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賓,李東紅,李多多,尚 海,賈守國,通信作者:王錫友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700;2.廣東省珠海市李東紅孫氏踩蹺中醫(yī)診所,廣東 珠海519000)
孫呈祥教授,第6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第3屆首都國醫(yī)名師,師從北京著名正骨專家劉壽山,汲取筋傷科、骨傷科、推拿科各家特長,結合50余年的臨床實踐,在筋傷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繼承劉老經驗的基礎上,孫呈祥教授傳承和進一步深入研究宮廷理筋術,其中用于筋傷病的踩蹺法為其特色治療方法之一。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經驗介紹如下。
孫氏踩蹺理筋術秉承宮廷理筋術“輕、柔、透、巧”的手法特色[2],治療以“筋喜柔不喜剛”為原則,強調腳法是踩蹺法治療疾病的基礎,只有理解、掌握并運用好腳法,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基本腳法有揉、壓、切、蹬、點、推、抹、撥、摩、滑、搓散、分推、擊打、小碎步、蹺法、趾行法等16法。同時,強調醫(yī)者習練功法的重要性,認為功法可以提高醫(yī)者的身體素質,掌握人體基本運動原理,從而提高腳法操作技能和臨床療效。同手法相比,孫氏踩蹺理筋術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受力面大、滲透力強、可持久操作、節(jié)省體力等方面。
慢性腰肌勞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又稱為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慢性腰部軟組織勞損等,是指腰部軟組織長期受到慢性、損害性刺激,造成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組織慢性損傷,出現(xiàn)缺血、變性、滲出、粘連等[3]。本病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反復發(fā)作,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臨床發(fā)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4]。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近年來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中青年人發(fā)病也占相當比例,并呈上升趨勢[5]。
慢性腰肌勞損屬于中醫(yī)“痹證”“筋傷”等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本病多為長久勞作所致,如《素問·宣明五氣》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可見勞逸不當,氣血失調,易造成軟組織勞損。又因跌仆傷筋,導致經絡受損、氣滯血瘀,如《圣濟總錄·傷折門》所說“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再因“腰為腎之府”,如《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所指:“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
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慢性腰肌勞損共9式,每周2次,10次為1個療程。患者俯臥于特制踩床上,全身放松。①扶鞍上馬:醫(yī)者雙手扶踩蹺床兩側杠子,雙腳置于患者左右大腿后側肌肉,以雙側腳掌由上至下輕踩5~8遍,以讓患者適應力度而放松。②凌波微步:醫(yī)者腳掌交替按揉雙側“大板筋”(上自腦海,下至足跟),大板筋與膀胱經循經走向雷同,但覆蓋面積較大,以雙側腳掌踩之可理筋松肉,疏通經絡。③指點江山:醫(yī)者以雙腳腳趾交替屈伸之趾行法依次點壓大板筋3~5遍,激發(fā)精氣。④馬踏飛燕:醫(yī)者雙臂支撐雙杠上,屈膝屈髖,雙腳輕放于患者肩胛位置,以輕柔敏捷的速度搓散肩背肌肉,順勢向下至肘關節(jié)。反復5遍,松解肩背僵硬肌肉。⑤云龍直下:醫(yī)者雙臂支撐雙杠上,身體后傾,雙下肢伸直,軀干與下肢呈“<”型,雙腳趾上翹,足跟著力,從患者頸根部位向下推按,滑動兼左右擺動,復合動作至足跟,松解大板筋,疏通膀胱經。⑥點定乾坤:醫(yī)者雙腳趾尖點或腳跟點壓軀干部華佗夾脊、背俞穴,下肢環(huán)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激發(fā)經絡之氣。⑦鶴抖雙翅:患者小腿下放置軟枕,醫(yī)者雙臂支撐雙杠上,屈膝屈髖,雙腳以外八字輕放于患者小腿,以輕柔敏捷的速度搓散小腿肌肉,兼以上下抖動。⑧推足助身:患者踝關節(jié)下放置軟枕,醫(yī)者以自己腳跟推按患者腳跟,依次從患者腳跟推向腳心、腳掌、腳尖及腰部足底反射區(qū),反復推按3~5遍。⑨送故迎新:在以上充分放松肌肉基礎上,可行腰椎斜扳法以整復腰部小關節(jié)。
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①點穴開筋:注重經絡、強調點穴為宮廷理筋術推拿一大特點,在孫氏踩蹺理筋術中也同樣得以體現(xiàn)。環(huán)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為治療腰痛病的要穴,與手指相比,用腳趾或腳跟點按穴位可大大增強刺激量,穴位得氣感增強,從而提高療效。②強調大板筋:“大板筋”是為宮廷理筋術獨有的稱謂,也是宮廷理筋術治療腰背部疾患一再強調的部位。大板筋為人體最重要的大筋,上自腦海,下至足跟,與膀胱經循經走向雷同,但覆蓋面積與膀胱經的線條相比要寬,層次更深。孫氏踩蹺理筋術重視大板筋的治療,并且對于走形較長、肌肉豐厚的大板筋,踩蹺法有其優(yōu)勢所在。通過雙足踩踏于大板筋及膀胱經,可疏通經絡,并兼調理內臟氣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實踐證明,雙足踩踏大板筋即可明顯松解腰背部僵硬痙攣的肌肉,又能減少松解時引起的疼痛。③兼顧下肢:除了點按下肢穴位以外,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慢性腰肌勞損還側重下肢肌肉的放松,這樣既可消除腿部癥狀,又可通過經絡聯(lián)系,改善下肢遠端氣血循環(huán)從而帶動腰背部氣血運行。④柔筋理順:孫氏踩蹺理筋術根據(jù)病位深淺、癥狀的輕重,強調合理的調控,使用足的自重和擺幅,對稱的收放發(fā)力。輕巧柔和使患者不覺其苦,實則力透筋骨,功及內臟。⑤溫經通絡:除了一般的點、按、揉等方法,用雙足對腰背部做摩、擦、推等溫通類手法,可進一步加快血液循環(huán)提高療效,并減少患者的痛苦。
同時,孫氏踩蹺理筋術還具有以下幾個特色。①受力面大:踩蹺時,腳掌、腳跟受力面寬、滲透力強,更易達到推拿“均勻、柔和”之度。②滲透力強:因踩蹺的特點,較容易集中醫(yī)者之力,將作用力滲透至治療部位深層。③持久操作:人類站立是最能持久的姿勢之一,站立中的腳下治療,能長久堅持操作。④節(jié)省體力:可完全借助醫(yī)者自身的重量,所以對于操作者尤其對女性及體輕醫(yī)者更為適合。
目前針對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方法包括中醫(yī)治療和西醫(yī)治療,而包括中藥內治、中藥外用、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在內的中醫(yī)治療手段有其獨特的療效。推拿為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手法、輕腳法的現(xiàn)象,使得踩蹺法運用不夠廣泛。
孫氏踩蹺理筋術由清宮正骨理筋手法而來,有其自身的特色。以宮廷理筋術“筋喜柔不喜剛”為原則,腳法要求輕柔綿軟,外柔內剛。施術做到“均勻、柔和、有力、持久”,技法講究均勻對稱、細膩和順。力量由輕逐漸加重,使感覺漸次傳入深層,而患者并不感覺皮肉疼痛而是有舒適之感,療效突出,節(jié)省治療時間。
應用孫氏踩蹺理筋術治療筋傷,必須心明足巧,即所謂“知其病情,善用腳法”,治療后癥狀大多可緩解及痊愈。以靈活的按蹺之功,可以梳理攣縮筋脈,從淺至深,達到病灶之處,對血氣凝滯、肌肉腫痛、筋骨拘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由于治療時醫(yī)者始終以雙手控制身體,力量大小需收放自如,故要勤于練功,講究“腳感”。只有勤加練習,方可“機觸于外,巧生于內,足隨心轉,法從足出”。
除慢性腰肌勞損外,孫氏踩蹺理筋術之九式十六法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梨狀肌綜合征等各類腰腿痛病證亦有很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