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楓橋夜泊》是黎英海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此曲鋼琴伴奏是作曲家將現代作曲技法與古曲風格結合的典范,堪稱一首優秀的鋼琴獨奏小品。本文嘗試從作品分析及演奏分析兩個角度探討此鋼琴伴奏如何刻畫古詩的意境,以及清、虛、靜、遠的中國古代文人氣質。
【關鍵詞】楓橋夜泊;鋼琴小品;文人氣質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碧拼娙藦埨^的這首《楓橋夜泊》既有畫面感、寫意美又有音樂性。詩中描繪了江南水鄉的凄美景致,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寒山寺因此成為了名揚天下的古跡。1981年,黎英海先生以此詩為詞,創作了藝術歌曲《楓橋夜泊》,該曲榮獲“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金獎”。黎英海的創作技法高超,將無調性手法與古曲吟唱結合得惟妙惟肖,極富詩情畫意,堪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經典佳作。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許多詩歌是與音樂關聯的“詩與歌”,《詩經》、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都屬于這一類?!渡袝虻洹氛f:“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這體現了古代藝術詩樂一體、詩歌同源的特點。為中國古典詩詞重新譜曲的創作探索——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其創作的專業性、聲樂與伴奏并重性、歌詞文學性和風格優雅性成為一種格調高雅的音樂體裁,是聲樂、器樂、文學三者高度融合的藝術表現形式。黎英海先生的《楓橋夜泊》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典范,其中器樂部分編配的是鋼琴伴奏,此鋼琴伴奏堪稱一首優秀的鋼琴獨奏小品,黎英海先生用現代作曲技法將古詩吟唱的音樂性和中國古代文人和、靜、清、遠的審美情趣以及詩人滿懷惆悵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作品分析
(一)結構凝練,塑造出詩的韻律
《楓橋夜泊》的鋼琴伴奏結構精致,一共26小節,單樂段曲式。引子五小節(3+2),尾聲2小節,首尾呼應。全曲一共5個樂句,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延伸,樂曲結構如詩作“起、承、轉、合”的韻律。
(二)織體巧妙,刻畫出詩的經典景致
作曲家巧妙地運用織體塑造了“鐘聲”“霜天”等古詩中的經典景致,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楓橋夜景。運用五度雙音模擬寒山寺的鐘聲,悠長的全音符時值“鐘聲”貫穿全曲,每小節一次,一共出現26次,全在低音區,渾厚的低音“鐘聲”襯托出古寺靜穆的氣氛,與印象派大師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沉沒教堂的鐘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次不同位置模進的九連音象征凄冷月夜下的霜天,都在高音區。第一次九連音在前奏,其余六次九連音出現在聲樂部分的句尾長拖音上,與吟誦式的旋律一唱一和,古意盎然。高音區直沖向上的九連音與低音區的鐘聲形成反差,空間感陡然而生。
中音區頻繁出現的裝飾音像江水流動、漁船搖曳,三次顫音似水面波光粼粼,又像古琴的揉弦。重復音運用在13小節,仿佛詩人失意凝重的腳步。在樂曲的黃金分割處第18-19小節,作曲家通過八度疊置的柱式和弦將音樂推向高潮。
(三)調式游移,抒發出詩人滿懷愁緒
《楓橋夜泊》的鋼琴伴奏調式是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和現代作曲技法離調、多調性結合的典范。作品開始是E宮系統的升C羽調式,左手主屬持續雙音空靈悠遠、貫穿始終。第一句的句尾,鋼琴部分用升F宮的九連音脫離前調。第二句回到E宮。但鋼琴部分又游移到D宮系統。第四句經過G宮又回到E宮。作曲家離調手法的運用與猶若浮絲、半歌半誦的中國古代吟唱之腔相得益彰,游移的調性仿佛搖曳飄忽的惆悵情緒。
(四)音色寫意 ,描繪出唐詩的古香古色
詩人張繼用寥寥28個字描繪出楓橋夜景、孤舟客子的神韻,黎英海編配了26小節的鋼琴伴奏,運用寫意的音色與古詩結合得惟妙惟俏。曲中運用了力度的遞增和遞減,由pp—mp—mf---mp—p (1—5小節),f—mf—mp—p—pp-(18--26小節),這樣的力度變化仿佛鐘聲由遠及近,又由近漸遠,與詩人布景的遠近空間感相符,遠處有霜天、殘月、老鴉,近處有客船、楓橋、漁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交融,令人浮想聯翩。
作曲家運用五度雙音貫穿全曲,恒定的五度雙音與穿插其間的九連音、裝飾音、顫音形成動靜、明暗對比,與詩中的古寺靜穆、漁火搖曳的一暗一明、一靜一動的描繪相吻合。
此曲的音色猶如一幅水墨畫,濃淡相宜,琴詩合一、靈氣逼人、古香古色。
二、演奏分析
前3小節,引子,五度雙音由PP---P—mp 力度層層遞進,手指貼鍵,第三小節的五度雙音可用鋼琴中間的持續音踏板保留,右手的#C音用右踏板疊加在雙音上,三個裝飾音不加踏板,音響空靈曠遠,似鐘聲由遠及近。第4小節左手“鐘聲”依然用中踏板,右手第三拍的九連音可用右踏板,但九連音前的三個裝飾音不踩入右踏板,九連音可按三個音一組,分三組,由右手、左手、右手交替演奏,指尖清晰,雙手交替快速無痕,如月夜下冷寂的銀白霜天,如影如幻(譜例1:1-4小節)。
第7小節右手顫音Tr 慢起漸快,貼鍵輕彈,音色輕盈,猶如越來越濃密的霜天,彌漫夜空,冷寂、幽美(譜例2:第7小節)。
第13小節,右手三個重復音,可彈得滯重些,猶如詩人惆悵、蹣跚的步伐。第14小節右手四次裝飾音均勻、靈動,同時,它們裝飾的旋律音又需要作漸強推進,聲音古雅而有情趣,猶如江面上搖曳的漁船(譜例3:第13.14小節)。
第18小節最后一拍與19小節前半拍力度達到全曲最高點,用一個延音踏板踩住這一拍半,情緒全部噴發出來,酣暢淋漓,接著力度減弱,重復迭退,漸回平靜(譜例4:第18,19小節)。
最后4小節與引子首尾呼應,鐘聲由mp—p—pp j漸漸遠去,最后一小節的PP可加上左弱音踏板,塑造出朦朦朧朧、若有若無、逐漸消失的鐘聲意象(譜例5:最后4小節)。
中國古代文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就是黎英海先生運用現代作曲技法穿越時空與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有機融合的杰出作品,它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古香古色的鋼琴伴奏將清、虛、靜、遠的中國古代文人氣質與“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曲高雋永的音樂風格彰顯了中國文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氣質,此曲鋼琴伴奏堪稱一首優秀的鋼琴“獨奏小品”。
參考文獻:
[1]徐振民.談,<楓橋夜泊>的寫作[J].中國音樂(季刊),2017.
[2]樸力.由<楓橋夜泊>淺談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藝術特色[J].音樂創作,2017(8).
[3]黎英海.黎英海音樂理論選集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艷蘭(1979-),南平人,學歷: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