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璇

邵欽華 中共溧陽市委副書記
把青山綠水作為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率先開展“生態創新”實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處在長三角幾何中心的江蘇溧陽,把青山綠水作為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率先開展探索,生動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何為“生態創新”?在全國人大代表、溧陽市市長徐華勤看來,“生態創新”是溧陽基于長三角區域分工協作和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的現實選擇。“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貌,引無數游客打卡。全市林木覆蓋率達31.2%,天目湖、南山竹海周邊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7月18日,溧陽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成為江蘇省內唯一獲評地區。
為持續涵養綠水青山,溧陽鐵腕治山理水。近年來,溧陽投資4億多元生態修復廢棄礦山50多個;投資7億多元治理64座水庫、32座重點塘壩,投資6.3億元開展新一輪天目湖水源地保護行動,采用PPP模式投資12.8億元實施區域治污一體化工程,投資14.8億元開展全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溧陽主動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淘汰落后產能,鋼鐵、水泥行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50.5%下降到22%。強化“以畝均論英雄”,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產值、畝均稅收分別增長13%和16%。
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產業、科技、人才等因素在這里與生態聚合裂變。中科院院士楊國楨先生曾這樣評價溧陽的發展,“以綠色旅游、綠色生態為基礎來加速科技、人才、產業集聚,是一個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想法”。
目前,溧陽形成四大經濟占據半壁江山局勢。經過3年努力,先進制造經濟、高端休閑經濟、現代健康經濟和新型智慧經濟發展,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突破50%。
重磅企業的加入為溧陽的產業增添活力。以上汽集團、寧德時代為龍頭等知名企業40余家,千億級動力電池產業基地正在加速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加快產業步伐。通過生態的吸引,產業的催化,集聚了知名院士和頂尖人才。
經濟活力上去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溧陽把沙河水庫、大溪水庫打造成了全國第一家水利設施類的上市公司“天目湖”,旗下的農副和旅游產品100余種。沿線農副產品富硒軟米等成為游客競相采購的“爆款”。據不完全統計,網紅打卡地“溧陽1號公路”帶動沿線10萬農民增收。
溧陽圍繞“聚焦上海、接軌南京、對接深浙、聯動皖南”總體部署,以生態推動區域分工協作、城市能級提升,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長三角休閑康旅目的地、南京科技創新資源南下與杭州科技創業資本北上的交匯點、承接深滬先進制造產業拓展的集聚城和蘇皖省際邊界地區生態創新合作的示范區。
今年,溧陽被江蘇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6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
責編: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編審: 張偉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