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永平
內容提要 城市臺如何將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解讀與大眾化表達有效結合,打造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群眾基礎的文化類節目?本文以臺州市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的實踐為例,從“深耕大眾路線,拓展服務廣度”“做足實用文章,提升服務精度”“強化價值引領,開掘服務深度”三方面論述城市臺文化類節目服務功能的強化策略。
近年來,臺州市廣播電視臺與臺州市教育局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了深入合作,面向全市中小學生舉辦了共七屆的“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臺州市成語英雄”和“臺州市詩詞大賽”,并以季播的形式,將每屆比賽均拍攝、制作成12期節目,在臺州電視公共頻道周末的黃金時間播出。這些節目秉持服務大眾的理念,在拓展服務廣度、提升服務精度、開掘服務深度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實踐,隨著服務力的持續提升,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影響力、引導力,彰顯了城市臺在傳承文化、啟迪人心方面的媒體擔當。
文化類節目發展有其自身特殊性,它脫離精英文化語境,并需要在不斷流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保有其內在的精英氣質。[1]文化類節目只有以“平民視角”展現“精英氣質”,實現大眾參與、口口相傳,才能經久不衰,煥發蓬勃的生命力。《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臺州市成語英雄》《臺州市詩詞大賽》面向的是中小學生,看似窄眾傳播,但通過前期預熱階段的宣傳,錄制時的網絡直播,播出時的在線同步答題,播出后的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手段,致力于文化親民,不斷提升受眾參與度,拓寬受眾面。
活動舉辦前,節目宣傳片不是傳統的“單向傳播”和簡單的活動介紹,而是走上街頭的“隨堂測驗”。節目組帶著書寫板走進校園、社區、公園等人群集中的地方,采訪各個年齡段的老百姓,以“習以為常卻被深深誤解”的漢字來預熱話題,引發興趣點,通過體驗式、互動式的宣傳片來炒熱話題,提高受眾的期待度。“六根清凈”“溏心雞蛋”……耳熟能詳,下筆前卻猶豫不決,有的參與者發朋友圈感慨“論鍵盤時代‘半文盲’的自身修養”。在活動舉辦期間,節目組還進校園推廣,讓學生參與漢字聽寫,挑戰成語的“你比劃我猜”,感受詩詞的“飛花令”,隨機采訪學生、老師,拍攝成短片,插播在每期節目中。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節目中20名選手的表現,而是廣大師生的共同參與。五屆《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一屆《臺州市成語英雄》、一屆《臺州市詩詞大賽》,我們共進入近300所學校推廣,涉及學生40多萬人次。
每一場節目錄制均進行網絡直播,觀看直播的朋友可以撒花、評論、為選手助威、預測晉級隊伍,也可以隨時提問。主持人擔任大眾的發聲者,評委成為答疑解惑的導師,這不僅僅是一場競技,更是舞臺上的“文化秀”,是全民狂歡的文化盛宴。每場比賽約有2萬人觀看直播,與選手同步答題。主持人現場通報手機端參與者的正確率,為參與者點贊;評委現場回答觀眾提問,讓他們有同臺競技的“臨場感”。一個多小時直播結束后,移動端顯示參與者的答題正確率以及排行榜名次,大家表示“意猶未盡”,紛紛把自己的“成績單”分享到朋友圈。節目播出過程中,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節目組開發與節目相關的互動游戲,萬人參與,好評如潮。
文化傳承必須嚴謹,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媒體發聲,為大眾糾錯,是社會使命。孔子云“過則勿憚改”,文化類節目幫助大眾去記憶、去糾正,彰顯媒體擔當。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近的字詞,拿捏不準就很容易寫錯、誤用,很多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小煩惱”,《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猶如是字詞的“辯白”,幫助人們適時糾錯。例如“共渡難關”,很多人不假思索就提交答案,習慣性地將“渡”寫成“度過”的“度”,臺上選手的正確率為50%,臺下觀眾的正確率為30%。評委老師耐心分析“度”與“渡”的差別。關于成語釋義的誤解,評委老師也借此機會澄清,如“炙手可熱”,常被誤用來形容“事物盛行”,其實是指“權勢大、氣焰盛”,最初是形容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手握大權,氣焰囂張。很多觀眾看完節目后表示“很受用”,調侃道“以后可以少鬧點寫錯字的笑話了”。

文化傳播凸顯地域屬性,才能增強本土觀眾的榮譽感與自豪感。有學者提出,“地域文化應當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 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的鮮明特質為城市臺文化類節目創作提供了特有的文化滋養。”[2]中國是詩的國度,而臺州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終點站,晉唐以后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批的詩作,“臺州地闊海溟溟,云水長和島嶼青。”千百年前,杜甫便如此贊譽臺州。《臺州市成語英雄》中提及“逢人說項”,典故中的唐代詩人項斯便是臺州人。《臺州市詩詞大賽》也考了很多與臺州相關的詩詞,比如李白的“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寫的是天臺哪座山?評委分享文人墨客在臺州的所思所想,激發大眾的本土情結,讓大家更加了解、熱愛自己的家鄉。開設文化類節目,是為了拉近傳統文化與觀眾的距離,而不是讓觀眾“望而生畏”。《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臺州市成語英雄》《臺州市詩詞大賽》在題目選擇上盡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受眾,選擇的詞匯或詩句都是平時生活中都用得上,常見但可能被忽略的。微信公眾號“臺州電視公共頻道”配合節目每日推薦一個成語或一首詩,詳細解讀它的含義與用法,鼓勵粉絲們在日常交談寫作中養成“用成語、用詩句”的習慣。如用“懲羹吹齏”代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代替“主要看氣質”。久而久之,激發了不少年輕人的興趣。
文化類節目猶如情投意合的朋友、內外兼修的長者、誨人不倦的良師,在拓寬受眾知識面、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要在精神層面服務受眾,讓藏在文化背后的深刻哲理感染人,用言簡意賅的詞匯、耳熟能詳的典故、耐人尋味的詩句陶冶人。
大眾伴隨著文化素養的提升以及觀眾理性的回歸,由簡單的世俗審美逐漸轉向更為成熟的批判審美,電視節目只有具備更深內涵和更富啟迪性的內容,才能撥動大眾的心弦。受眾需求已從膚淺的“悅耳悅目”層面提升至深層次的“悅心悅神”層面。[3]文化類節目的創作要滿足大眾求真、求知、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文化缺失導致精神空虛,凈化熒屏迫在眉睫,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深耕傳統文化,探尋文化的深度,提升自身的高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有助于提高觀眾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解讀“多聞闕疑”這樣嚴謹的學習態度,重溫“臥薪嘗膽”“聞雞起舞”這樣的著名典故;《臺州市成語英雄》分析“萬頃之陂”“虛懷若谷”這樣的不凡氣度;《臺州市詩詞大賽》暢談“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發人深思的詩句。評委通過講解這些詞匯、詩句,傳遞的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哲學,給觀眾以啟發,讓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振精神。《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文化類節目旨在讓受眾“有所得”,即以“文化”為起點,以“化人”為目標,讓文化發揮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作用,達到“以文化人”之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做好現代化闡釋、大眾化表達,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有專家學者認為,文化類節目的最大價值在于它的認知價值和文化啟示意義,最大感召力在于喚起民族的自信、共識和共鳴,凝聚民族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具有很強的價值引領作用。《臺州市漢字聽寫大賽》《臺州市成語英雄》《臺州市詩詞大賽》挖掘、呈現、傳播傳統文化之美,以兼具趣味深度、令人身心愉悅的姿態走近大眾,用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吸引著各個年齡層的觀眾。觀眾看了節目后,感受到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既成為受益者,又成為傳播者,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傳播中國文化,在經典中尋求文化基因,在傳播中樹立文化自信。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的文化自信,展現的民族自豪感才是文化類節目真正追求的社會價值。文化傳承貴在“接力”,讓人人成為傳播者,才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使之與時俱進、生生不息。
【注釋】
[1] 顏梅,何天平.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嬗變軌跡及文化反思[J].現代傳播,2017(7):87-90.
[2] 劉桂榮、張淑玲:《城市電視臺地域文化類節目創新探析》,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頁。
[3] 郭玉格.中國電視綜藝的深層次娛樂現象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