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宇強
內容提要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今天的媒體行業,“好師傅帶好徒弟”是一種穩固且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但需要從個人層面,制度層面,創新層面加以完善和支撐,這樣才能讓優秀的師徒文化“老樹開新花,新花結新果”。
很多帶過徒弟的媒體人都有同感,師傅帶徒弟一直是一種穩固且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可是融媒體時代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師帶徒”怎樣才能“老樹開新花”?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為什么“師帶徒”一定要首先講“問題導向”呢?今天媒體行業面臨的新問題,是面向所有人的,師傅也不例外。我們常常感到新聞傳播方式層出不窮,傳播技巧瞬息萬變,很多師傅尚且應接不暇,又如何帶徒弟呢?只有先解決師傅的本領問題,“傳幫帶”的矛盾才能夠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師傅“解惑”,繼而“傳道授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今天的媒體行業,筆者深深地感到,師傅要先為自己“解惑”,成為媒體融合的行家里手,才能為徒弟解決傳道授業的問題。比如報道一則“石嘴山市婦女手工制品展”的新聞:一般師傅都會這樣教徒弟:新聞六要素寫全,“遠全中近”特拍好,基本就結了。但現在的受眾對文字、圖片、視頻及背景資料等都有新需求,如果還是走傳統報道的老路,就落伍了。說實話,現在確實有很多師傅沒有緊跟時代,更新知識,面對新媒體報道的日新月異,一時不知如何應對。而作為徒弟的新人,尚處于和形形色色的新聞接觸、辨析之中,還沒有培養出很好的新聞敏感,找不到恰當的新聞眼和切入點。這樣,“師帶徒”就不能形成很好的黏合。
還以“婦女手工制品展”新聞為例,不能就展會報道展會,要跳出展會做報道,才能找到“新聞富礦”:我聯系展會上的創業者,帶著徒弟到創業基地去深入采訪,以3.5萬名婦女巧手織造“掌心商城”為線,用新媒體的報道方式進行分工:文字部分由計算機專業的小廉做成樹狀分類圖表,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圖片部分由傳媒專業的小郝展示30個有代表性的創業基地;短視頻部分拍攝8位巾幗創業典范人物的拿手技能。這樣一條結合文字圖表、圖片、視頻、動畫等于一體的H5新聞作品一經發出,一天之內的閱讀量居然達到了8.5萬,讓我始料未及。靜下心來想想,如果沒有把傳統報道慣性解決掉,新媒體報道就又成了傳統媒體的移植版,徒弟們的思路也會被我帶偏。因此,“師帶徒”要先解決師傅自身與時俱進的問題,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樣才能給徒弟“傳正道、授正業”。
徒弟有別,貴在“因材施教”。這些年我也帶了不少徒弟,有文筆好善于寫作的;有鏡頭感強善于攝影的;有美感好善于制作特技的;有新聞敏感好善于捕捉線索的;還有愛鼓搗航拍機等新器械的……有的時候我也希望能夠讓徒弟們融會貫通,培養幾個業務技能全面的。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比較看好的通才型徒弟,后來在業務方面都淺嘗輒止;而幾個“偏科”的徒弟,現在卻在各自的領域成了師傅,成長為青年拔尖人才,也開始帶徒弟了,有的甚至去了省臺和央 視。



□ 本文作者張宇強(上圖左三)與徒弟們走出單一的教室教學,在現場邊實踐邊講授理論,理論與實踐結合。
必須承認,人的能力是有指向性的,這和一個人長期的學習、成長環境等息息相關。徒弟各有差別,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試驗我發現,可以像大禹治水一樣,順勢引導,讓徒弟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發揮出最大功效。徒弟小陶大學是學中文,起初是計劃培養為文字記者。但經過一段時間實踐發現,他的文字功底一般,為此沒少挨批評,他自己也很痛苦。但他有個攝影的業余愛好,不但自己參加過攝影培訓,而且拍出來的作品畫面構圖講究、藝術美感十足,是一個攝影師的好苗子。果然,調整了帶徒弟的方向后,他如魚得水,制作了許多延時攝影、H5動畫的精品,后來在中央電視臺寧夏記者站的公開招聘中被一舉選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平等溝通,體驗互動對話。融媒體時代的教學是開放式的,一些項目的實施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以達到服務受眾的初衷。我曾經帶過幾個徒弟,他們思維靈活,追求創新,在攝制紀錄片方面很有想法,在創作上經常會和我產生分歧,但事實證明有時他們是對的。這也提醒了我,師徒之間在人格、技術層面是平等的,只有進行平等的溝通,才會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這樣的師徒結對子才容易做出成績,走得長遠。現在媒體深度融合提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樣看似模糊了師徒界限,實則培養了徒弟“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讓師徒在一種和諧互動的氛圍中相互促進。
換位思考,力求教學相長。朋友圈有句流行語說得很到位:“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萬水千山,而是心與心的距離”。父母子女之間相處尚且需要換位思考,何況師徒。因此,對于今天的媒體人而言,架好師徒之間的這座“連心橋”非常重要。
能做到平等溝通、互動對話,“連心橋”至少已架設好一半了。如果能更進一步,師徒間常常換位思考,做到教學相長,那就可以上升為一段佳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徒之間不用在意誰高誰低,而是能夠做到互相促進、教學相長,這一點對于媒體融合階段非常重要。能成為師傅,至少是經歷了多年的新聞實踐,具備了一定的業務水平,是在一些領域能扛起大旗的人。但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媒體的融合變革,新媒體帶來的衍生領域、催生業態紛紛而至,師傅們還沒有來得及研習透徹,徒弟們卻使用得風生水起。比如抖音剛出來時,我還在琢磨這類產品能否和電視臺的播出格式相融時,徒弟小綠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做得不亦樂乎。據好幾個徒弟講,原來他們怕我不了解新事物,把這些年輕人喜歡的新技術作品過早的斃掉,所以沒跟我交流。自此以后,我時常和徒弟們互換角色,互學互助,既可以通過和年輕人思想碰撞,把老的經驗融合在新的技術里,緊扣時代脈搏,讓“師徒制”這顆老樹開出融合發展的新花;徒弟們又可以利用新技術、新方式,結合師傅的優質內容,實現新老人才知識層面的無縫對接。師傅不斷提升自我,徒弟才能水漲船高。為師者不僅要磨煉高超技藝,更要掌握把自己的技藝、品格傳授給徒弟的科學方法,換位思考、教學相長,這種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的做法,不失為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人才梯隊建設的有益探索。
前面講的都是“師帶徒”個人層面的事,說實話,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個“良心活”,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相對而言,結合制度層面的培訓更具有長期性、規劃性、針對性。
科學設計,做好制度保障。帶了這么多年徒弟,辛勞、欣慰兼而有之,但時代每天都在變化,筆者更多是感覺到力不從心。2002年我成立過一個師徒結對工作室,帶領3位優秀的資深媒體人做義務教學輔導,并在寧夏理工學院新聞采編班做推廣。原本以為這樣的好事會門庭若市,可現實是,大家一方面在抱怨實戰業務培訓太少,一方面又不來參加培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教學帶有師傅個人的隨意性,課程之間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設計;另一方面則是沒有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沒有和獎優罰劣的考核機制掛鉤,一些年輕人會產生“鞭打快牛累死牛”的擔憂。他們看重未來發展前景,更注重自身價值體現,他們的思維是互聯網式的,既善變又實際。因此想走好新媒體下的師徒路,科學設計和制度保障缺一不可。
在科學設計培訓教程方面,中央級媒體搭配的培訓課程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同時,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我們嘗試著把“師徒制”與本地成功企業的培訓制度融合起來。在阿里巴巴石嘴山商城,企業的互聯網思維讓我們受益匪淺。企業非常注重產品供給側服務,注重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式體驗,企業員工從前臺到高管,每季、每年都必須參加科學設計的業務培訓,同時要分期進行培訓后業績、價值觀的雙重考核。“行不行,用案例說話”,企業走在高端、前沿的培訓模式和規章制度,帶給我們的不光是科學合理的設計,全面可行的制度,還有思想深處的沖擊和實戰教學理念的革新。為此,我們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的教學方案和考核激勵制度,報市委宣傳部、人社局備案,將每周五下午固定為培訓日,“請進來、走出去”,安排好全年的培訓計劃,成立了多個“師徒工作室”,并及時兌現幫扶項目經費和獎勵,攪活了“好師傅帶好徒弟”的一池春水,讓師傅解除了顧慮,徒弟看到了希望。
創新模式,尚需久久為功。實話講,不管如何科學設計,如何制定制度,我們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把徒弟培養成精英。“只有汗水到位,才能出類拔萃”。在單位和制度層面上,尤其不能太過功利,而應該固化為一種可持續的制度,不斷地創新培養模式,久久為功,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融媒體人才。
5年前,由我領辦的“張宇強工作室”被推薦為市級學科帶頭人工作室,最近又被推薦為“自治區級文化名家工作室”。在這期間工作室也經歷過低谷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師徒制”培養模式的創新性不夠,黏合度不強。找到原因后,我和工作室的幾個負責老師大膽引入了師徒組合競爭機制。比如工作室的五組師徒組合,每組師徒四人,四人之下又有四人作為梯隊,梯隊之后還有四人作為后備,以此讓同組之內、各組之間開展有序競爭,激發“師徒制”培養模式的動力。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與之相應的師徒分配選拔制度,借助互聯網+師徒制,把中央媒體、南方發達省區媒體以及中廣聯、中國記協的培訓學習資源,大量地分享到我們的工作室群,在互聯網資源的支撐下,足不出戶,就可以經常聽到著名媒體人、業界先鋒的經驗分享。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還會分期分批派優秀學員到現場當面聆聽、請教,并盡可能的加微信好友拜師學藝。胡正榮、任學安、陳曉卿、梁碧波等等業界大咖,都成為了我們互聯網和新媒體群里的“師傅”。實踐證明,這種學習和培訓是低成本高效果的。用業界老師的話講,“新媒體時代,一切似乎沒有了界限,誰會去阻止一個勤學習、愛思考的人呢”?
當然,創新了培訓模式,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還不能說萬事俱備,久久為功仍是不二法門。可以說,長期以來“好師傅帶好徒弟”的育人模式已經形成了一種師徒文化,這種文化承載的其實是更為厚重的工匠底蘊,沒有方方面面的久久為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