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崔玉可 黃秋秋 侯 琳 張 聰
內容提要 本文從瀾湄合作的背景和意義出發,探討了廣西媒體對外傳播的機遇和意義,梳理了廣西與湄公河國家開展媒體合作的現狀與問題,并從角色定位、制度設計、內容運營、渠道完善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對進一步加強媒體合作提出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夠通過廣西媒體的實踐和創新,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聲音,為瀾湄合作的發展添磚加瓦,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夯實基礎。
“瀾湄合作”即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是我國與湄公河五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所創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是中國推進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由中國提出并倡導的次區域合作機制,也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示范樣板。瀾湄命運共同體作為首個得到相關國家正式認可的命運共同體,有著極重要的先行先試意義。
民意相通是推進瀾湄合作的重要根基,媒體作為對外傳播的平臺,肩負著國家形象宣傳和信息相通的重要角色。以廣西媒體為重要著力點,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的媒體合作,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廣西在與湄公河國家開展媒體合作的進程中,傳統主流媒體《廣西日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電視臺的實踐經驗值得研究推廣,“東盟云”平臺、譯制劇、電視劇出口交換更是媒體合作的主要亮點。
《廣西日報》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黨委機關報,2003年底便成立了東盟報道部,又于2004年開辟了“對接東盟”專版,采用大篇幅宣傳報道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新聞。廣西報業集團還與越南等國的主流報業集團建立了合作互訪關系,如越南《廣寧報》《海防報》等等。
《荷花》雜志是廣西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面向越南發行的雙語期刊,于2002年9月創刊。《荷花》雜志內容豐富,編排精美,商業化色彩濃厚,是中國對外傳播紙質刊物中頗有特色和影響力的。由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主辦的《中國—東盟博覽》雜志以及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主管主辦的《當代廣西》,也是面向湄公河國家的重要紙媒。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作為廣西重要外宣媒體,積極開展面向湄公河國家的海外傳播活動,近三年來亮點突出。尤其是搭建了廣播、網絡、雜志、境外機構和大型線下活動“五位一體”的外宣平臺。2009年10月23日創辦的中國首個區域性國際廣播頻道——“北部灣之聲”,節目內容中較好地融入了廣西文化特色,實現了中國立場的國際表達。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還與緬甸國家電視臺、老撾國家電視臺等國家電視臺合作開辦《中國劇場》《中國動漫》《中國電視劇》等固定欄目,每周固定在相關國家播出譯制的中國電視劇和中國動畫片。此外,電臺還專門向湄公河國家的國家電視臺派遣專門工作人員,在節目互換、新聞報道、采編及技術培訓、人員交流等方面也逐漸建立了常態化、固定化合作機制。
雖然是廣播電臺,但是在電視劇譯制方面,廣西電臺也做得頗有特色。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聘請的配音人員在對象國都享有很高聲譽,所以譯制劇水平較高,深受當地民眾喜愛。不少譯制劇節目是直接在對象國媒體里進行譯制編輯,是真正的“走出去”和“走進 去”。
廣西電視臺與湄公河國家的媒體合作,主要通過廣西衛視和廣西國際頻道進行。從1998年至今,廣西電視臺與越南中央電視臺及河內廣播電視臺、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國家電視臺等展開交流,與相關媒體達成友好合作關系,并成功在相關國家實現落地覆蓋。2010年1月1日,廣西第一個電視國際頻道——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式開播。
在新聞互換方面,廣西電視臺分別與泰國國家新聞社、新西蘭TV33簽訂合作協議,相互交換新聞內容。2013年,廣西電視臺開始實施中國-東盟廣播影視作品譯制工程,向東盟國家尤其是湄公河國家譯制推介優秀國產影視作品。到2018年,廣西電視臺完成包括電視劇、電影、紀錄片、專題片、動畫片在內的多種類影視節目譯制作品超過500集,譯配語種包括越南語、泰語等。通過積累實踐,逐步形成“爭取項目—開展譯配—推廣播出”的工作流程,組建起一支專業的影視譯配團隊,并與越南國家電視臺(VTV)、越南國家數字電視臺(VTC)、泰國第九電視臺(MCOT)、泰國國家電視臺、柬埔寨國家電視臺、老撾國家電視臺等多家湄公河國家主流媒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譯制劇合作關系。此外,廣西還與湄公河國家聯合承辦及制作文藝類節目,如中泰歌會、中越歌曲大賽、跨國春晚和合拍紀錄片等。

“廣電云”當中的“東盟云”以及相關移動端應用的開發是亮點。2018年7月26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電視臺、廣西廣電網絡公司三家單位,創新采用“媒體私有云+廣電專屬云+互聯網公有云”的模式聯合開展建設的廣西“廣電云”正式上線,它立足于打造可覆蓋服務廣西區、市、縣三級廣電媒體,具備“新聞+政務+服務”功能的融媒平臺。“中國—東盟云” 是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基于廣西“廣電云”推出的融媒體云平臺,提供包括全媒體廣播、全媒體采編系統、指揮調度中心等核心子系統和移動采訪APP、全媒體導播系統等媒體融合產品。目前已開始試運營,未來可以覆蓋廣西及湄公河國家開展廣播媒體,為相關國家媒體提供云采編、云播出等多項技術服務,必將進一步提升廣西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助推視聽新媒體實現跨境傳播,彰顯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力。
移動端應用的開發包括廣西電視臺推出的“知了新聞”手機客戶端、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研發的面向湄公河國家信息發布的多語種《BBNEWS》APP以及廣西廣電網絡公司推出的廣西“廣電云”的專屬云平臺和“i.廣西”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的“華麗播”專欄的是專門面向東盟以及湄公河國家的電視劇展播,深受對象國的歡迎。這些平臺既可以面向用戶提供廣西政治、民生等方面的新聞資訊,未來還可以為湄公河國家媒體用戶開發個性化的點對點多語種、多媒體信息服務。
研究團隊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廣西日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電視臺、中共南寧市委宣傳部以及一些新媒體公司的調研交談中,都明顯感覺到了廣西外宣團隊肩上的壓力,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 感。
從近幾年廣西媒體對外合作實踐來看,多為媒體自發行為,往往都是每家單線聯系,單兵作戰,尚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和統一的部署協調機制。在外宣工作中缺乏國家層面指導,往往自己獨自摸索,各級媒體工作缺乏運作思路和長遠規劃及系統的溝通協調機制。例如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負責外宣的負責人表示,他們與越南越通社的合作,就是在越南出差時偶然發現,心血來潮談成的合作。但是,這種自發的偶然性的成功外宣案例很難普及推廣。廣西各級媒體應抓緊機遇加快建立完善的對外媒體合作體系。其中應包含各級媒體各自的任務安排和系統性的統籌溝通協調機制,從而既能擴大傳播覆蓋面,又能避免各自為政,提高傳播精準性,實現精確制導。
首先,媒體合作規模仍十分有限,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互訪等方面,沒有達成系統化、規模化效應,且影響力并不大,亟待拓展和提升。其次合作雙方地位不平等,以海外譯制劇為例,多出口卻很少進口,進口的電視劇往往播出平臺少、影響力小,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和大力度的宣傳推廣。最后,湄公河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多樣,文化習俗及價值觀各異,一方面相關項目合作經常受到對象國因素影響而擱置,如與越南媒體的相關合作經常受到兩國關系的影響而中斷,還未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預防機制;另一方面,具體的項目合作及平臺構建等方面還缺乏年度系統評估和持續優化調整。
當前,廣西雖有財政扶持但總體力度不大,現有資金量對于節目譯制、人員培訓、境外落地及渠道鋪設來說遠遠不足,嚴重影響海外傳播事業發展。同時,廣西對外媒體合作事關國家外交和外宣戰略,需要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政府要大力指導廣西加強與國外政府主管部門和媒體的溝通聯系,并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推介,擴大廣西媒體的海外影響力。廣西急需既熟知對象國語言文化,又精通海外傳播策略復合型、外向型高層次文化傳播人才。當前,廣西雖有人才但數量質量不足,雖然與湄公河國家相關部門媒體交往合作密切,具有一些人脈資源,但不論是從總體數量上還是復合型質量上都有所不足與過去相比,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以海外譯制劇為例,檔期已排到明年,遠遠超過每個人的工作負荷。
總體來看,廣西關于新媒體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這一瓶頸主要體現在渠道、人才和政策等方面:在渠道方面,湄公河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受眾使用的是西方國家的Facebook、Ins、Youtube等媒介,而較少使用微信等中國本土的新媒體,覆蓋率仍然很低,未來需要大力鋪設;在人才方面,熟知新媒體運營、深諳新媒體傳播規律等方面的人才數量少。目前的人才培養仍然是以適應傳統主流媒體為主的,人才培養的方向模式等都急需改變;在政策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湄公河國家很火,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短視頻傳播速度快、感染力極強,非常利于對外傳播,廣西媒體應從政策方面鼓勵、引導并開發這一嶄新領域,從而提高自身國際傳播知名度和歡迎度。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湄公河國家的對外傳播日益重視,雙方所開展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增多。因此,廣西要利用其地緣、語言及文化習俗等方面優勢,借鑒相關成功案例及模式,積極開展與湄公河國家的媒體合作,具體可以從外宣重點、制度設計、內容運營、渠道完善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良,既能完善廣西面向湄公河國家的傳播體系,又有實踐價值。
當前,瀾湄合作的發展方興未艾,給予了廣西媒體嶄新的發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廣西媒體應加快行動,在把握自身地緣及文化習俗相近的優勢基礎上,打造“面向湄公河國家海外傳播的戰略支點”,在主打“東盟牌”的同時更加重點向“瀾湄牌”傾斜。在與湄公河國家進行媒體合作的進程中,廣西媒體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決策,從自身實際出發,以文化交流為感情紐帶、以媒體合作為溝通平臺,本著睦鄰友好原則,重點面向湄公河國家開展富有針對性的話語傳播。同時,在講好本土故事的基礎上,應努力契合周邊國家人民訴求,講述各方休戚與共,攜手共贏的宏觀敘事,增信釋疑,大力營造于我有利的周邊輿論環境,積極搭建中央政府和湄公河國家溝通的橋梁,擔當周邊外交實踐探索者和對外傳播排頭兵。
廣西媒體在將主打“瀾湄牌”作為未來外宣重點的背景下,應建立一整套完備體系對接瀾湄合作的相關制度設計,從意識和實踐層面給予充分支持,力爭打好媒體合作“組合拳”,努力實現媒體合作“一盤棋”的格局。
在意識方面,宏觀上要提高對湄公河國家開展外宣工作的重視度,積極支持廣西與湄公河國家開展媒體合作,相關支持可以從出臺政策、財政撥款等等方面進行。微觀上,廣西宣傳主管部門樹立全局意識,可牽頭組織廣西省級報紙、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建立常設的媒體協調機構,專門負責廣西媒體與湄公河國家媒體對接、交流和規劃合作。既包括傳統媒體,又包括新媒體;既包括官方媒體,又包括民間媒體;既包括上層交流,又包括私人團體互訪等等;在實踐層面,一要建立常態化媒介溝通制度,鼓勵各方就媒體合作層面問題展開交流,并對未來合作做出相應規劃,這種常規溝通應既指廣西與湄公河國家的媒體交流,又包括廣西各級媒體之間;二要整合廣西境內所有媒體資源,建立統一的指揮控制體系。一方面加強對各媒體的分類指導,以便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另一方面,跨界統籌,破除相關阻礙,并積極開展評估,從而形成整體合力。瀾湄合作是覆蓋六國的合作,各成員國政治經濟及社會人文差異性大,對于廣西單個媒體而言,工作量巨大。只有整合廣西境內媒體資源,才能轉“單點作戰”為“集團合作”,提高傳播覆蓋面,同時兼顧各國狀況,提高傳播效 果。
可以以“東盟云”為基礎,構建瀾湄合作信息數據庫,有利于打造協同共進內容生產體系,提高內容運營質量和深化媒體合作水平。一方面通過相關資金落實和完善數據抓取和采集技術來充實信息數據庫,另一方面成立專門團隊,為后續制作和生成覆蓋面廣且個性化并存的報道提供運營隊伍支持。同時,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鼓勵中國與湄公河國家之間的社會團體、智庫、非政府組織等展開友好交流,建立大型精品工程。例如建立“中國——湄公河國家教育與學術研討基地”“中國——湄公河國家文化交流互訪工程”等等,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努力實現其常態化、制度化。這樣有利于實現集體合力,優化整合各方面資源,從而提升媒體合作水平和質量。
在湄公河國家,新媒體的勃興使得其運用和擁有人群主要為中青年,他們是當地社會的主流群體,對新事物和信息反應敏銳。在這種背景下,以Facebook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傳播形式的流行和蔓延為廣西的外宣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廣西對湄公河國家傳播的主流載體應積極調整,首先必須拋棄僅重視傳統主流媒體的片面式思維,積極與現代傳播趨勢接軌并給予新媒體在湄公河國家的傳播以政策和財政等具體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新媒體在湄公河國家當地的落地覆蓋率。
傳播渠道的通暢程度,直接關乎中國話語在當地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強弱。眼下,廣西媒體在湄公河某些國家落地難、融入難的問題相當突出,風險亟待破解。在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等原則指導下,廣西媒體必須大力拓展傳播渠道,優化整合境內媒體資源,積極構建面向湄公河國家的形式豐富、覆蓋廣泛的全媒體傳播網絡,打造高品質的傳播平臺,為“傳播廣西聲音”“說好中國故事”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