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曲《如來藏-袍修羅蘭》這首音樂作品,出自當代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的二胡套曲《袍修羅蘭-如來夢》的第八首作品,作為這部套曲中的最后一首音樂作品,有其特殊闡釋的意義和地位。“如來藏”即佛家推崇的最高境界,高僧認為“真理不能離開美而單獨存在”,在百千萬劫的生命輪回中,如來藏所具有的本性是超脫、了然、自在的生命境界。本文以這首二胡作品的音樂演奏視閾為主要研究方向,詳細分析這首音樂作品的演奏理念。
【關鍵詞】《袍修羅蘭-如來夢》;《如來藏》;演奏視閾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一、《袍修羅蘭-如來夢》
《袍修羅蘭——如來夢》這部套曲又名《種子燈焰》,是作曲家劉文金先生根據文學家愚溪先生的文學巨著《袍修羅蘭》之(瓔珞姑娘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為創作主線,描寫、刻畫了從萬物生長的“地”,蔓延至生命之流的“水、火、風”,再以“空、見、識”的思想修行,呈現了真我、無我的境界,即“如來藏”。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以套曲形式創作的二胡作品,可謂是開辟了二胡套曲創作的先河。整部套曲分別由八首互為獨立、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構成,其內涵也分別闡釋了八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即《地——醉客伏泥》《水——水玉姑娘》《火——彩衣姑娘》《風-巡山少年》《空——天宇少年》《見——瓔珞姑娘》《識——夸克》《如來藏——袍修羅蘭》。
二、《如來藏》
《如來藏》作為《如來夢》這部套曲中的最后一首音樂作品,有其特殊闡釋的意義和地位。“如來藏”即佛家推崇的最高境界,即“不被煩惱所侵擾,具足一切清凈本相”。高僧認為“真理不能離開美而單獨存在”,在百千萬劫的生命輪回中,如來藏所具有的本性是超脫、了然、自在的生命境界。作曲家給予這首作品的曲意解釋如下:“袍修羅蘭代表著生命的頂峰境地,即佛家尊崇的如來藏真理,高僧認為,真理不能離開美而獨立存在。袍修羅蘭從天上來到人間,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卻讓“美”擦肩而過。直到纓路姑娘再度出現,他才恍然大悟“真理與美同在”的真諦”。
三、演奏視閾
作為演奏者,在演奏這首音樂作品時,應對作品內涵深入理解,才能對這首作品的演奏有深入的刻畫與演繹。
(一)引子
樂曲由天上飄來的“引子”,作為整首樂曲的開始,二胡從極高音開始演奏,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把握呼吸的調整、注意左右手的控琴能力,避免因為噪音的出現而破壞了音樂意境,隨后三十二分快速音符的演奏,要注意換把的準確性,降低指尖觸弦的壓力,以確保音樂語句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引子段落的整體規劃與布局要注意右手弓子的速度,聲音的起伏變化,前后樂句的連接性,切記不能突然漸強,要合理的運用小幅度揉弦,避免快速頻率的壓揉(見譜例1)。
(二)慈祥的主題段落
音樂主題段落由弱拍開始,演奏時要注意該樂段的音樂內涵主旨,體現出莊重而慈祥、平和而柔美的音樂意境,要注意左手揉弦和右手運弓的配合,避免大幅度的重揉,多以柔美輕快的演奏力度進行演奏,要注意樂句之間的連接,將二胡綿延的長弓與揉弦的溫暖相互配合,著重體現慈祥、平和的音樂情緒。在主題樂段中的主題展開樂句,出現了“較自由(萬象交織)”的音樂旋律,作曲家以三連音的創作方式貫穿至該段落中,并結合涌動的音區變化將萬象交織的音樂意圖進行傳遞,演奏者要注意指序之間的排序、把位之間的準確性和旋律之間的強弱進行對比,合理地分配弓段,避免雷同的音量和弓速演奏三連音,通過不同的音樂技術手法進行合理的布局,要表達出音樂的層次感(譜例2)。
當主題旋律再現時,演奏者要與演奏主題時進行速度方面的區分,音樂旋律要有流動性,能夠演奏出一氣呵成的感覺,(譜例3)。
(三)中部段落
速度與前一段落明顯形成反差,積極向上的音樂旋律,情緒歡快而輕巧的節奏韻律,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這一段落的力度強弱做出了很多的標記,這也意味著,演奏者在二度創作的演繹過程中要將音樂拉開層次。
該樂段的起始樂句由低音過渡至高音區域,音樂旋律突顯明快而輕盈,演奏者在此過程中,應尤為注意把位間的變化,一是確保音高的準確性,二是在節奏中把握好弓段和弓速的使用,不可過長或過短地演奏跳躍音符,要與旋律連接在一起,不可演奏成頓音,將樂句拆分開(譜例4)。
當演奏連續十六分音符這一快速樂句時,要注意呼吸的調整、樂句的劃分、強弱的對比以及弓段的合理分配,要演奏出到達生命頂峰的境界,演奏技術手法尤為重要,只有將速度與力度相互結合,才能將音樂內涵進行推進與演繹(譜例5)。
(四)主題再現
演奏這一樂段時,演奏者的心里狀態要從快速的音樂演奏狀態中逐漸抽離至平和、寧靜的音樂旋律之中。首先要注意演奏者的揉弦頻率,不可加速,要盡可能地回歸穩定而莊重的狀態之中;其次,要區分出音樂層次感,雖為結尾段落,但不可盲目地與首段的主題旋律演奏手法雷同,從速度和揉弦中要明顯地有所區分,好似參透人世間的種種煩惱逍遙而自在,但絕不急躁的音樂意境。
筆者在演奏這首作品時,首先關注的是音色的變化、力度的控制以及音樂層次的演繹,演奏者能夠將這首音樂作品的意境與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音樂內涵進行理解與詮釋,是多維演奏技術能力重要的組成因素。作為演奏者,在演奏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音樂作品時,對音樂內涵的詮釋總會夾雜著自身的理解,所以,每個人所演奏的音樂作品也是不可復制的。筆者在演奏與研習《袍修羅蘭——如來夢》這部套曲時,對《如來藏》這首音樂作品也是情有獨鐘,一是被這首作品的音樂內涵深深打動,二是作品自身的音樂旋律美感也深深地感染自己。在人生所要追尋的生命境界中,灑脫、自在、無我的境界是美好的,也是當下生活中最具挑戰的一種境界。所以,在演奏這首音樂作品的前期,對這首音樂作品的背景進行了多方面的案頭工作,閱讀《袍修羅蘭》這部文學巨著,對于演奏這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所以,演奏者并不是只有技術就可以面對所有作品,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才能有深度。
以佛教背景為音樂素材創作的二胡套曲作品,該樂曲是首例,劉文金先生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中,開創了佛教題材與套曲相結合的歷史先河,在二胡百年發展的過程中開拓了新的路徑,為民族傳統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尊連.弦歌不輟—二胡名曲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26-244.
[2]成公亮.古琴套曲《袍修羅蘭》創作后記[J].新原人,1998(25).
作者簡介:孫博(1982-),女,青年二胡演奏家,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主任,民樂教研室主任,二胡講師,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二胡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多次獲得國內外二胡優秀教師獎項,并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和師生音樂會,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著作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