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自鳳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積奶常發生于哺乳期女性,常導致患者乳房脹痛、發熱等癥狀,一般用擠奶、吸奶器吸奶等方法多數可以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經上述方法處理后仍不能緩解,給患者造成痛苦,影響其正常生活。筆者曾應用逍遙散加減治療積奶3例,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患者,女,27歲,哺乳期,嬰兒6個月余,因奶水特別充足,嬰兒食用不盡導致積奶。患者以雙乳房脹痛3 d為主訴就診。3 d前患者因積奶出現雙乳房脹痛、堅硬,甚至雙乳房不能碰觸衣服,觸衣即痛,伴發熱,體溫最高37.8℃,無規律,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飲食可,大小便正常。曾在家中自行應用擠奶及吸奶器吸奶等方法處理,效差。就診于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行彩超檢查示:雙乳房未見異常。婦產科醫師束手無策,建議就診中醫科。筆者查其舌質淡紅,苔薄白微黃,脈稍數,未見其舌、脈有何明顯異常。因而并未辨出其為何證。試開藥方如下:柴胡9 g,當歸15 g,白芍12 g,川芎10 g,丹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生薏苡仁30 g,路路通9 g,穿山甲10 g,陳皮15 g,蒲公英15 g,麥芽20 g,王不留行10 g,香附12 g,甘草片5 g,4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分早晚服用。1周后患者告知服用上方4劑后病愈。
(2)患者,女,25歲,哺乳期女性,嬰兒5個月余,因奶水充足導致積奶,唯一癥狀為乳房脹痛,偶爾刺痛,無發熱、頭痛、口苦、納差、頭暈等癥狀,飲食、大小便等正常。自行應用擠奶及吸奶器吸奶等方法處理,無效。求余開中藥治療。筆者為其診查舌、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未見其有何異常,也并未辨出其為何證。按病例1方如法炮制,因患者無發熱癥狀,去蒲公英,余藥均與例1方同。半個月后患者告知,服用兩劑,乳房脹痛即愈。
(3)此患者為案例1患者的嫂子,在禹州老家,無法面診。患者積奶,詢問筆者之前積奶方能否應用。筆者回答可以試試,若患者無發熱,可以去蒲公英,其余按照原方就行;若發熱,處方不變。1個月后,筆者詢問積奶方效果如何,告知服用4劑而愈。
例1患者初診時,舌質、舌苔、脈象基本正常,略有濕熱。乳房歸肝經所主,又隸屬于胃,因肝經循脅肋,過乳頭,乳頭乃足厥陰肝經支絡所屬,乳房為足陽明胃經經絡循行之所[1]。乳房脹痛為肝失疏泄、肝經氣滯的臨床表現[2],氣滯則血瘀濕阻,郁而化熱,則伴發熱。積奶為奶水積滯在乳房,導致肝經氣滯,血瘀濕阻,不通則痛,故見乳房脹痛,郁而則化熱,則見發熱。治從證出,方從法立,肝經氣滯、血瘀濕阻為積奶的證型(這個證不是從四診和參辨證得出,而是按照積奶的發生發展規律所得)。治療原則以疏通肝經為主,通則不痛,治法為疏肝理氣、活血化濕;郁而化熱者,佐以清熱。故治以逍遙散加減,疏肝理氣活血,健脾利濕[3]。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氣,香附活血,陳皮理脾、胃、肺之氣,當歸、川芎、丹參、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活血通絡,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濕,白芍養血柔肝,麥芽兼具回乳、調達肝氣、消食和胃的作用,蒲公英清熱利濕、消癰腫,甘草調和諸藥[4],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健脾利濕清熱之效。施于臨床,竟效如桴鼓。案例2、3如法炮制,亦收到同樣的效果。
縱觀3例積奶患者的治療經過,案例1、2的患者,查其舌、脈,但未辨出其證,治療的唯一依據就是積奶這一疾病。這一點在案例3表現得更為突出。筆者未見患者,談何辨證?治療的唯一依據也是積奶。筆者由此悟出,不論是辨證論治還是辨病論治,關鍵是掌握疾病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這也是確保治療有效的唯一途徑和方法。只有掌握了疾病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在臨床治療中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效如桴鼓。從筆者治療3例積奶的過程中不難看出,筆者正是按積奶的發生、發展規律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屢用屢效。奶水積滯致肝經氣滯,因乳房為肝經循行所過部位,氣滯則血瘀濕阻,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郁而化熱,則發熱。遂確立治療方法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健脾利濕清熱。治療方法已出,根據治療方法選擇相應的藥物,應用逍遙散加減治療。運用中可以靈活掌握,發熱加蒲公英,無發熱蒲公英則可以不用。這就要求我們熟練掌握中醫基礎理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這樣,在臨床診治疾病的時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迎刃而解,從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