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金融業中獲取利潤的方式直接決定金融機構的發展,隨著當前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的進步,金融業也在不斷發展,但是分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機構的發展。分業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只從事一項業務,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不利于新世紀以來金融業的多元化發展。在一個風險管理體系較為完善的地區,打破分業的限制往往能夠有效的促進金融業的發展,相反,如果某一地區的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則分業更加穩健、安全,有利于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分業和混業各有利弊。本文主要立足于產業經濟學視角,對金融業金融分業與混業進行思考,希望對相關從業者有幫助。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金融分業;混業
引言:隨著金融交易技術的進步,當前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國家放棄了傳統的金融分業管制政策。金融機構紛紛施行兼并展開多元化的經營。在當前的經營中金融分業以及混業的選擇是金融業經營模式的主要問題之一。要想讓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必須對混業經營能力進行積極培育,這樣才能促使金融服務企業的資產結構不斷優化,既能夠實現資產的多元化,又能夠有效地將資產風險分散,規避非系統性風險,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受壓力。在混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增加投資業務,對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不僅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發展,還能進一步密切銀企關系,對于提升銀企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對金融分業和混業的歷史回顧
金融分業和混業經營理論有著長期的實踐基礎。在歷史上分業和混業制度的演進主要有兩個并行的實踐過程。第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業經營制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實施的是以混業為主的經營制度。但是隨著1929年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大量的股票債券成為廢紙,美國的銀行大批量倒閉。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很多人認為造成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混業經營,由此混業經營制度受到極大的質疑,隨后不久美國通過法案,至此金融開始分業經營。在1970年后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的步伐逐漸放慢,國家資金支持力度放緩,企業的資金在這個過程中也更加傾向于向市場中進行籌集,分業經營的制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動搖。在美國本土的大量金融機構由于受到分業的限制,導致在國際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為了解決這樣的情況,美國逐漸開始改變金融經營模式,開放跨行業經營以及競爭。除此之外,另一實踐是部分國家實施的金融制度,這部分國家以北歐為主,其中以德國、瑞士等國家為代表。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這些國家起步較晚,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在世界資本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些國家實施混業金融,并一直持續到現在,為這些國家在金融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奠定了基礎。
上述是金融經營制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兩種發展歷程。我國也有自身的金融經營制度演變,不同于上述的兩種發展,我國金融體制結構的發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很多探索。在1979年前我國金融體制更多傾向于“大一統”的經營模式,當時的金融行業都直接受到國家的統籌管控,這種方式屬于混業模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大專業銀行以及新成立的商業銀行逐漸開始對信托投資以及公司證券等方面進行投入,這個時期我國的混業模式逐漸開始完善,形成銀行業與證券業混業經營的格局。到1993年我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全面整頓,在這個過程中有步驟的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并在國內金融市場中實施分業經營與管理。但是隨著中國加入WTO,面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為了增強國內金融行業的綜合競爭力,國內對金融混業的呼聲逐漸開始高漲。
二、產業經濟學視角下商業銀行業
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看銀行,其本質上也是企業的一種,其經營也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和約束。在經營過程中銀行擁有業務經營所必需的資本,同時銀行的經營也以獲取利潤為根本目標。在當前的銀行業中商業銀行主要目的是盈利以及生存,因此商業銀行的發展必然受到全球市場、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制度日益完善,商業銀行的影響力在金融體系中越來越小。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增加自身的收入是商業銀行生存以及發展的必然需求。這是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不以商業銀行意志為轉移。因此,在當前的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利潤增長點,以保證商業銀行的順利發展。金融機構只有將資產投入工商企業的生產與服務中才能夠使金融資產得到充分利用。這種用途經過一些金融手段,如出售以及租賃等方式,幫助商業銀行通過自己多樣化的經營活動保證自身的資產完整。商業銀行的資產可以劃分為專用資產以及非專用資產。在商業銀行的非專用資產,主要是針對其他金融行業,如證券、保險、等從業機構的非專用性。例如,在金融機構中,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甚至交易平臺等都是屬于金融機構的非專用資產。這些資產的適用性非常強,能在多個金融機構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與普遍性。因此,如果商業銀行在運營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對這批非專用資產進行合理的處置,勢必造成資源的閑置,減少利潤的來源。
三、金融業政府規制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在當前的金融業中,政府規制的動機往往基于市場失靈的情況。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其中的問題日益增多,政府規制也開始涉及到其他動機。在金融分業的規制中,政府主要出于對史上金融混業所帶來的風險的擔憂,從而不斷增加對這方面的規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很多管理者認為商業銀行進行證券、股票等方面的經營對聯邦的儲備體系信用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導致銀行經營的穩健性受到影響。因此,在當時的美國推出分業管理制度。我國后來建設金融管理制度也主要參照當時的美國主流看法。在1993年前后我國的金融制度剛剛起步,國內很多的金融工作人員對風險控制了解不足,國內金融發展較為混亂,再加上我國當時經濟剛剛起步,實施分業經營與管理制度有其歷史合理性,所以才會在當時實施分業管理制度,但是分業經營與管理制度在本質上與市場原則違背,對經濟的長期發展不利,因此在后來我國逐漸改變金融的管理模式。金融管理與大部分政府規制不同,以往的政府規制多數出于對政治利益服務,很少基于控制金融風險考慮。作為政府自然優先考慮降低金融風險,在1986年“懷特研究報告”的出現才動搖了美國金融分業制度的合理性。懷特認為在1930年后美國破產的銀行共占有總數的26.3%,其中混業經營的銀行只占混業銀行總數的7.2%,并且這些混業經營的銀行將資產投資到證券的總數不到總資產的10%。因此,當時政府宣稱的規制收益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缺少事實數據的支持,自然這種論調也就不成立。但是政府對金融業的規制百害無一利,在政府的規制中新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方式會不斷創新。傳統的分業管理制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喪失在金融市場中的統治力,金融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也逐漸對自身的發展進行調整,以此對自身的現狀進行優化。以美國為例,在1999年前美國的商業銀行幾乎全部被排在世界十大銀行之外,美國的發展也陷入一定的困境中,因此美國商業銀行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我國在2000年左右也陷入了這樣的情形中,我國經濟不景氣也是源自于這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金融體系地位不斷下降,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較為嚴重。
四、混業經營是銀行業市場選擇的結果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的發展是對金融市場適應性的競爭,只有能適應市場,并且在金融市場的發展中保證自身競爭性的商業銀行才能保證自身的發展壯大。這就需要政府規制的支持,在歷史中美國的商業銀行受到過分業經營的限制,導致當時的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受到的限制極其嚴重,其中包括商業銀行不能超過政府規定的利率爭攬活期存款。在受到限制后,1970年前后商業銀行逐漸開發出新的支付方式,即“可轉讓支付憑證賬戶”。這一賬戶的存在直接讓客戶在支付上存在很大的便利,增強商業銀行的資本獲取能力,使其在金融市場中獲得足夠的資金,以此適應資本市場的發展。隨后在后續的幾十年時間內,美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大大增加,加劇了商業銀行自由化發展的情況,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商業銀行無一不具有強大的利潤獲取以及極強的生存能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刻,尤其需要加強銀行在融資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在資本市場中占有先機,并且在當前的市場中我國應該不斷適應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提高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的能力,加強人民幣國際化能力,維持我國商業銀行融資主導地位?;鞓I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通過向客戶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對于銀行業務拓展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便于銀行利用客戶資源延伸業務鏈條;同時,混業經營也實現了銀行網點、人員的共用,如證券業、保險業等可以與商業銀行協同發展,接受銀行客戶委托買賣有價證券及辦理保險業務,極大地方便了銀行客戶的資產“一條龍”運作;除此之外,金融業共用新技術、信息和資源,可以大大降低各自經營成本,不僅有利于推動金融業良性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五、結束語
商業銀行選擇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發展從無數商業銀行失敗的教訓中總結出的最優發展模式,金融業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符合金融改革的終極目標,混業經營主要是多種業務、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通過混業經營更有利于提升資金利用效率,能夠激發資金的活性,增強流動速率;除此之外,混業經營能夠促使我國金融多行業的相互協調統籌,發揮合力作用,能夠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務企業的風險管控能。如今我國的混業經營也已發展到關鍵時刻,國外資本不斷對我國金融市場發起沖擊,國內金融業也急切需要沖破現有束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金融市場已經具備與國外競爭的實力,因此在這個關鍵的節點我國更需要增強金融行業融資、獲利的渠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增強我國經濟的實力,實現我國百年計劃。
參考文獻:
[1]賈若.金融混業監管背景下的資本監管制度[N].中國保險報,2019-10-08(007).
[2]蒲劭穎,蘭日旭.混業經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09):5-9+13.
[3]胡建兵.金融“混業經營”須筑牢風險防火墻[N].中國商報,2019-08-09(P02).
[4]華夢云,李響,黃朦.混業經營趨勢下中國金融監管組織架構探究[J].商訊,2019(16):31-32.
[5]李峰.中國金融混業經營模式探析[J].清華金融評論,2019(02):79-84.
[6]蘇麗芳.論互聯網金融分業監管的困局與破解[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8,16(06):21-26.
作者簡介:楊欣(1973- ),男,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中小企業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