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樂器是代表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樂器,是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國現代音樂中民族樂器的應用狀況,并針對現代音樂中民族樂器的融合發展給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音樂;民族樂器;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民族樂器風種類豐富,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民族樂器指的就是我國的獨特樂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國現在流行的民族樂器有鼓、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從其表現特點來看,吹管樂器具體指的是笛子、簫、嗩吶等樂器,其中笛子是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民間樂器。民族樂器中彈撥類型的樂器主要包括琵琶、二胡、古箏、琴和三弦類型的樂器。彈撥樂器中的古箏樂器其聲調婉轉悠揚,有力地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民族樂器中的打擊類樂器主要包括鼓、京鈸等類型, 我國傳統的打擊類樂器節奏感比較強烈,表現力較為豐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感染力。
一、民族樂器在現代音樂中的發展現狀
民族樂器是我國傳統的獨特的樂器,在原始社會時期多是出現和神話傳說、勞作生活、節日慶典、祭祀拜佛等一些活動中去。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民族樂器被廣泛地應用于宗教、禮儀等場合,其主要的目的是供給當時的社會統治者享受。比如,在呂氏春秋中的打擊樂器磬,其主要是以鹿皮為原料制作成鼓,通過敲擊能夠為人們進行舞蹈伴奏。此外,民族樂器在古代還可以是一種信息傳遞工具,古代的士兵以鼓聲作為信號,以鑼鳴聲進行開道,能夠有效鼓舞士氣、振奮人心,這些使得民族樂器的應用形式不斷豐富起來。到了我國的先秦時期,民族樂器的類型更加豐富多樣,秦漢到西魏時期,我國和西域之間的來往更加密切,一些外來的樂器逐流入進來,進一步豐富了民族樂器的種類。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改善,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來制作民族樂器,民族音樂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效發展起來。
二、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融合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的發展更加多樣化,我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傳統音樂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各種音樂曲目的創作、樂器的改革以及演奏技法的都在不斷革新。中國的古典吹奏樂、彈撥樂器、打擊樂器以及拉弦樂器不斷豐富,古箏、琵琶、嗩吶、馬頭琴、葫蘆絲等樂器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而且我國與西方各國的往來更加密切,讓這些中國的傳統的民族樂器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逐漸融合起來,使民族樂器可以有更好地進步和發展。在這個大的環境下,傳統的音樂和民族樂器兩者逐漸和現代音樂發展的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許多人認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是不同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我國的民族樂器是根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將民族樂器融入到現代音樂的創作中,可以有效豐富音樂的特色,也可以使音樂傳達出非常具有特色和傳統的文化藝術意境,從而更好地彰顯出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融合的魅力。民族器樂作品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格特點,每個地方的民族樂器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在創作過程中可以結合特定的創作技法、傳播形式,使得現代文化消費群體能夠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彰顯我國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
三、民族樂器在現代音樂中的應用和發展
(一)民族樂器的應用
中國古典音樂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旋律可以和現代音樂有效融合,將民族音樂的樂器實現有效的傳承。從磬、編鐘、古箏到后來的琵琶、簫、二胡、笛子等,這些民族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眾多,不僅有著獨特的音色,還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王勇運用古箏、柳琴、笙等樂器創作了《往生》這首既是兼具古典和流行的藝術元素,不僅完美體現了現代音樂的審美理念,充分發揚了民族樂器的藝術表現力,堪稱傳統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還有一些古典的音樂,比如《夜深沉》《陽光三疊》《翻身的日子》,這些作品由于其演奏技巧和使用的表演樂器比較多樣化,各自都有著與群眾不同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很多音樂創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人都是從這些傳統的民族樂器的入手尋找創作和表演的靈感,進而涌現除了很多具有民族樂器特色的優秀的音樂作品。人們熟悉的《化蝶》是小提琴協奏曲,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主旋律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還有《彩云追月》則更是根據民族管弦樂曲同曲目填詞創作而成的。除此之外,還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民族樂器作品別人們以流行音樂的方式表演出來,給這首本來的詞曲增添了藝術表現力。
(二)民族樂器在流行音樂中的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周華健的《刀劍如夢》這首音樂作品就是融合了傳統的民族樂器笛子,運用笛子營造出一種直插云霄、揚琴清脆感覺,有效提高了樂曲的意境。陳慧嫻的《歸來吧》中也是穿插了嗩吶的聲音,營造出一種凄凄慘慘、心碎的感覺;陳百強的《偏偏喜歡你》中融合了三種傳統的民族樂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男子對待愛情的的那份溫柔;《雪在燒》中的二胡傳達出那種如泣如訴,給人一種悲傷蔓延到骨子里的感覺。馮小泉、曾格格夫婦他們雖然是流行音樂演奏家,但同時又是傳統的民族樂器的藝術家,他們在表演中就非常注重民主樂器的運用,把傳統的民族樂器和流行音樂有效融合起來,有效提高了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并且逐漸形成了以簫、笛子為代表的既時尚同時又唯美的音樂代表作品。因此,無論流行音樂是多么的具有西方流行音樂的特點, 但是追本溯源,其仍然是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的發展的產物,是中華兒女情感、精神氣質的音樂體現。民族樂器并不僅僅在民族樂隊中使用,還能夠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中使用,并且在此基礎仍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三)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的結合
《室內樂作品七首》中的《殤》比較獨特的點在于演奏者運用民族樂器的方式去演奏現代音樂作品,為這首樂曲又增添了一份韻味。這首現代樂曲中運用了七件民族樂器,是傳統的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表演的有效融合。樂曲跟傳統音樂的不同點在于樂曲創作者選用了全音階和非序列形式的十二音技巧,樂曲中加入了琵琶配合演奏者無調性旋律音調,其表演節奏雖是斷斷續續,好像長途跋涉的人在踉蹌行走,在結合傳統的民族樂器塤在循環往復中奏出了一份荒涼和孤寂的旋律,在無形中增添了藝術表現力。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的融合,是對傳統民族樂器的繼承和發揚,用民族樂器演奏現代音樂更是民族樂器運用的創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此外,在現代和聲表演中,表演者也會選用民族樂器和現代和聲融合起來,使這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旋律和色彩充分展現出來,使現代和聲的曲調別有一番風味,給人帶來更加美好的感受。民族樂器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在現代音樂創作中注重融合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是值得作曲家學習和借鑒的。
四、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實現多元融合發展
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發展,應當是基于對我國傳統樂器和傳統音樂的深入認知和了解,才能從音樂內容、形式等多個方面實現融合發展。民族樂器可以和西洋樂器完美融合。中國的古典音樂非常注重線條、意境和情感的和諧發展,樂曲作品追求內涵、思想和唯美,追求給人一種有內涵的感覺。具體來講,首先應當立足于受眾群體,才能有效推動民族樂器和流行音樂及大眾文化的融合發展,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和了解民族樂器,感受民族樂器的藝術魅力。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發展,還應當加強與現代音樂形式的融合發展,注重多元化的嘗試和結合,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交流和融合中可以將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融合起來,不斷豐富現代音樂的藝術形式,使得音樂更加具有層次感,更能展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這也就是說,注重音樂的多元化發展,我國的傳統樂器也可以兼具西方文化的藝術特征,使得我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可以有效融合西方的爵士音樂、搖滾音樂、拉丁舞曲等其他的流行元素,這樣多元化、多層面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迸發出我國傳統樂器的新的生命活力。比如,大眾熟知的音樂作品《北京一夜》《滄海一聲笑》以及《花田錯》等音樂藝術作品,這些優美的藝術作品創作中都是使用了笛子、古箏等民族樂器的配合,使得傳統的民族樂器更是彰顯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音樂內容上實現融合創新
我國的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發展,需要在傳承和應用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在音樂理念、音樂技巧方面有效融合,才能有效推動新的文化理念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發展,并不是簡單地將這些樂器生硬地挪到現代音樂中去,而是要努力尋找他們之間的一些共通點,將這些民族樂器和現代樂曲的創作技法有效結合起來,尋求更加具有個性化的音樂語言。比如,這些傳統的民族打擊樂鼓類和京鈸,通過和現代音樂的融合創新,衍生出了許多以京鈸為主體的音樂劇作品,比如《形而上音景第2號》,這首音樂作品最初的創作靈感就是受到傳統的民族樂器京鈸的影響,音樂創作者以此為靈感,并且通過各種類型的新媒體技術有效挖掘京鈸聲音的靈性,使現代音樂和京鈸的聲音特性結合起來,再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得京鈸的藝術特點和現代音樂激發有效融合起來,進而更好地彰顯出新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音樂藝術魅力。
(三)藝術形式上實現融合創新發展
此外,民族樂器的創新發展還應在演奏技法和表演形式上發展,用新的音樂藝術方式使這些民族樂器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女子十二樂坊》是大眾非常熟悉的一首音樂作品,該樂團就是以這些傳統的民族樂器為基礎,有效融合了二胡、古箏等藝術工具,并且結合動感活潑的現代舞臺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了舞臺的藝術感染力。此外,這首樂曲在表演形式上,也是一種創新和發揚,這首樂曲的表演通過激情四射、時尚著裝的表演形式,打破了傳統樂曲表演的內斂含蓄、正襟危坐的藝術表演方式,使得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的融合更加完美,進一步擴大了民族樂器的受眾群體,使我國傳統民族樂器有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為此,我國的優秀作曲家努力追求音樂的高品位和情感文化的依托,使之充分融入到現代音樂文化中去,使這些傳統的樂器之音更好地散發出其文化自信,使傳統的文化藝術得到有效的升華,更好地展示傳統文化的自信。民族樂器和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可以在創作音樂上和現代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樂曲創作者們要重視創作,堅持創新精神,深入學習和認識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的知識,了解他們的藝術特點,努力使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傳承下去,科學運用這些優秀的民族樂器創作出更多更加新穎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音樂作品。
五、結束語:
我國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彰顯著中華民族無窮的智慧和人民群眾的創造能力。為了更好地我國的民族樂器傳承和發揚下去,不讓這些民族樂器淹沒被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淹沒,就要使民族樂器和現代音樂有效融合,就要注重實現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多樣化、綜合性的方向發展,并且發展過程中注重創新音樂作品,充分發揮民族樂器在現代音樂中的作用,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邢偉.論民族樂器在當代音樂中的應用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7(19)86.
[2]苗雪瑩.論民族樂器在當代音樂中的應用與發展[J].農家參謀,2017(12):192.
[3]袁偉.民族樂器音色在我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及演奏[J].貴州民族研究,2018,v.39;No.205(3):87-90.
[4]韓東.淺談中國民族樂器阮的發展研究[J].民族音樂,2013(6):40-41.
[5]王伊.民族音樂元素在影視歌曲創作中應用探討[J].黃河之聲,2018,No.510(9):39.
[6]霍嘉媛.中國民族器樂樂種形成和發展中的若干問題探討[J].戲劇之家,2018(33):78.
[7]史林娜.關于我國現代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發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218.
[8]韓晶.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音樂中的運用研究[J].大觀,2015(11).
[9]刁曉茜.淺析現代音樂視唱在教學中的應用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7(1).
[10]白志文.現代音樂創作中傳統音樂元素的繼承與發展[J].作家,2015(2):200-201.
作者簡介:王思思(1984-),女,籍貫:云南玉溪,云南省玉溪工業財貿學校講師,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