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然 王 慧 劉 坤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0
如今,“法治”一詞在公眾視野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是各類宣傳標語,還是人們街頭巷尾的談話,“法治”都已成為關鍵詞。“法治”文化的流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不可分。眾所周知,核心價值觀共24個字,共12個詞,根據內容劃分,又可歸為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法治”一詞即為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詞之一。可見,“法治”已成為凝聚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要認知,并已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的基本原則從而推動其成為社會大眾的普遍共識。
“法治”一詞的理解并無定論,學者們似乎更愿意從各個角度豐富其外延從而定義其內涵。從詞語辨析的角度,“法治”相對于“人治”,前者強調法的權威,后者強調人的權威,“法治”也可相對于“法制”,前者重在達到制度的動態平衡,后者重在構建制度靜態層面的完善。從社會政治效果而言,“法治”追求無限的權利與有限的權力,即最大程度上保護公民權利行使的自由,而同時給予政府盡可能小的權力。從精神信仰角度切入,“法治”構建了法律至上的信仰,強調了尊法守法的社會認同。等等。無論從何種層面,當我們理解“法治”,更應融入到具體案例或事例中加以體會,用宏觀精神指導微觀實踐,從而更好發揮“法治”應有之義。
1.從概念辨析剖“法治觀念”
大部分學者沒有對“法治觀念”等詞匯進行有意識的區分,同義使用的詞匯還包括“法律素質”、“法律意識”、“法制觀念”等。這些學者認為上述概念都應分為兩個層面的理解,第一個層面是法律知識的掌握,即對具體法律規則、行為準則的知曉了解;第二個層面是理念層面的認同,即具備法律權威至上的觀念、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等,也即構建了法律信仰。但也有部分學者對上述概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辨析,認為規則意識是法治觀念的基石,是法治觀念具備的必備前提。
2.從歷史沿革看“法治觀念”
從1984年第一次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算起,我國大規模開展法治教育已30余年。如果從1987年高校開始設立“法律基礎”課程算起,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也已有30年整。這期間,對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的相關研究不斷在發展與補充。如最初提出的“知法守法”,在于進行知識性的普及。90年代中后期開始提出的“培養法律意識”,主張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重點是法律思想觀念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培養健全的法律心理。2000年以來提出了“提高法律素質”,主張學生不僅應當具備法律意識,還要具備將這種意識轉化成運用法律的能力。2004年以后,又有了“樹立法律信仰”的提法,認為最重要的是樹立和培養對法的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礎,自覺守法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綜合看來,“法治觀念”在政策層面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我們也可以理解它的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更新。
大學生作為一類特定群體可以積極促進“依法治國”、“依法治校”貫徹落實。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重大戰略任務起,到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圍繞“依法治國”進行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中央上下一致堅持的執政理念,也成為推動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落實到學校層面,則具體體現為“依法治校”。2012年,教育部出臺《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要求推進“依法治校”進程。此后,全國范圍內各類教育機構紛紛響應教育部號召,制定更加細化的制度規則以貫徹“依法治校”理念,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有法有據,用權必受監督,將法治思維運用到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依法治校”理念的貫徹過程中,作為管理和服務對象的大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依法治校”所帶來的就讀體驗變化,直接影響著“依法治校”理念全面落實和踐行的最終成效。觀察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的現狀,能夠從側面反思貫徹“依法治校”所采取的措施與方法,進而促進“依法治校”得以最終深入人心,真正保障受教育者權益,保障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而言,作為未來精英階層的大學生若能普遍具備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則“依法治國”所繪就的法治藍圖便有了成功的基石,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也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方面,提高大學生對校紀班規的認同感,有助于維護良好穩定的校園秩序。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狀況不容樂觀。在高校校園里,違規違紀現象司空見慣:上課遲到、曠課、考試作弊、人身攻擊、占有他人財物等等,近年來,更是屢屢傳出震驚社會的大學生暴力犯罪事件。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淡漠與規則意識的缺失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的問題。提高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第一步就是要確保大學生對學校制度、法律規則的認同,以維護安寧有序的校園環境。
另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加強自身言行管理,有助于正確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不僅僅要求大學生對于規章制度的認知,更需要具備遵守規則的自覺與習慣。當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內化于心,大學生就能自發加強言行管理,懂得合理預測不當言行所帶來的不利后果,特別是針對近年來大學生可能遭遇的貸款圈套、求職陷阱、虛假培訓等問題,能夠及時規避可能風險,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在我國,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關系著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016年12月,黨中央專門召開會議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指出我國高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承擔的職責使命,指明了時代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在新形勢新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決定著法治教育的方向,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決定了我們的法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法治教育而不是資本主義法治教育,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突出黨的領導地位,增強對共產黨領導的合法性認同,不能照搬西方法治教育內容。在這一語境下,推進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與成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成效密切相關。
1.大學生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的現狀
有不少學者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內容不僅涵蓋對法律知識的測驗,還有關于法律信仰、法律能力的考察,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法治知識總體認知明確,但具體知識缺乏,認同法治價值,但不滿法治現實。
2.提升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途徑與方法
主要觀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從具體措施出發,認為應該開設法學基礎課和法學選修課,課堂與課下實踐相結合,優化校內校外法治環境等。一類從不同維度出發泛泛而談,認為應從大學生自身、家庭、教師、校園、網絡、社會等維度多管齊下、形成合力。
由于國外學術風格的特質,國外學者很少對“法治觀念”、“規則意識”等概念范疇進行界定,而是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其中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許多學者認同,法治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重要途徑。從教育形式看,除了課堂教育外,課外活動、校園環境、社區服務等都是法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從教學手段看,包括港臺地區,都立足價值多元化時代,面對學生個性張揚的特點,摒棄了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將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的成果和教育理論吸收到法治教育的實踐中。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獲得三方面的研究認知:(1)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養成與社會法治環境息息相關;(2)法治教育要將課堂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動員各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合力育人的氛圍;(3)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提升要注重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大學生自身的教育成長動機。
1.原理與機制
從微觀上講,每個人的大學生活都是極具個性的,受個體的差異、專業的不同、家庭學校的特點等影響,每個大學生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大學經歷。然而從宏觀上說,由于一定時間內教育大環境的趨同、年齡的趨同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的趨同,大學生也是極具共性的一個群體。單個大學生或部分大學生暴露的問題,很可能代表了這個群體普遍具有的缺陷或不足。基于此,從學生工作的角度出發,發現并梳理在學生教育與管理服務中大學生暴露的具有普遍共性的問題,篩選出因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欠缺或薄弱所導致的行為現象。篩選之后,針對不同行為現象的內在特點,再進一步進行分類合并,以便于類型化研究。
2.調研與分析
為充分挖掘篩選大學生因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欠缺或薄弱所導致的行為現象,在選取訪談對象時,我們充分考慮了受訪者的職業身份、年級分布、專業學科等因素,最終從成都四所高校選取了15名老師和40名學生進行訪談。15名老師中包括8名輔導員老師(占比53%),3名行政老師(占比20%),4名專業課老師(占比27%)。40名學生中包括大一學生12人(占比30%),大二學生10人(占比25%),大三學生11人(占比27.5%),大四學生7人(占比17.5%),按專業學科分布,理學類學生13人(占比32.5%),管理學類學生10人(占比25%),工學類學生9人(占比22.5%),法學類學生8人(占比20%)。
在訪談中,訪談者基于一定的標準化訪談程序獲取受訪者對特定情境的描述,通過引導受訪者回憶自身感受和觀察,引出他們的相關想法與建議。這種具體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抓住受訪者經歷的關鍵部分。為更全面地分析訪談結果,我們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進行了同步錄音,并在事后將錄音翻轉成文本。如何處理文本信息,是得到有效結論的關鍵。具體而言,我們借鑒大數據方法采取了多步驟的整理過程,首先,我們對文本信息進行了開放式編碼,以句子或短語為單位,對所有人的訪談文本進行編碼,若同一人的觀點在訪談中反復多次提及,僅計作一次。為保證研究的客觀性,編碼的整個過程由四名研究者獨立進行,編碼完畢后再進行集中比對討論,去掉差異太大之處,保留一致部分,最終獲得同一性數據。其次,根據初始編碼過程中整理而出的高頻率詞匯或觀點進行下一步分類與歸納,獲得相關性數據。最后,通過對數據和研究目的的多次討論,確認并命名了四種行為現象。這四種行為現象不僅囊括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學生法治觀念缺乏的原因。
四種行為現象的主要區別在于行為者的主觀認識不同,根據認識的性質輕重分別為“行為習慣類”、“違紀處分類”、“法律知識類”及“違法犯罪類”。第一種為“行為習慣類”,訪談分析發現,這種類型的行為被受訪者談及最多,共有33名受訪者(占比60%)直接或間接提及。這一類行為現象發生時,行為者往往無意識自己存在失范行為,或者認為行為的發生是群體引領,并不存在可批判性。訪談中相關的表述舉例如下:“上課遲到、早退”;“過馬路闖紅燈”;“午休時在公寓公共區域吵鬧”;“瘋狂無序搶占自習室座位”。第二種為“違紀處分類”,主要指大學生明知自己的言行觸犯校規校紀,而依然公開違背最終導致遭受相應校內處分的行為。訪談中有27名受訪者(占比49%)表達了此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在普遍一入學就接受校規校紀教育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依然抱有僥幸心理或法不責眾的心理去突破紀律的底線。訪談中相關的表述舉例如下:“考試作弊”;“論文抄襲”;“違反公寓管理規定使用違規電器”。第三種為“法律知識類”,談及此種類型的受訪者有23名(占比42%),主要觀點為這類行為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大學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所致,或者說,如果大學生提前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應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相應后果的出現。訪談中相關的表述舉例如下:“求職違約”;“網絡成為肆意發泄情緒的地方,上升為網絡暴力”;“下載盜版錄音、書籍”;“卷入網絡詐騙或傳銷團伙”。第四種為“違法犯罪類”。這一類行為現象的出現概率雖然低,但往往破壞力極高,造成的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在訪談過程中,共有14名受訪者談及相關觀點或案例,占比25%。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意味著他們已經喪失了最基本的辨別力與自控力,法治觀念已經歷摧毀性崩塌。訪談中相關的表述舉例如下:“參與打架斗毆”;“盜竊財物”;“因瑣事糾紛進行蓄意的人身傷害報復”。
3.結論與展望
在現實高校中,大學生因欠缺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而暴露的問題比比皆是,小到遲到早退,大到違法犯罪,凡是熟悉學生工作的人,都能立馬想到大量例證。這些可能雞毛蒜皮,可能轟動一時,看起來雜亂無章的行為現象有沒有規律可循?此次調研的過程算是進行了一次初步的嘗試。無論此次分類的科學性如何,至少針對四類行為現象的分類可以大體看出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難的癥結所在。發現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對策的過程,“行為習慣類”問題需要家庭從小的良好教育,更需要整個社會風氣的逐步改良;“違紀處分類”問題需要加強學生手冊教育及相關案例宣傳教育;“法律知識類”問題需要通過增設課程、講座、培訓等方式定點向學生普及法律常識,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相關權利意識與邊界意識;“違法犯罪類”問題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法治宣傳,結合專業學科特點開展監獄相關犯罪類型警示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