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帆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4)
抑郁癥是指以情緒低落、思維語言遲緩、興趣愛好喪失、失眠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情感障礙疾病[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工作及精神壓力不斷升級,抑郁癥在現代社會呈現高發病率的趨勢。中醫將本病歸于“郁證”范疇,認為其多因情志不暢,肝氣不疏,致血脈不行,瘀滯臟腑經絡等引起[2]。針灸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等優點。筆者在臨床運用針灸治療抑郁癥30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為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神志科門診及住院的抑郁癥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13~68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
2.1 毫針針刺 選取百會、水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百會位于顛頂,有清利頭目的作用,選用0.25 mm×25 mm毫針向后平刺,行平補平瀉法;水溝選用0.25 mm×25 mm毫針直刺,采用雀啄法,以患者眼睛濕潤效果最佳;內關能夠寧心安神,選用0.25 mm×25 mm毫針直刺,行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和三陰交選用0.25 mm×40 mm毫針直刺,采用捻轉瀉法,以局部酸脹為度;涌泉選用0.25 mm×25 mm毫針直刺,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法。所有穴位均留針40 min,每20 min行針1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周。
2.2 艾灸治療 患者針刺治療結束后,繼續給予艾灸治療。選取背部膀胱經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穴。在以上穴位放置直徑為2~3 c m的新鮮姜片,在姜片上放置艾絨搓成的小艾炷,將其點燃進行艾灸治療,每穴6壯。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局部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每周灸5次,連續治療3周。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情緒正常;好轉: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定;未愈:癥狀、情緒均無改善[3]。3.2 結果 30例患者治療3周后,治愈18例,占60.0%,好轉9例,占30.0%,未愈3例,占10.0%,總有效率為90.0%。
抑郁癥多由情志所傷、肝郁氣滯引起五臟氣機失調所致。《古今醫統》云:“郁為七情不舒。”本病的發生與心、肝、脾關系密切,七情所傷、情志不遂是“郁證”的病因,臟器虛弱則為發病的內在因素,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漸致五臟氣血陰陽失調是“郁證”的主要病機。百會位于顛頂,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穴,針刺百會具有醒腦開竅、調暢情志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針刺百會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和單胺類神經遞質有良性的調節作用,故可以改善抑郁癥患者HPT軸低下的情況[4-5]。內關是調節情志的要穴,如《針灸甲乙經》云:“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6]此外,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針刺內關具有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針刺三陰交具有疏肝解郁、健脾益氣、滋補腎陰的調節作用。涌泉是足少陰腎經穴位,腦為髓海,精生髓,腎藏精,針刺涌泉具有清心、醒神、開竅的功效。針灸治療抑郁癥的機制研究已深入到各個方面,如黃泳等[7]觀察頭針對抑郁癥患者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韓毳等[8]研究表明針刺能提高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的水平,杜元灝等[9]發現調神疏肝針法可上調郁癥患者5-羥色胺(5-HT)的水平。孫華等[10]通過針灸百會和足三里觀察其對抑郁模型小鼠和大鼠行為的影響發現,單獨采用針刺或灸法可獲得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氯丙咪嗦改善抑郁癥動物行為變化的相似效果,表明利用針灸治療抑郁癥大有前景。隔姜灸是一種溫熱的療法,藥性可由體表穴位滲入體內諸經,起到醒腦安神、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選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五臟俞隔姜灸治療具有平肝理氣、鎮心安神、補腎健脾的作用,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五臟氣機調和則臟腑功能趨于正常。從而達到“實五臟而解抑郁”的目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