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鉞
黑茶屬于六大茶類之一,歷史悠久,且銷區廣泛。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黑茶是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西藏、新疆、內蒙古等邊疆地區,素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無茶則病”之說。隨著茶葉全球化發展,黑茶逐步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茶因為其獨特的保健功能愈發受市場推崇,做好黑茶產銷,將成為茶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
晚清時期,湄潭人陳德軒家有九堡十三灣茶園——從那時起,手工制作的黑茶就開始往外銷售。民末清初,湄潭縣興隆鎮大廟場茶商楊秀財制作的手筑黑茶,陸續銷往遵義新舟等地。20世紀40年代,民國中央實驗茶場匯集了眾多制茶大師。制作手筑黑茶,并將人工筑制改為木制機具緊壓成形。上世紀70年代,湄潭縣核桃壩村支書何殿倫開始指導黑茶產業進行規模化、系統化生產。1972年桐梓茶廠生產的康磚、金尖就深受西藏、青海等地廣大少數民族的歡迎。1983年,康磚、金尖獲得了商業部頒發的優質產品稱號,八十年代最高產量達到4000噸,其品質優良、行銷藏區的桐梓“金龍牌”康磚邊銷茶,在藏區給愛茶者留下深刻印象。本世紀初,貴州湄江印象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入駐湄潭縣核桃壩村,并籌建黔蒙磚茶廠。可以說,貴州黑茶的生產、銷售盛極一時。可惜,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我省茶產業的轉型發展,讓黑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比較低迷,規模和產量、產值都很少。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溫15℃,年降水1300毫米,無霜期260-330天,是典型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立體氣候特點突出,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質和營養成分的積累,尤其適宜發展高品質茶葉加工。貴州茶產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貴州農業的第一大產業,茶園總面積已達700萬畝,承接了東茶西移大勢,正在努力成為中國茶葉的原料中心。
目前,全省主要栽培的品種為福鼎大白茶和黔湄大葉種等國家級良種,這些品種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均較高,均適宜制作后發酵類的黑茶。
我省夏秋茶的利用率很低,下樹率最高的遵義也只有60%,大部分地方茶青下樹率不足50%,利用春夏秋三個季節修剪下來的鮮葉用于黑茶加工的原料是充足的。同時,加工黑茶的時間一般是在春茶后,這段時間茶葉采摘已錯過名優茶采摘高峰,因此人力成本較低;夏秋季生產廠房空置現象普遍存在,這給黑茶加工提供了場所。
自2014年省政府出臺《貴州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以來,貴州茶產業狠抓落實、整合資源、合力推動,實現了茶產業從規模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快速轉變,茶產業已經成為我省后發趕超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在基地建設、茶葉加工、品牌和渠道上扶持力度大,同時致力于服務體系建設。目前貴州省正在大力發展“三綠一紅”(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遵義紅),同時也將黑茶發展提上日程,因此我省發展的黑茶的大環境是很好的。
貴州茶文化歷史悠久而豐富,黑茶也有不少記載。要大力搜集和整理有關貴州茶文化及黑茶的資料,進行總結和宣傳,這對于貴州黑茶知名度的提升有促進作用。比如,云南普洱茶通過宣傳古樹茶及古茶樹,讓普洱茶品牌效應得到顯著提升,極大促進品牌價值,相比之下,貴州野生茶樹資源及古茶樹資源豐富,在保護好古茶樹資源的情況下如果能讓黑茶和古茶樹有關聯,將對推動黑茶發展特別是高端黑茶發展有很大的宣傳作用。
做強產業支撐載體,一是要引導其他行業資本介入。貴州茶企絕大部分都是從小變大,普遍資金不充足。黑茶陳化對于茶葉品質提升和價值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黑茶企業庫存一般都很大,這對于資金的要求大。如果能像安化黑茶一樣引入大公司介入,那將產生質的飛躍。二是圍繞品牌推進基地標準化建設,黑茶加工所需原料為成熟采或者開面采,因此基地的管護與傳統的名優茶基地有區別。三是加快黑茶標準化茶廠改造和設備布局,提升黑茶的加工水平和生產能力。
黑茶屬于后發酵茶,茶葉從鮮葉到加工成成品茶所需時間長,工藝多,特別是渥堆對于茶葉加工影響很大。我省雖有零星的黑茶在加工,但是技術和云南、湖南等地有一定差距,正在發展和準備發展的加工企業在技術上的短板尤為突出。需通過政府扶持和企業作為相結合的方式去補強,同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建立黑茶的技術團隊。
黑茶在全國多地均有生產,目前市面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四川藏茶、湖北青磚茶、安徽古黟黑茶、云南普洱熟茶、廣西六堡茶及陜西黑茶等。各地的黑茶加工都有先進的地方,多學習、借鑒,讓基本加工技術得以提升。同時也結合貴州的茶文化、茶品種、茶加工和茶葉消費市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有特色、有競爭力的貴州黑茶產業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