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藝術的主題》一書中提到,從過去30年間的藝術領域中經過探索和實踐,可以分別以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和精神性七個主題闡述當代的藝術特征。當代藝術本身就融入了很多層面,包括風格、技巧、選材、主題、形式等,使我們對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有了新的理解。本文針對身份這一主題,談對當代藝術的分析。
【關鍵詞】當代藝術思潮;身份;個人情感;個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藝術漸漸融入了大眾的生活,它是為所有人而存在的,它可以成為治愈心靈的途徑,也可以豐富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更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談起當代藝術,很多人認為它是看不懂的,其實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觀賞的時候,才能發現它就是基于當代文化的現實語境,強調的是關聯現實生活。當代藝術是以經濟全球化作為大背景的,我們知道,由于西方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存在著很大差別,所以表達主題、表現形式上都會有所不同。它是一個“去掉民族化”或者說是“超越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是由多元化、多方向、多顏色的人種,通過零碎的語言表達組合起來的復雜景象。
一、談“身份”中的當代藝術家
昆德拉曾在《不朽》這部小說中提到當一個人生活在與他的才華不相適應的時代,他會做什么呢?這種設問正好問出了當代人面臨的困惑,如何確定自己在當代社會的身份。在藝術領域可以有不同的身份,比如畫家、策展人、收藏家等,他們是不同的職業方向,只是處在文化的領域中,被重新的建構,使得藝術領域中的身份變得與眾不同。當代藝術的主題中從七個方面闡述其特點,正好談到了身份這一章節。從它的詞語解釋為出身和社會地位、身價、模樣、姿態、手段本領、行為和質量。
從我們出生就賦予了名字、民族等,傳統的藝術家們往往以“英雄主義”的敘事手法來表現他們認定的身份,例如希臘時期的雕塑,它可以準確地將人物形態塑造出來,而且定義了審美,甚至很多元素影響著現代的審美觀念。我們在《當代藝術的主題》得知,身份指的是個人情感和激進的個體意識,代表的藝術家群體是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因為二戰后的美國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國家,為了逃脫戰亂以及追求思想上的自由,涌現出一批紐約的畫派。第一個代表人物是德庫寧,他的畫表現了人性的欲望;第二個代表人物是波洛克,主要以潑墨畫為主,雖然剛開始不被人們理解,但他的行為表達和中國很早就有的潑墨畫有著相同的共性;最后一個是馬哲威爾,他用細細的筆觸畫成巨大的點線,把美國的自由奔放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對于藝術家來說,自主、自由的個體才屬于真正的自我體現。自我是完整的、穩定的、獨一無二的、能夠獨立行動的,富有意義的意向和一顆表達自己的內心。
值得一提的是戰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他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一條新思路:深入東西方文化的對話。這對于理解當代藝術的觀念有著啟發性的重要意義。他在創作上主要是以個人所做的事情為主,借用的是一種自然的力量。之所以采用火藥的方式:一個是他對于生活的空間感到了壓抑,想利用火藥的爆炸來打破現狀,解放自己的心性;另一方面是他在創造作品時,將易燃的畫布與油彩的爆炸結合后,突破了之前某種保守的造型慣性,正好表現出破壞與建設的矛盾對立關系。從此,說起用煙火點燃全世界就會想起蔡國強,成為了形容他身份的一部分,在2001年的上海峰會上、2008的北京奧運會上,都讓人們見證了最厲害的煙火。
二、在藝術史中談“身份”的體載
在藝術史中的身份中有兩種藝術體裁,分別是人物肖像畫和自畫像。像我們熟知的畢加索、梵高、安迪沃霍爾等都是通過創作肖像和自畫像這類體裁使傳統的繪畫有了生機。一件藝術品無論在內容的題材上、形式上以及選材上,反映的都是藝術家自身的身份特征,以及能夠清楚識別觀賞觀眾的身份特點。像梵高作為后印象主義大師,利用很多繪畫技巧表現其特色,如渦輪狀的點狀筆觸等富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為野獸派和表現主義開拓了新的藝術局面。像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被認定為第一張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成為了藝術史上的一次新革命。而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也引領了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吸引了資本主義人群,開啟了新的寫實主義。身份就像是一張名片,成名是需要勇氣的,正因為有他們的探索和創新,才有了如今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供人們借鑒和學習。
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受到了女權、民權、種族、后現代和后殖民等知識文化領域的影響,多種世界力量和事件已經重塑了身份這個概念。二戰結束不久,歐美藝術的生產核心主題就是身份,他們認為身份不是單一和唯一的,是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的。羅蘭巴特的“作者至死”闡述,任何的定位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存在相對性和特殊性,每個人對于身份的理解各不相同,會隨著自身的情況而發生變化造成影響,所以它的獨立性是有所爭議的。而今天的西方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理解它的時候,把它定義為一種社會和文化身份。藝術家們可以通過同一形式或主體突顯自己的藝術主題,利用多個層面的集體身份形成一個系列,就像連環畫一樣。我們在探索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方藝術作品時,不難發現當時的描繪對象主要還是性別、種族、民族和性取向這些范疇。
三、在政治學中談“身份”影響
身份政治學是個人所屬的種族、族群、文化和性別等在他們的社會角色中發揮作用,尤其是指弱勢群體有意利用自己的身份與其特征和關系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行動。簡而言之,是相對弱勢族群爭取被主流社會肯定的一種追求認可的政治。像“游擊隊女孩”就是代表著女性和父權體制進行抗爭,從而證明自己這類的團體,她們代表了行動主義的藝術,同時為了權益向世人傳播廣告之類的視覺信息,引發社會的重視與思考。這種身份的問題不僅體現在西方,中國的藝術家靳衛紅曾說過:“我們是性別模糊的人類”,在藝術的領域中不需要分別政治上的身份,只有保持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
另一種身份的解讀是指通過某些主張和影像,傳達的概括化或模式化的塑造身份。藝術家們可以通過選擇在當今的文化活動中,或者是向往的神話人物環境中突出其藝術特點。就像馬歇爾的畫面中幾乎人物都是黝黑的皮膚,具化了非裔美國人,對黑色表現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認知。
如果世間事物存在秩序性,那么就會有自然生物界的等級之分,它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共性,但身份的形成是一個由多個變量組合而成的,這些變量包括性別、性、民族、階級、宗教等,它是需要考慮多樣化意識的,在政治上也同時具有解放的意義。從身份的本質、多樣可以發掘出另一特性就是駁雜性,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藝術文化的混雜,這么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認同,將多元文化融合并存。
四、談身份在多元文化主義下的轉換
如今的身份源自一個相互依存的力量形成的單位,它們為單位內的所有成員規定了社會的角色,為其地位提供了階梯式的報酬,規范了一定的行為要求,安排了自上而下的權利,形成了不同的身份。這些身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等方式,在特定文化和政治環境下得到的,它不是固定的,是有多樣性、流動性和轉化性的。
隨著藝術界在不斷發生變化,多元文化主義成為了一種趨勢,掩飾了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一系列的問題,似乎解決了身份的問題,而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如果想要超越身份的標簽,就必須創作出更多主題的藝術,突破之前的風格特點,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在融入多元的文化和背景下,朝著富有個性的方向重新塑造二十一世紀的新身份。
而另外一個決定影響身份的因素是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一些批評家、理論家,很多藝術需要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家們并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我真正的思想,藝術品成為了銷售商品,在這種情況下,身份的標簽就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五、總結
在過去的30年中,關于身份的主題常常與其他主題交織在一起,所以好多藝術作品表達的是包括身份在內的多元化內涵。從身份這個主題去探究,它成就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家,使他們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上找到了自我。即便身份的層面有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淡化身份的束縛,藝術家們重新開始創作出更多主題多樣的藝術,所以身份也會隨之變化,不管是在當代藝術還是現代藝術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我們繼續探索和學習。
參考文獻:
[1][美]羅伯森,邁克丹尼爾,著,匡驍,譯.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
[2]王鑫.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獨創性[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
[3]王建玉,屈婷.當代藝術主題的多樣性與藝術史研究[J].藝術教育,2015(11).
作者簡介:尚子晴(1992-),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助教,碩士學位,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