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嘉
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勞動合同法》是一部規范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根本法律,為勞動關系的雙方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尤其是對即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有效的保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但也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挑戰,分析《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能夠更好的指導大學畢業生做好職業規劃,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迎接挑戰,創造輝煌的明天。本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意義,第二部分研究《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挑戰,從而辯證的認識《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大學畢業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他們缺乏工作和求職經驗,在找工作時經常遭遇求職陷阱,發生被用人單位侵犯合法權益的現象,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不到位,隨著我國法律機制的健全,《勞動合同法》對用工單位的行為進行法律制約,用工市場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這為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造了有力的保護環境。
第一《勞動合同法》加重對不簽訂勞動合同的用工形式的懲罰力度。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的法律保證,是用工單位為勞動者提供的書面承諾,也是勞動者為用工單位提供勞動的書面要求,事關勞動關系雙方的保護,《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進行了傾斜保護,更好的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當前部分用人單位受利益驅動,為逃避法律責任(繳納社會保險和解雇勞動者),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調查顯示,60%的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因為缺少勞動合同,在發生勞動爭議時,無法有效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為無簽訂勞動合同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的法律約定,勞動者很難獲得法律支持。《勞動合同法》改變了《勞動法》中已勞動合同為勞動關系確立標志的規定,明確指出用人單位用工日起與勞動者確定了勞動關系,應簽訂勞動合同,如用人單位用工日起超期限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應向勞動者按月支付雙倍工資,《勞動合同法》中還具體規定了用人單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一些懲罰措施,縱觀這些規定,法律強制規定了關于勞動合同的相關事項,使用人單位充分認識簽訂合同的重要性,加大用人單位的違法責任,降低勞動爭議的訴訟成本,這對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具有促進作用,增強就業的穩定性,促進勞動關系平衡,同時這也是從法律的角度強化了用工單位的契約精神,從法律的角度強化了勞動者議約能力,尤其是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法律的傾斜保護。
第二《勞動合同法》遏制了對試用期的濫用。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考核的一種形式,勞動合同法對試用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試用期屬于勞動關系中的特殊階段,能夠幫助用人單位降低用人成本和風險,同時提高勞動者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中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工作經驗,當前部分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的情況普遍存在,試用期間,勞動者無法獲得應有的工資待遇,免費或廉價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還有部分用人單位為減少成本,謀取利益,無限延長試用期,多次試用,還有的部分用工單位以實習期為由濫用試用期的規定,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勞動合同法》解決了勞動合同短期化的問題。《勞動法》存在一個突出問題那就是勞動合同短期化,調查顯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占70%,1年以下的短期勞動合同占60%。用人單位在利益的驅使下,力求以短期勞動合同的形式最大限度的選擇勞動者,合同到期后不向勞動者支付補償金,部分用人單位甚至用最低成本占用了勞動者的“青春期”。合同短期化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勞動者身心理帶來消極影響,勞動者無法獲得職業穩定感和對歸屬感,長久來說不利益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建立。《勞動合同法》則對勞動合同終止時經濟補償金情況進行明確,引導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終止合同必須支付一定金額的經濟補償金,具備一定情形的情況用人單位須與勞動者定力無固定期限合同,對于不按《勞動合同法》執行的用人單位加重違約成本。這從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從法律和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于即將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更需要長期的合同期限獲得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將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技能和為用人單位服務上。
第四《勞動合同法》改變勞動關系中雙方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約勞動合同之前,需對對方的情況進行了解,由于雙方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勞動者在這個方面處于弱勢,對用人單位的了解較為有限,這影響了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綜合評估,新的《勞動合同法》在雙方權利平衡方面,強調勞動者的知情權。《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有義務告知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在面試情況、入職聲明和規章制度中應明確告知勞動者相關內容,如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勞動報酬、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以及其他勞動者希望了解的情況。所以,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可相對全面了解用人單位情況,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勞動報酬等方面的內容。《勞動合同法》在承擔責任方面,強調用人單位未告知相關事項的法律責任,對于情況隱瞞或者弄虛作假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有關單位可判定其勞動合同無效,勞動合同無效時用人單位匯付出更高的用人成本,向勞動者支付補償及賠償。
《勞動合同法》的提高了用人單位使用勞動力的門檻和成本,促使用人單位積極響應,認真遵守,用人單位需安排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完成這項工作,專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對員工的經驗、能力等方面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求職就業,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競爭壓力,《勞動合同法》傾斜與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提高了用工單位的用工成本,對大學畢業生額要求更苛刻,這短期內對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形勢。《勞動合同法》對試用期、用工期限、違約金、工資等方面有較為明確的規定,賦予勞動者更多的保護,用人單位要求更加嚴格,如合同到期勞動者希望續簽合同遭遇拒絕時,用人單位需支付補償金,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人單位招聘新人的規模和速度,同時《勞動合同法》鼓勵用人單位長期用工,這就減少了就業機會。
第二《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畢業生誠信提出要求,《勞動合同法》中約束了勞動者不誠信行為,如果勞動者的學歷、簡歷造假則判定勞動合同無效。《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如用人單位發現勞動者學歷或簡歷存在虛假成分,有權解除勞動合同,且不支付補償金,用人單位有權要求賠償。這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敲響警鐘,大學畢業生就業時要秉持誠信,真實填寫學歷,客觀填寫簡歷,確保將真實的自我展示給用人單位。
第三《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用人單位注重勞動者的能力和素質,用工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注重大學生的能力而非學歷,用人單位希望獲得高素質、能力強的大學生進入企業,降低用人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這就要求大學生需要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成為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合格的應聘者。所以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順利完成就業。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實現勞動關系中雙方的平衡,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作為即將參加工作的當代大學生,應正確解讀《勞動合同法》對自身的保護,也應積極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獲得更大的就業空間和發展空間,向社會邁進堅實的步伐,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