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開亮 謝 娜 李洪雷 田正云 劉 茜 侯 杰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急性發作的肺損傷,表現為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廣泛肺水腫,致使肺的氣體交換能力及順應性下降,從而出現急性低氧血癥[1]。從中醫學角度來講,ARDS的病機為邪氣犯肺,致使肺氣機逆亂、升降失司,導致水濕、痰濁、瘀血、火毒等諸邪聚生,進一步加重了肺的氣機逆亂;臨床表現為喘促氣急、高熱神昏等。
ARDS的發生是連續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在肺部的表現[2]。 ARDS 病因分為直接性損傷病因及間接性損傷病因。直接損傷病因包括嚴重肺部感染、SARS病毒感染、吸入性肺損傷、肺挫傷、彌漫性肺炎等;間接損傷病因包括膿毒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體外循環、中毒、燒傷、重癥胰腺炎、嚴重的非胸部創傷、肺栓塞以及妊娠并發癥等[3-4]。以上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導致肺部發生急性炎癥反應,使得肺順應性降低,肺泡及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升高,發生急性肺水腫,肺泡塌陷,肺容積減少;炎癥反應亦會導致凝血亢進,致使肺血栓形成,血流減少,通氣/血流比值升高,產生低氧血癥[5]。
肺主氣司呼吸,為水上之源,主宣發肅降。ARDS的發生與肺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關。肺失宣降,治節失司,則氣機逆亂,全身受累,影響全身臟腑之氣。孔立教授[6]認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根本病機在于氣機逆亂,氣機紊亂肺當先受累。氣機即臟腑的功能,氣機逆亂則臟腑功能失調。肺主宣發肅降,肺失肅降,氣機上逆,則發為咳嗽氣喘、胸悶氣急不得臥;肺失宣發,升舉無力,則表現為乏力倦怠氣急。
2.1 氣機逆亂始于肺 肺為華蓋,且為嬌臟,最易感受外邪,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主氣的生成,肺通過呼吸納入清氣與營氣相結合形成宗氣,灌注全身經脈,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的氣機起到調節的作用,肺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宣發肅降。
外邪內侵,首先犯肺,致使肺失宣降,氣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肺氣閉塞不通,表現為憋喘氣急、呼吸窘迫等。肺主行水,肺為水上之源,如霧露之蓋滋養全身,調節津液輸布運行以及排泄,肺氣機逆亂,宣降功能失調,則通調水道功能障礙,導致津液不能布散全身,停留胸中,聚液成痰,發為痰飲,導致肺水腫,從而進一步阻塞氣機,影響氣機升降,發為ARDS。同時肺氣機逆亂,主治節作用亦受到影響,致使血液循環不暢,不能濡養臟腑經脈,導致機體缺氧,表現為頑固性的低氧血癥[7]。
2.2 氣機逆亂聚生諸邪 肺主一身之氣,臟腑氣機逆亂最易犯肺,肺氣不暢,則聚生水濕、痰濁、血瘀、火毒等諸邪,病理產物累積傷肺,進一步損傷肺氣,影響氣機[8]。 1)水濕:肺氣機逆亂,氣失統攝,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9]。氣機逆亂,則肺失宣降,致水液輸布、排泄障礙,肺失宣發則水谷精微無法濡養上焦臟腑及皮毛腠里,病在上焦,水濕失于運化,停于胸脅,溢出脈外。2)痰濁:氣機逆亂,氣機不暢郁于中焦,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練為痰飲,運化不利則滋生痰濁,痰飲困于中焦,進而影響中焦,則氣生乏源,氣機升降失司,影響氣機的產生與運動。3)血瘀:氣為血之帥,氣機逆亂,肺氣失司,氣不能推動血的運行,耗氣動血,影響血運,血運不暢則瘀血內停于肺,進一步加重氣機逆亂。4)火毒:肺氣不利,早期升多降少,易化火生毒,灼傷肺液,熱毒壅滯于肺,則加重氣機紊亂,形成惡性循環。如ARDS得不到及時控制,則出現肺氣虛損難以糾正,元陰元陽俱脫,從而引起喘脫危證。
2.3 氣機逆亂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 ARDS中肺為主病之臟,主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但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密不可分。肺失肅降,則水道不能通調,水液不能下輸膀胱,聚而生痰,痰瘀心脈,導致心血瘀阻,從而加重咳喘氣短。同樣,脾胃運化失職,腎不納氣,反作用于肺,亦致ARDS遷延難愈。肺與大腸相表里、痰熱阻肺、肺氣不降,勢必影響大腸傳導,致腑實熱結,出現便秘、腹脹痞滿等;而燥熱內阻、腑氣不通,又迫濁氣上逆,加重肺氣壅塞,最終導致肺壅腸閉,形成惡性循環[10]。因此ARDS治療過程中,必須注意肺與各臟的關系,以防肺及他臟之間相互影響,引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方可取得良好效果[11]。
ARDS發病急、進展快,所以在及早干預,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結合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期改善患者愈后。ARDS的基本病機是全身氣機紊亂,而水濕、痰濁、血瘀、火毒等為氣機紊亂的病理產物,同時又對肺產生損傷,引發氣機逆亂,因此治療ARDS則應阻斷這一病理環節[12]。
“治病求其本,調理氣機是治療ARDS的關鍵所在”的觀點在孔立教授的氣機逆亂理論中也有體現。維持肺臟陰陽平衡,臟氣不至于偏勝,應用升降散調理氣機,方能使得氣機升降調和。中焦為升降之樞,病理轉化之樞,中焦旺盛,則氣機調暢,病情可得轉化。同時在治療中應重視下焦大腸與肺的關系,肺失肅降則大腸傳導失司,腑氣不通則加重本病,通大腸而行肺氣,腑通則上壅之痰得瀉,邪出病愈,屬病在臟則治其腑,收效甚好。三焦同治,為調理氣機,治病求其本之生動體現。
升降散具有調暢氣機、升清降濁之功效,并加用半夏瀉心湯理中焦之氣,大承氣湯通下焦壅滯,三方化裁成“調中升降散”一方,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ARDS。升降散出自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一書[13],由僵蠶、蟬蛻、姜黃、大黃4味藥物組成,古往今來醫家對升降散的研究頗深[14]。
根據升降散化裁的調中升降散整方如下:僵蠶、蟬蛻、姜黃、大黃、黃連、黃芩、紅參、芒硝、厚樸、枳實、甘草。方中僵蠶、蟬蛻用以宣發肺氣,肺氣得宣則肺水得利;芒硝、厚樸、枳實下氣除滿以調節下焦氣機;紅參以補中焦之氣,且可調節全身之氣機;黃連、黃芩清熱解毒,以解氣機逆亂之郁熱。整方精煉明確,臨床用于治療輕中度ARDS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本方可體現提壺揭蓋理論,上焦氣機在于宣發,宣發氣機得當,肺水才得以通利,同時加用泄腑藥物,以通下焦郁熱之邪,如此宣肺與調中通腑并用,宣發與肅降同調,上下升降,宣暢氣機,補氣泄腑,表里內外同治。《黃帝內經》有云“五臟六腑 皆令人咳,非獨肺也”[15],因此全方重在調暢氣機,補益中焦,蕩滌邪濁,使肺氣宣發,中焦旺盛而腑氣通降,氣機調暢則諸病自消,乃專為氣機逆亂之ARDS而設。
ARDS是急危重癥中常見的疾病,中醫藥干預為ARDS治療提供了新的路徑。氣機逆亂在ARDS的發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理論指導下組成調中升降散一方,臨床用于治療輕中度ARDS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為中醫藥治療ARDS提供了切入點,但其具體藥理機制尚未明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