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靜 潘月麗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威靈仙其名最早載于唐代《藥譜》,入藥最早見于南北朝《集驗方》,《藥性賦》[1]曰:威靈仙之“威”,言其藥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
患兒張某,男,11歲,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性6月余”,既往中西醫治療療效欠佳。2018年10月21日首診,癥見:右下肢鮮紅色皮疹,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伴瘙癢,無腹痛,無關節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中醫診斷:紫癜病。處方:消風散加減。藥用:荊芥9 g,防風9 g,生地黃12 g,桔梗9 g,白蒺藜12 g,川芎6 g,威靈仙9 g,地膚子12 g,浙貝12 g,地榆12 g,砂仁6 g,甘草 6 g。10劑,每日1劑;2018年11月4日復診:患兒雙下肢偶有新起淡紅色皮疹,易消退,余無不適。上方去石菖蒲、地榆,加用仙鶴草15 g,雞血藤9 g,徐長卿9 g。10劑,隨診。一個月后隨訪,患兒偶見零星皮疹,可自行清退。
本案治以疏風止癢、清熱除濕,方選消風散加減。風為百病之長,風性善行數變,《開寶本草》認為威靈仙主諸風,為風藥之宣導善走者。威靈仙具有祛風的功效[2],配伍荊芥、防風增強疏風止癢,透邪外達,使其祛風之力更強;《金匱要略》曰:“風強則隱疹,身體為癢”,威靈仙與白蒺藜配伍,則風氣去,營衛調和,增強其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生地黃養血活血,配伍威靈仙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患兒肖某,男,3歲,“尿蛋白復現1周余”,患兒1月前“因雙下肢及顏面水腫”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予足量激素口服后轉陰。患兒1周前受涼后出現發熱、咳嗽,尿蛋白復現,2018年11月7日首診,癥見:尿蛋白2+,偶咳,無腫,余無不適,小便可見少量泡沫,易消退。 西醫診斷:腎病綜合征;中醫診斷:尿濁病。處方:四妙丸加減。藥用:黃柏9 g,薏苡仁15 g,澤瀉6 g,川牛膝9 g,威靈仙6 g,浙貝9 g,川芎6 g,豆蔻仁9 g,白花蛇舌草12 g,炙甘草12 g。7劑,每日1劑,激素繼用;2018年11月14日二診,患兒無明顯浮腫,小便少量泡沫,易消退,余未見明顯不適,予上方5劑繼用。半個月后隨訪,患兒未見明顯不適。
本案治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方選四妙散加減。威靈仙宣通十二經脈,善消逐水之藥。南北朝《集驗方》言威靈仙“治腎藏風壅積,腰膝沉重”;《本草經疏》言其治“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之“腹內冷滯”。 威靈仙歸膀胱經,可治腰膝沉重,具有溫陽之效;黃柏寒涼苦燥,其性沉降,擅清下焦濕熱,配伍黃柏一則威靈仙歸膀胱經,善清下焦濕熱,二則威靈仙性辛溫[2],可避免黃柏的寒涼苦燥對小兒脾胃的影響;威靈仙宣通十二經脈,善消逐水,與薏苡仁配伍,增強其滲濕泄濁之力,導濕熱于小便出;威靈仙具有溫中散寒,溫陽的作用,與川牛膝配伍可增強其補肝腎,強筋骨之力,與炙甘草配伍增強其溫陽的作用。
患兒張某,男,5歲,因“咳嗽、流涕4周余”就診,患兒4周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流清涕,無熱;2周前出現發熱,咳嗽伴鼻塞。2018年11月11日首診,癥見:咳嗽,以陣咳為主,右額疼痛,有痰,鼻塞,納眠可,大便可,小便頻,舌淡紅、苔薄白,脈沉。西醫診斷:過敏性咳嗽;中醫診斷:咳嗽病。處方:自擬方。藥用:藁本10 g,川芎6 g,辛夷(包)6 g,石菖蒲6 g,藿香10 g,桔梗6 g,威靈仙10 g,檳榔10 g,路路通10 g,黃芩10 g,甘草3 g。4劑,每日1劑;2018年11月16日復診,患兒偶咳,無頭痛,停藥觀察。
《本草正義》言威靈仙“以走竄消可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 威靈仙有祛風濕之效[3],藁本可除頭巔頂痛,寒濕均祛,與藁本配伍可增強其祛濕止痛之力;威靈仙為風藥,風性走竄,配伍川芎增強其通達氣血之效;威靈仙可祛積濕停痰[4]與石菖蒲、桔梗配伍,增強其化濕、豁痰之效;威靈仙與檳榔、路路配伍,可增強二者利水、除濕之效;痰為陰邪,遇寒則凝,得濕則行,威靈仙歸膀胱經可使痰熱之邪于膀胱而出。
《本草乘雅半偈》稱威靈仙為“威武靈奇,仙趣也。其性快,其效速,其力峻,其禍深,如商君之治秦,徒木之命令,朝示而夕行者也。”威靈仙功效雖奇,但臨床仍需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使用時需注意其藥量的使用。總而言之,威靈仙不僅可以治療痹癥,尚且可以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過敏性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