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在歷史類博物館實現的關鍵性基礎為文物藏品,在我國蓬勃發展的博物館事業中,使文物藏品提升利用率發揮的作用巨大。我國當前階段歷史類博物館中獲得了文物藏品利用方面較好的成績,然而同時產生了部分問題,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提升歷史類博物館中利用文物藏品的概率。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文物藏品在歷史類博物館中的利用現狀,提出了使歷史類博物館有效提升利用文物藏品概率的途徑,供相關業界人士參考。
【關鍵詞】歷史類博物館;文物藏品;利用率;途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268.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文物緊密相關于人類活動和創造,文化遺跡和遺物擁有藝術、科學、歷史價值。在博物館中藏品是社會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重要目的,按照自身特點,將人類精神文明、社會物質文明和自然界發展的見證物收集保藏。所以,怎樣使館藏文物資源向著把公眾最大化轉變為共享公共文化成果、提高博物館文物利用率,是新時期博物館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新途徑。
一、歷史博物館文物收藏中的利用現狀
(一)博物館館藏文物缺乏研究,具有很大的發掘價值
中國的博物館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關于文物的利用、展示和挖掘的價值方面,還需要博物館更多的改進。文物藏品在博物館中關鍵研究為解釋性研究與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指的是對文物藏品研究科技、藝術、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價值。描述性研究是對文物藏品研究基礎信息,其包含的關鍵內容為藏品的工藝、尺寸大小、時代、來源、名稱等;博物館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完成了描述性研究的基礎工作,然而對文物探究系統地研究科學、藝術和歷史的價值是不夠的。博物館缺乏解釋性研究,致使其不能將枯燥無味、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展覽語言,也不能提煉出創作產品所需的寶貴文化元素,致使文物藏品在博物館中的文化知識的利用與傳播受到影響。
(二)館藏文物擁有較低的展出率,館際間存在有限的交流
通過相關數據得知,我國博物館截至2016年已擁有3329.38萬件的館藏文物數量,當年擁有24623個陳列展覽數量。例如,國家級的故宮博物院大館,擁有藏品超過180萬件,每年僅展出1萬件。對此,我們知道,展覽等方式對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具有很大的潛力。與國家博物館相比,一些博物館缺乏展覽空間,無法滿足展品需求。博物館已經建成,特別是中小型博物館存在缺乏可供展覽的藏品。比如鄂爾多斯新博物館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但文物卻只有1.8萬件。有限的藏品無法組織基本的展覽體系,更難以開展臨時主題展覽和臨時展覽。因為博物館交流更頻繁,所以小型博物館就更缺少和大館之間的交流。導致阻礙大館支援小館文物展覽,使得大型博物館藏品很難陳列,小型博物館藏品也很稀少。
二、提高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利用率的途徑
(一)對文物藏品加強解釋性研究
現階段,許多博物館依舊是憑借描述性研究是對文物的研究,缺乏文物收藏價值。為了加強對文物解說的研究,博物館有必要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進行專題體系化研究本館館藏。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研究特色藏品,為博物館往后開展原創展覽奠定重要的前提。研究文物藏品不該局限于狹小的博物館空間,要對各類學術會議積極參與,和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展合作交流,從不同角度加深對文物收藏的認識。此外,實地訪問也是必不可少的,結合環境背景、文獻和文物使文物收藏更充分地體現價值和內涵。在研究過程中,博物館研究隊伍需要將學生成果有效獲取,并且及時出版專著和論文,為我館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和展示提供豐富的歷史依據和信息,充分發揮文物收藏的實用價值和作用。
(二)創新辦展方式,增加展覽數量
博物館當前的陳列展覽包括臨時陳列與基本陳列的形式。關于基本陳列特別是為了提高文物利用率,有必要對展廳市場的展品進行更新,不但能夠引起觀眾對博物館的參觀熱情,使其基礎陳列更加具備新鮮感,而且對穩定保持館藏文物有利,及時修復與發現受損文物。就臨時陳列來說,巡展、聯展、外展、借展,均是有效展覽模式,創新是增加展覽數量的重要途徑。展廳內的展品受展覽空間的限制而使展覽上存在有限的數量,如,南京博物館院擁有約2.6萬平方米展廳面積,4萬件在展文物,展品數量和展示空間擁有1.5:1的比例,然而南京博物院僅僅將展出了1/10的館藏。而且,部分中小型博物館嚴重缺乏藏品,因為專業人員與藏品量不足,導致新的展覽很難布設,繼而使中小博物館的良好發展受到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型博物館應與中小博物館簽訂協議,長期借閱館藏,并在基層博物館舉辦常設博物館展覽,進而展出文物庫房里不見天日的藏品,不但使館藏文物提高了利用率,而且提供給博物館供學習參觀的新文物藏品,而且使中小館有效解決了藏品不足的問題。
(三)互聯網充分發揮傳播作用
1.文物藏品數字化展示
對于文物保護來說,很多藏品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一方面,數字顯示的使用可以平衡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另一方面,它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博物館參觀者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以“數字敦煌”和故宮端門數字展廳為例,因為博物館保護文物藏品的需要,許多博物館藏品無法充分利用與展示,利用數字化展示不但可以使利用和保護的關系很好的平衡,而且可以將時空的局限跨越,提供給博物館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如,201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在互聯網上發布,30幅經典洞穴的高清圖像公之于眾。“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更加全面地保護與利用莫高窟的雕塑與壁畫,突破了莫高窟存在的地域限制,供更多的觀眾研究欣賞,令觀眾對文物藏品知識更加充分的了解,對其背后的內涵和特性進行探究。
2.將博物館的官網網站、微信公眾號與官方微博建立,將文物APP推出
我國建設數字化博物館的先驅者為故宮博物院,其發布了“微故宮”公眾微信號、官方微博和官方網站,目前,已成為博物館與公眾交流、發布信息的重要平臺。故宮博物院展覽及其日常應用的《每日故宮》等APP,使人們每天可以看到各種文物,能夠實施觀看故宮展覽,拉近了群眾和博物館的距離,令群眾看到更多不能展出的文物。
3.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博物館影視資源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通常使用視頻網站等平臺觀看電影,尤其是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有必要拍攝視頻資料并且投放在互聯網上。在互聯網上,《如果國寶能說話》《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影視片獲得了很高的點擊率,使更多的群眾步入文物世界,使利用文物收藏工作不斷深入。
4.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信息共享
隨著第一次全國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完成,全國文物目錄基本信息已在系統中登記,建立了文物普查數據庫。我國物力、財力與人力的大量投入,使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有效完成,普查數據庫有效形成,統一有效管理文物信息,使知識最大程度的轉化,推動共享博物館信息。文物數據庫普查可以使博物館人員充分掌握各博物館的文物信息,進而整合研究過程和展覽資源,有效提高文物利用率。
(四)加大文化衍生品開發的力度
利用物化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博物館文物藏品擁有的價值、文化與背后的歷史等信息為文化衍生品。對其進行開發不但可以讓觀眾帶回文物藏品,使博物館實現教育目的,而且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觀博物館,提供給博物館更多的額外收入。博物館文化衍生品的開發類型關鍵包括文創產品類、復制品類與出版品類。這些文化產品能夠提供給觀眾各種藏館文物圖像信息是博物館反映文物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傳統類型的文化衍生品,不但能夠突出出版品類的權威性與館藏特色,而且需要重視多元化,滿足觀眾的學習需求與認知特點。通過故宮創意產品案告訴我們,創意產品的設計不是簡單仿制與復制文物本身,而是物化與提取文物擁有的文化價值。消費不僅帶走了文化創意產品,也超越了文物背后的時間、空間、情感和故事的局限,逐漸向著大眾普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當前歷史類博物館不斷增加,擁有迅猛的發展勢頭,文物藏品是促進博物館實現各項職能與進行各項工作的前提。文物藏品在歷史類博物館中的利用有許多問題存在,對文物增加解釋性研究,增加展覽數量,創新展覽方式,充分發揮網絡傳播作用,加強文化衍生品開發,才能有效提高博物館文物利用率,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哲京.論故宮博物院文物合理利用的原則和方法[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3):138.
[2]張思桐.信息定位型展覽傳播效益強化途徑探索[J].中國博物館,2017(4):107-111.
[3]祁林林.淺談“互聯網+”對館藏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認識[J].文物世界,2017(6):54.
[4]吳紅波.可移動文物普查:從數據管理到共享知識社區[J].博物館研究,2016(4):71.
[5]許捷,胡凱云,毛若寒,等.激活博物館藏品——從博物館工作流的視角[J].博物院,2018(2):76-86.
[6]李絢麗.數字展示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J].中國博物館,2015,32(2):31-41.
[7]鄭喜淑.民族文物整理的困境與保護路徑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物藏品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1):106-109.
[8]敖思,黃德榮.信息時代博物館教育芻議——以“兩微”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6(4):77-83.
[9]劉媛媛.論歷史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及展示形式[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2):22.
作者簡介:王小清(1981-),女,漢族,山東省棲霞市,本科,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