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鑫,黃慈輝,林云鑫,林 潼,沈丹婷,通信作者:李迎春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510405)
“梅核氣者,痰結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梅核氣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而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機為氣的運動。氣的生、降、出、入是解釋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的重要基礎。梅核氣的病因病機與氣機失調關系密切,主要表現于氣滯、氣逆及氣虛3個方面,涉及肝、脾、胃等臟腑。
梅核氣是指咽喉部自覺有異物梗阻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礙進食的一類疾病,西醫多將本病稱為咽部神經官能癥、咽部異感癥[1]。《黃帝內經》最早記載梅核氣癥狀,如《素問·咳論》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描述癥狀與梅核氣喉嚨有異物感實則無物存在的癥狀相同。明·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明確提出梅核氣癥狀,即“梅核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痰結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
梅核氣屬“郁證”范疇。目前,大多數學者根據“七情郁結,痰滯氣阻喉中”,認為梅核氣的病因是“肝郁氣結”。肝氣郁結,氣機失調,則氣機升發疏泄失常,從而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聚濕生痰,氣痰上逆咽喉發展成梅核氣[1-4]。此外,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大眾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等行為增多,導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濕聚痰生,土壅木郁,肝氣上逆,痰氣交阻,結于咽喉,導致疾病的發生。
梅核氣與氣機存在緊密的聯系,深入了解梅核氣,充分探討梅核氣在氣機方面的病因病機,可以為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氣機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氣機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普遍法則[5],氣機升降理論也是中醫最基本的理論之一。
何謂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載:“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故一年之中,有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十二月,四時。時間之差,有大有小,大者大異,小者小異。一日之間,十二而分之,其氣之變,與年同[6]。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本源,自然界中天氣下降,地氣則上升,天地二氣相互作用時,世間萬事萬物才能得以化生。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化作矣。說明氣的升降運動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變化的基本形式則是升降出入。這些形式最終形成氣機的活動形式[5]。
氣機與五臟的功能密切相關。《素問·刺禁論》云:“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張介賓注之曰“陽升于左,陰降于右”,即說明就自然界而言,左為天地之氣開發之途,右為天地之氣收降之路,故稱左右是陽升陰降的道路。人法天地之氣而生,故左右升降也是人體氣機的道路[7]。遵循氣機規律,更有利于加深對梅核氣的理解。
氣機升降是中醫從動態角度出發,對臟腑特性、氣化功能及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高度概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氣機升降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中,深入探討氣機升降理論,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
梅核氣大多因情志不暢而致。因傷于情志,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肝木橫逆犯脾,脾氣升降失常則導致胸脘滿悶,脾虛蘊積生痰,痰氣互結于咽喉,則出現咽中如有物阻,即稱為梅核氣。梅核氣的基本病機在于氣機失調,可見梅核氣與氣機關系密切。
咽喉是肺胃之門戶,肺主氣,宗氣的形成與肺有關。《靈樞》中對宗氣的論述為“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咽喉”“出于喉嚨……行呼吸”,宗氣來源于水谷精氣和自然界清氣,走息道以行呼吸。黃元御《四圣心源》曰:“咽喉者,陰陽升降之路也。”氣含陰陽,而分清濁之別,清氣在上,濁氣在下。脾主升而化清陽,胃主降而化濁陰,“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土也”。而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所謂氣機升降有常,則全身臟腑生理功能正常。濁陰由咽而下達,清陽自喉而上騰,若氣之陰陽升降失常,邪氣可結于咽喉,導致梅核氣。
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對梅核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氣機失調是導致梅核氣發生的重要機制,臨床實踐中主要表現為氣滯、氣逆及氣虛3個方面,其涉及肝、脾、胃等臟腑。在氣滯方面,梅核氣致病多因于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肝郁氣滯,循經上逆,客于咽喉所致;或肝木犯脾,則脾運化失司,津液失于輸布,痰濁內生,痰氣互結,交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中時有異物感,并且隨情志變化而逐漸加重。在氣逆方面,肝郁氣滯,情志過極化火,肝氣上逆犯咽喉;或氣機升降失調,中焦升降失職,脾不升清,不能運化水濕,濕聚成痰,痰濁內生,胃不降濁而反逆于上,痰氣交阻于咽喉,而致異物感,咽喉不適,形成梅核氣。在氣虛方面,氣機的運動依賴于氣的充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梅核氣的發病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正氣不足,脾氣虧虛,痰濁內生,脾不升清時,則咽喉失于濡養。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邪易乘虛而入,久治不愈,易延及血分而為瘀。當氣、痰、瘀互結于咽喉,3種致病因素可互為因果,病理產物的蓄積必將會影響氣機的通暢,氣機升降失常則將導致痰、瘀無以去處,從而氣機病更甚,加劇咽喉不適感,最終形成梅核氣。
患者自我感覺喉中介介如梗狀,痰結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稱為梅核氣。氣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機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五臟功能正常,氣機舒暢,則人體機能正常;五臟功能失常時,影響氣機升降,氣機失常則病由此而生。梅核氣的基本病機在于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虛均可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咽喉不適。故在臨床診治梅核氣的過程中,要重視謹察氣機,疏通氣機,理氣與行氣相結合,從氣機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待梅核氣,為臨床治療梅核氣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與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