所表達的情感。
(一)商衟的【南呂·一枝花】《嘆秀英》
【嘆秀英】釵橫金鳳偏,鬢亂香云亸,早是身是名染沉疴。自想前緣,結下何因果?今生遭折磨,流落在娼門,一旦把軀點污。
【梁州第七】生把俺殃及做頂老,為妓路刬地波波。忍恥包羞排場上坐。念詩執板,打和開呵。隨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盡摧挫,奈惡業姻緣好家風俏無些個。紂撅丁走踢飛拳,老妖精縛手纏腳,揀掙勤到下鍬鑊。甚娘,過活。每朝分外說不盡無廉恥,顛狂相愛左。應有的私房貼了漢子,姿意淫訛。
【賺煞】禽唇撮口由閑可,毆面梟頭甚罪過,圣長里廝搽抹。倒把人看舌頭廝繳絡,氣殺人呵。唱道曉夜評薄,待嫁人時要財定囫圇課,驚心碎唬膽破。只為你沒情腸五奴虔婆,毒害相扶持得殘病了我。②
開頭一針見血,雖然秀英“釵橫金鳳”,但因為“流落娼門”最終“身染沉疴”。接著,作者花費筆力描述了秀英“流落娼門”之后,辛苦生活的凄慘情狀,作為一個沒有地位的娼妓,她每日要“送故迎新”“忍恥包羞排場上坐”,最終“身心受盡摧挫”。短短幾句,就將妓女的日常生活一筆點盡。除此以外,秀英還飽受鴇母的折磨,要經常遭受“走踢飛拳、縛手纏腳”的刑罰。進而,發出了“甚娘”的疑問,批駁了鴇母“每朝分外說不盡無廉恥,顛狂相愛左。應有的私房貼了漢子,姿意淫訛。”【賺煞】中繼續揭露老鴇的殘忍,并且發出了“氣殺人呵”的感慨,并且借秀英之口表達了對妓女生活狀態的不滿:“待嫁人時要財定囫圇課”。因為老鴇無情無義,最終反倒害得自己滿身疾病。該散曲表達出了真誠的同情之心,同時有著深刻的批駁意義。
(二)王和卿的【黃鐘·文如錦】
這首散曲不僅表達了對妓女生存處境的同情,痛斥并譴責了老鴇對金錢的貪婪,同時還贊揚了妓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散曲開頭便描述了妓女生活愁苦、精神低落的情況;【么】曲中又敘述了她的父母因為貪圖金錢,想要逼迫她與富裕的茶商結婚的情況,這其實是對當時時代中妓女的實際生存狀況的反映。元朝統治者對于商業大力扶持,商業經濟十分發達,文人士子地位低下,在愛情婚姻關系的競爭中商人實際上處于優勢地位,所以文人只有在文學作品中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感。
在元代,有相當一部分的文人都與妓女有著十分密切的交往。他們將妓女真正看作一個大寫的“人”,尊重她們的人格,贊美她們的技藝和美貌,始終與妓女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所以,作家將這樣的情感寫入散曲中,這樣的作品是值得肯定的。
(三)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贈朱秀》
輕載蝦萬須,巧織珠千串,金鉤光錯落,繡帶舞蹁躚。似霧非煙,妝點就深閨院,不許那等閑人取次展。搖四壁翡翠濃陰,射萬瓦琉琉色淺。
【梁州】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鎖春愁不放雙飛燕。綺窗相近,翠戶相連,雕櫳相映,繡幕相牽。拂苔痕滿砌榆錢,惹揚花飛點如綿。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蕭蕭,恨的是篩曲檻西風剪剪,愛的是透長門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瓏掩映湘妃面,沒福怎能夠見。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盡日懸。你個守戶的先生肯相戀,煞是可憐,則要你手掌兒里奇擎著耐心兒卷。③
關漢卿對朱簾秀的情感是先由相識而后慢慢生情,在關漢卿的許多劇作中都曾有朱簾秀的演出。但當時朱簾秀已經將自己許給一個道士,所以關漢卿只好通過吟詠珠簾來表白。全曲整體使用了象征的表現方法,表面看來是在吟詠珠簾,但實際上句句都是對朱簾秀的贊美,從而細膩地表達了關漢卿對妓女朱秀深遠綿長的愛戀。
除此之外,許多散曲如喬吉的套數【越調·斗鵪鶉】《歌姬》、盧摯的【雙調·蟾宮曲】《醉贈樂府珠秀》、沈禧的套數【南呂·一枝花】《贈妓桂香秀馬氏》、趙明道的套數【越調·斗鵪鶉】《名姬》等,都正面地對妓女們的才華和生活態度表達了贊揚之情,同時也體現了散曲作者們對于妓女最基本的尊重。
二、元代妓女愛情散曲的成因淺析
妓女戀愛散曲作為愛情散曲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筆者將主要的影響因素概括為三大方面:即草原文化的沖擊、文人地位的改變和重商文化的影響。
(一)草原文化的沖擊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元朝統治初期,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合的趨勢并存。由于統治民族是蒙古族,其游牧文化和風俗習慣對農耕文明為主的漢文明區產生了巨大沖擊。在這種多種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環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最為明顯的兩個方面即是婚戀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首先,在婚戀觀念方面,傳統婚戀觀念受到儒學影響,注重門當戶對。然而,在元蒙時代,婚戀觀有其獨特的一面。如【南呂·四塊玉】中:“我事事村,他般般丑。則丑村則村意相投。則為他丑心兒真,搏得我村情兒厚。似這般丑眷屬,村配偶,只除天上有。”④這首曲之中所表現的不是門當戶對的婚戀思想,而是對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婚戀觀進行了著重強調,拋棄了之前的門當戶對,更加注重的是情投意合;其次,在婚姻制度方面,蒙古人的婚姻制度是繼婚制,也就是說兒子可以與繼母成婚,兄弟也可以與寡嫂成婚。在其婚俗中也存在著入贅制度,即男子要留在女家,在其家做數年仆役之后才能攜女子回家。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在蒙古族的習俗中仍然存有一些母系社會的表現,直到統治中原后才完全過渡到了父系社會。
在此期間,對于一直接受傳統儒學思想影響的婦女來講,這種觀念如雨后春筍般滋潤著她們,妓女也如此。所以,在妓女戀愛散曲中,塑造了一大批與前時代文學作品中截然不同的妓女形象。他們去除了宋戲文中嚴守封建綱常的女性形象,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大批敢愛敢恨、真摯專一、聰明機智、心地善良的妓女形象,洋溢著青春向上的氣息。元代散曲作家對于青樓女子那種不畏權勢、勇于追求愛情和自由的精神給予了傾情歌頌,并對蔑視妓女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批判。這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條亮麗奪目的風景線。
(二)文人地位的改變
中國歷來對于入世讀書極為看重,讀書人在中國傳統社會體系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唐宋時期,屢試科舉,南宋猶之。但元朝時期,蒙古人承擔了統治者的角色,不同民族之間的社會地位差別較大。那時候,漢人被排擠,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則獲取了很多以往沒有的發展機會。鄭振鐸在《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的三角戀愛劇》中講:“他們(士子)手無縛雞之力,身無一技之能,自然更不能為農業、工業、商業者所看得起。”⑤這也印證了當時“八娼九儒”的這種說法。
據史料記載,當時與妓女交好的文人不在少數,他們將與歌姬舞妓的交往看作是一個無比高尚的事情。如賈仲明在追悼王實甫時,就講到過一些相關的情況,《凌波仙》詞中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飚飚,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⑥可見,王實甫生前常常出入青樓酒館,與妓女交往密切。文人和妓女,作為在元王朝的社會體系中地位最低下、最受人歧視的兩個群體,在心理上更加容易交流,加之文才上的相互吸引,他們之間自然容易日久感情。與正統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同,他們之間的愛情有更多的激情。而且,這樣的感情往往比較自由,不受傳統禮教拘束,完全來自于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說,這種感情是真實而感人的。
(三)重商文化的影響
蒙古人統治中原之后,完全顛覆了以往漢人的統治方式,他們以“功利誘天下”,大力鼓勵商業發展。商人便進入了文人士子的視野中,進而進入到他們的散曲創作中。但是在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妓女愛情散曲中,商人往往被作為貶斥的對象,他們的形象往往是可憎、惡毒的。所以說,妓女愛情散曲也是對抑商文化的深刻反映。
商人身上缺乏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品質。元朝統一中國之后,儒家思想的傳統理論都受到了沖擊。從小受儒家理論教化的知識分子當然不能容忍,作為時代的“發聲者”,他們必然要高舉傳統儒家理論的大旗,對商人進行批判和貶低。商人長期混跡于買賣交易中,導致其產生了強烈的金錢至上意識和對于傳統觀念的背離。
三、結語
本文以散曲中的妓女愛情散曲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其代表劇目、產生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探究,來最大程度展現真實的元代社會情狀,體會妓女愛情散曲的獨特魅力。但由于自身對于材料解讀與挖掘能力不足,對于妓女愛情散曲的深層文化意蘊和產生原因的探究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我會繼續查漏補缺,不斷閱讀、思考和探究,以補此文章之不足。
注釋:
①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
②徐征.全元曲(第十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091.
③徐征.全元曲(第一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701.
④徐征.全元曲(第九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98.
⑤呂薇芬.家解讀元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84.
⑥鐘嗣成.錄鬼簿(外四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
參考文獻:
[1]徐征.全元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M].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出版社,1959.
[4]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夏庭芝.青樓集箋注[M].孫崇濤,徐宏志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6]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7]王書奴.中國娼妓史[M].北京:三聯書店,1988.
[8]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9]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
[10]方回.桐江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7.
[12]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4]許金榜.隱居與愛情兩大傳統題材在元代散曲中的推陳出新[J].東擊論叢,1991(1).
[15]云峰.略論民族文化交融與元散曲之愛情婚姻及兩性關系描寫[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4).
[16]云峰.試論元散曲愛情閨怨描寫與元代多元文化交流[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5(3).
[17]陳飛.陳規中出新意的元散曲之愛情曲及成因[J].藝術殿堂,2012(3).
[18]何云麟.淺談富有時代氣息的元散曲愛情題材作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7(1).
作者簡介:石濟瑄(1995-),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現于陜西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元明清)。師從高益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