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聶宗順 趙明勇 樊 艷
(1畢節市茶產業辦公室、2畢節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今年春季以來,畢節市新建茶園20.92萬畝(改植換種11.48萬畝、新增9.44萬畝),茶園總面積67.83萬畝,其中投產茶園27.54萬畝,覆蓋農戶110209戶、帶動貧困人口42856人;現有茶企160家、專業合作社205個,分別比2017年新增48.15%、105%。如何理順涉茶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聯接,是激發內生活力、促進高山生態茶產業走上健康有序發展之路所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為此,開展了本項調研工作。
一是引進茶企負責投融資和市場拓展,政府指導組建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群眾納入利益聯接之中。金沙縣于2017年引進浙江露笑集團以來,由該司提供茶苗、資金和配套技術,項目落實鄉鎮和村合作社負責向農戶流轉土地,并組織農戶按擬定的技術方案種植茶葉和管理茶園、采摘茶青,公司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勞務費。同時,公司根據茶園布局合理規劃建設茶葉加工廠,每修建一個茶葉加工廠,投產后每年給當地村集體分紅2萬元;在金沙發展茶葉產業所產生的純利潤15%用于給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目前,該司已先后投資2.67億元、融資8.8億元,由政府指導相關村兩委組建村社一體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民流轉土地、投工投勞發展了17.35萬畝優質出口茶原料生產加工基地。
二是引進市外資金組建股份制公司參與畢節市茶產業發展。市委常委、七星關區委書記崔英魁聯系的楊家灣鎮標準化茶園基地示范點,是與七星關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資(由七星關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控股,占51%),選擇市場高度認可的安吉白茶、龍井43、黃金芽等成熟茶樹品種(比例為7:2:1)種植,避免同質化競爭,為差異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聯合公司積極流轉土地,組織當地農民群眾按照整地、開挖種植溝、施肥、覆土起埂、茶苗栽植、覆蓋防草地布、修剪等工序規范化種植,每畝支付勞務費1800元,目前已完成5000余畝規范化茶園的種植任務。
三是政府組建農投公司負責投融資,村社一體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農民積極參與。百里杜鵑管委會于2017年注資組建了百里杜鵑瑞禾生態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由內設的紅杜鵑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牽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的要求,充分借鑒“三變”“塘約”經驗,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與村集體、農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以土地入股、林地荒山入股、“特惠貸”資金入股、勞務入股等方式,實現土地入股固定分紅、勞務分紅、產業效益分紅、扶貧資金固定分紅等收入,有效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目前,該司已發展茶旅一體茶園4.36萬畝。
四是引進外來茶企負責市場拓展,茶企與農民入股形成利益共同體。納雍縣樂治鎮引進四川省蒲江縣吉豐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駐該鎮,負責示范基地建設所需技術、苗木、肥料投入和產品加工與銷售,在給農民群眾吃下定心丸的同時,全鎮干部職工積極宣傳和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土地入股、勞動力折價入股,于去冬今春搶抓5000畝茶葉基地種植,形成茶企與農民共有茶園基地的利益共同體,覆蓋了5個社區1034戶4250人,其中貧困人口195戶753人。
五是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發展茶產業。畢節市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茶場便是該鎮外出務工人員王菊英在浙江打工期間學到了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技術,看到了茶產業發展的前景,在浙江茶企承諾給予技術、資金、營銷便利的基礎上,于2012年毅然拿出打工積蓄并發動當地農民群眾投工投勞建立1200畝安吉白茶基地,涉及48戶農戶。目前,該場已投產,年產量1.5噸、產值150萬元,吸納了當地10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
1.政府扶持資金難到位。茶產業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對茶企和茶農的吸引力較弱。因此,近年來,畢節市各級各部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高山生態茶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先后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造成扶持資金未及時撥付到位,在嚴重挫傷涉茶經營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也造成土地流轉等關乎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資金得不到及時兌現,造成涉茶經營主體不敢擴大規模、不能靜心管護茶園,進而嚴重制約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2.茶園基礎條件不足,管護不到位。受地形地貌、產業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畢節市茶園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交通條件、水電供應等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對茶園正常生產、防災抗災的保障能力弱,機械化使用率較低、建園及生產成本偏高。特別是受技術人才缺乏及涉茶經營主體尚未健全銷售渠道等因素的影響,現有茶園普遍存在“重種植、輕管護”的現象,有的甚至處于半荒蕪狀態,經濟效益得不到充分體現,給廣大農民群眾帶來的利益屈指可數。同時,畢節市以種植福鼎大白茶品種為主,近年來部分茶企開始引進安吉白茶、黃金芽等特色品種種植,但品種結構單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3.加工水平不足影響市場開發程度。畢節市涉茶經營主體皆屬中小型茶企,有的甚至是手工作坊。茶葉加工廠設備少,自動化程度不高,年加工能力弱;經營者缺乏現代營銷理念,很少采用順應時代發展的現代促銷方式(如電商),也沒有資金投入宣傳與推介,造成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知名度低、包裝檔次也不高。擁有一定市場的茶企只愿自打品牌、不愿協作發展,沒有能力拓展市場的茶企不愿放下身段從事代加工,從而導致營銷各自為政。目前,許多茶企營銷理念仍然停留在禮品茶生產階段,所制茶葉產品不能較快地轉化為商品和產生經濟效益,進而抑制茶青下樹率,廣大農民群眾從事茶葉生產時間短,助農增收效果不明顯,勞動力流失非常明顯。
1.狠抓茶產業扶持政策的落實。要正確樹立扶持涉茶經營主體就是扶持廣大農民群眾、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理念,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力入股,在引導涉茶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的同時,積極兌現已經出臺的茶產業扶持政策,讓企業看到希望,群眾得到實惠,為持久脫貧、群眾致富,茶產業健康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要以涉茶經營主體為載體,依托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有效整合農業產業發展資金,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要加大涉茶經營主體現有資產確權,有效解決融資瓶頸限制,為突出以點帶面,重點打造專業鄉鎮、專業村,努力創建市、縣、鄉級示范基地夯實基礎。
2.建立新型涉茶經營主體利益分享機制。引導和支持涉茶經營主體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擴大就業容量和延長就業時間,吸納農戶脫貧致富。推廣土地經營權入股茶產業發展試點經驗,構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分享模式。建立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新型涉茶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3.加大對茶園的科學管護及技術引進。鼓勵涉茶經營主體切實關注已建茶園的科學管護,淘汰或改植換種低質低效茶園,積極培育高產優質生態茶園;支持涉茶經營主體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特色優勢產業需求努力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茶旅基地、優質出口茶園基地,提高茶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時組織涉茶經營主體到省內外重點產茶地考察學習,選派技術骨干力量到高校接受系統技術培訓,著力提升茶葉栽培、管理及茶葉生產、品質檢驗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健全質量可追溯體系。
4.加大宣傳促銷,全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極宣傳推薦畢節市高山生態茶產業發展的優勢與特色,把髙速公路沿線、主要產茶區、賓館和餐飲建成宣傳畢節市高山生態茶區域公用品牌的重要窗口;深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奢香茶文化、烏撒烤茶文化,有效提升高山生態茶產品的的附加值和知名度;鼓勵與省內外強勢茶企合作,努力形成合作共贏局面,在為涉茶經營主體帶來豐碩利潤的同時,讓畢節市高山生態茶品牌立足本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