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題材小說一直是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書中不僅烘托出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從中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村發展變遷的歷史脈絡。新中國成立之后,十七年時期的農業合作化是農村改革的起點,“父子沖突”是表現改革之復雜常用的模式,是梳理鄉村變革小說的突破口。全文對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中的“父子沖突”從四個章節進行具體分析:第一章主要闡釋了生活方式巨變下的代際沖突,主要表現在對生產經營方式上;第二章寫出了年輕一代對婚姻問題的看法與父輩和子輩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第三章則緊接著解釋這種態度出現的原因,宏觀上是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微觀上則是父輩與子輩價值觀念的不同;第四章從推動社會進步與歷史局限性兩方面來著手,寫出了農村社會變革中“父子沖突”的時代性。
【關鍵詞】十七年;父子沖突;農村社會變革;婚戀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一、生產方式轉變過程中的相對立場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革命也隨之而來,面對席卷全國每個角落的農村合作化運動,老一輩農民們慌了神,他們要的只是向他們父輩那樣勤勤懇懇、自給自足,然而乘著社會主義革命的春風成長起來的子輩們卻要走和他們父輩們不一樣的道路,自覺投入到農村合作化運動之中,為此,“父子沖突”與農村社會變革交織在了一起。
在農業合作化小說中,父輩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深,他們認為集體化道路前景不明朗,而自給自足、單干才是農民的正確選擇。作家柳青在其小說《創業史》中對父輩農民梁三老漢著墨較多,對他復雜的心理過程做了細膩的描寫。在分得土地后,真正體會到了自己也是國家一份子,并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產生了美好的想象。父輩農民雖然同意加入農業合作社,但傳統的理念也不會直接消除,如《山鄉巨變》中的陳先晉老漢面對子女的勸說,同意加入合作社,但私底下面對自己的土地卻黯然落淚。與父輩們恰恰相反的是,該時期農村題材小說中子輩農民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成長,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新中國的熱情空前高漲,對政府提出的農業合作社運動大力支持,熱心奔走。《創業史》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梁三老漢因兒子梁生寶一心為社員買稻種,卻忽略了自家的事情而生氣;《艷陽天》中的主人公蕭長春更是將滿腔熱情都用在與反對分子作斗爭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農業合作社的事業之中,將自己的終身大事置之不理。十七年時期的子輩們不僅自己積極參加農業合作社,對持消極態度的父輩們,運用各種方式加以引導進而轉變父輩們的傳統觀念,加快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步伐。于是,十七年時期“父子對立”的情節就成了當時農村小說的慣有模式。
十七年時期的農村變革在小說中反映出的思想是積極的、進步的,子輩農民代表的集體化道路戰勝了父輩農民傳統的單干致富道路,農村變革是大勢所趨。
二、新舊婚戀觀的矛盾沖突
自古以來,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們認為父母包辦婚姻是理所當然的,而新一代的子輩們,在農村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生產關系的更新下,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長大,思想得到解放卻更向往著新的自由的婚姻觀,思想上已經摒棄婚姻愛情上的政治包辦、父母包辦、道德替代,沖破封建傳統的婚姻觀,這便是“父子沖突”的又一個重要表現。
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中“父女沖突”也是故事的主線之一,伴隨中新中國成長的新時代女性思想開放,要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權利,反抗舊社會的婚戀傳統。在作家駱賓基的《父女倆》中,年輕漂亮的寡婦香姐兒,在婦救會的影響下,原本一心守節,但處于生命中美好年齡的她,心中對愛情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但愛情的萌芽剛剛出現便受到了封建守舊的娘家老爹邢老漢的極力反對。最終,落后的封建思想占據主導地位,香姐兒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重新做回守節代表。但是子輩們卻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重新走出封建圈,找到了屬于自己人生的精彩。當然,除了被動,子輩們大多都是主動反抗,他們在婚戀方面一直堅守著“自由戀愛”的信念,馬烽的《結婚》、康濯的《春種秋收》、劉真的《春大姐》、石果的《風波》、李文化的《婚事》等作品,也生動表現了翻身青年反對封建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民主新生活的復雜斗爭,展現了農村青年在自我解放道路上前進的步伐。
三、農村社會變革中造成父子沖突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開展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讓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全新的農村發展形勢,封建守舊的父輩農民錯愕不已,只得持觀望的態度。相反,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子輩農民很快適應并接受了國家政策,并積極加入農業合作化之中。導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父輩和子輩有如此不同態度的根本原因就是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即兩條道路的斗爭。在1953年作家李準創作的《不能走那條路》中,第一次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與資本主義自發道路之間的斗爭融入小說故事之中,它被稱作是“農業合作化小說的序曲”,是響應防止兩極分化政策而創作的,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在此之后,兩條道路斗爭的寫作模式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筆下,如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浩然的《艷陽天》、趙樹理的《三里灣》等。
這些小說也處處體現父輩與子輩們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發生變化而對農業合作化抱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分歧,從而導致父子沖突。國家政府為了確立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的新型婚戀觀,打破傳統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枷鎖,貫徹執行最新頒布的《婚姻法》,展開了大量的推廣與宣傳。新型婚姻家庭關系在當時文人的創作中深有體現,如趙樹理的《登記》、古峪的《強扭的瓜不甜》等。《婚姻法》實行之后,婚姻自由的觀念對農村的年輕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子輩農民開始和傳統的包辦婚姻展開抗爭。
價值觀念的轉變是“父子沖突”出現的重要因素。在柳青的《創業史》中,梁生寶成功地做好了農業互動組,面對兒子取得的成績,梁三老漢的傳統思想開始動搖,再加上梁生寶的不斷勸說,梁三老漢也開始成為農業合作社的忠實擁護者。在作家林斤瀾的《春雷》中,大田隊隊長田十方是傳統單干思想的代表,作為大隊領導反對農業公社化,與集體相背離,眾叛親離之后幡然悔悟,轉變觀念,回歸集體。十七年時期,在眾多的農村題材小說中,父輩農民與子輩農民的價值觀念存在相悖差異。
四、農村經濟體制變革中“父子沖突”的時代性
十七年時期的文學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意識形態的轉變賦予了這個時代特有的色彩,農村經濟體制變革中“父子沖突”有其積極作用和時代意義。首先,我們可以從“父”向“子”的妥協中窺探農村社會的進步,看到因循守舊的老農民在新時代的號召下思想得到一步步的解放;其次,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出現能為十七年文學增光添彩,反過來這些作品又可以加快農業合作化的進程,加快人類文明的前進腳步。《創業史》中的梁三老漢在分到土地之后,也對生活充滿希望,希望靠著土地和自己的勤勞發家致富,但是兒子梁生寶卻贊成并熱衷于農業合作化,招來了梁三老漢的不同意,但農業成績達到可觀的糧食產量時,梁三老漢看到了農業合作社的優越性,傳統自給自足的想法發生了轉變。此外,子輩通過親情壓力,迫使父輩農民妥協入社也能感覺到農村思想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如《春雷》中田十方的思想轉變是在女兒離家出走之后;《三里灣》中馬多壽的妥協轉變發生在兒子馬有翼提出分家之后。從以上作品中不難看出十七年時期的作品重視輕人的特點。
在十七年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婚姻法》以強烈的意識形態介入國民的家庭生活,父輩們在受到《婚姻法》的宣傳教育之后,對子女們自由戀愛的做法,由反對逐漸轉變為接受。父輩與子輩的婚戀矛盾就這樣輕易地解決,是特定時期所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的政治意識高度集中,作家們的思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政治形態的影響,在作品中表現出高度統一的創作模式,這就是十七年鄉村變革題材作品中的局限性所在。
五、結語
十七年時期,古老的鄉村被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所喚醒,農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逐漸豐富,作家們以家庭代際沖突反映了社會變革給廣大農村帶來的震動。在這場沖突中,父輩代表的是落后的思想,子輩代表的是先進的觀念。但子輩通過各種辦法轉變了父輩們的思想,加快了社會進步的步伐。但在文學作品中政治意識色彩的濃厚、主調單一、模式化嚴重也是這類作品的局限性,但終歸淹沒不了它的時代性。
注釋:
①呂茭晨.農業合作化小說的序曲——解讀李準《不能走那條路》.大眾文藝,2010(1):151.
參考文獻:
[1]柳青.創業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
[2] 建國以來短篇小說[M].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3] 趙樹理.三里灣[M].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4] 周立波.山鄉巨變[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玥慧(1994-),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