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永卓瑪(迪慶州民族歌舞團)
在滇、川、藏結合部康巴地區的一種集舞、歌、樂、文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在藏族民間舞種中,弦子舞以其突出的個性而著稱。關于弦子舞的起源,目前尚未見到早期文獻記載,其歌舞形式偶見零星文字記述但相當簡略。
新中國成立以后,弦子舞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歌舞形式得到了,賦有時代特色的弘揚,出被改編后搬上舞臺。對弦子舞的挖掘和弘揚自改革開放以來尤見重視和力度,其重大工作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國家文化部組織的民間文化十大集成的調查和編寫出版;本世紀初由團家文化部和相關部委命名的“文化之鄉”和“藝術之鄉”;本世紀初以來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弦子舞作為藏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種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項目。目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己被命名為國家“弦子文化之鄉”,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弦子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弦子舞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德欽,藏語意為“吉祥安樂”或“吉祥如意”,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區中部,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江并流(怒江、瀾滄江、金沙江)”腹地的滇、川、藏結合部,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I巴塘縣和得榮縣及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隔金沙江相望,西南與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J『『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接壤,西北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左貢縣和林芝市察隅縣相連。全縣總面積71396平方干米,轄升平鎮、奔子欄鎮、佛鄉、云嶺鄉、燕門鄉、羊拉鄉、霞若鄉、拖頂鄉等六鄉兩鎮43個村委會3個社區,68000余人。居住民族有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回族、漢族等14個世居民族,其叫J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5%,是主體民族。宗教信仰l三要為藏傳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巴教和傈僳的自然崇拜。德欽縣屬典型的山地縣,傳統經濟方式為農耕、畜牧和采集,現在在政府的主導下,旅游、生物產業、特色養殖業多業并舉,生計方式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2017年末,實現社會經濟總收入萬元,人均收入元。
德欽縣在明代以前屬西藏地方政府管轄,明時被麗江木氏土司占據,清濰正5年(1727年)劃歸云南,民國2年(1912)年設阿墩行政委員(縣級),民國24年(1935年)改設為德欽設治局,1950年和平解放。1957年9月隸屬于新成立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城所在的升平鎮,是滇藏茶馬古道t的重鎮,藏語稱“聚”,文獻中成為“阿墩子”,是歷史上由滇進藏入川的重要通道,王霈霖在1935年所著的《滇邊要路略》中記述了其區位的重要性:“阿墩為云南入藏之孔道,川邊之保障,全滇之屏潘……”位于縣境西部的卡瓦格博雪山(梅里雪山)是藏區著名的神,藏傳佛教興起之后,成為位于康區的著名大圣地。德欽縣在地理上處于藏、納西、傈僳、回、漢、白等多民族雜居區域,因卡瓦格博轉I¨朝拜線路和茶馬古道使德欽成為物資、文化和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造就了德欽藏族開放、包容的人文胸懷,也造就了德欽地區各民族棚濡以沫的人文格局。德欽地區弦子舞源流
弦子舞,藏語稱“諧”,意為載歌載舞的游戲。德欽藏語稱為“瑞”或“仁”,而燕門鄉則稱作“熱巴”,這并非和藏族民間鈴鼓舞“熱巴”混為一談。燕門鄉稱“熱巴”為“昂東”,意為鼓舞。對弦子舞的特有樂器“馬尾胡”,又稱“弦子琴”,德欽其他鄉鎮都稱作“畢央”,而燕門鄉稱為“扎年”。
弦子舞源于何年何代,確切時間無從考證。人們普遍認為弦子舞和熱巴舞應該源于同一時代。民間傳說熱巴舞的宗師是米拉日巴(公元1052 1135年),他是一位藏傳佛教高僧,一生苦修,得道后便以演唱道歌的方式傳教,深受人們歡迎。傳說他把熱巴舞技藝傳授給其弟子,弟子加以弘揚傳承,傳播到民間,又由民間藝人流布到民間,流傳至今。熱巴舞是集鈴鼓、說唱、雜技、弦子舞等多種藝術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其中弦子舞占了較大比重,由此推算,弦子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電是從藏文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推斷得出的結論,但是歌謠起源于勞動,自從德欽境內有人類活動以來,就已經有了民間歌謠,因此從弦子曲調和舞蹈、歌詞內容分析,弦子舞產生的年代應該比上述年代要更早。
德欽縣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地區的滇川藏結合部,根據納古石棺墓、永芝石棺墓、石底石棺墓出土文物的文化特點來看,與西北地區齊家文化、東北地區夏家文化、岷江上游地區、雅龔江流域、古滇文化系列的李家、楚雄萬家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可以推斷,德欽地區處在一個古老的民族文化走廊上。德欽還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境內的卡瓦格博雪山是藏區著名的四大神山之一,自古開辟有數條轉山朝圣線路,為民族間的交往和文化傳播、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在德欽地區的弦子歌詞中,有關茶馬古道、經貿商品、民族往來、轉山朝見的內容無可計數。朝山香客、茶馬古道商人和趕馬人以及流浪藝人,使德欽的弦子舞得到了不斷豐富,加之德欽又與納西族、傈僳族、白族、漢族、回族雜居,與內地的商貿和文化交流頻繁,使其在歌舞藝術上吸收了極其豐富的營養,養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特點和精神氣質。
德欽地區流傳的弦子舞曲曰現在已經收集到的有200余首,隨曲調而舞之,也就是說有200多種舞蹈形式。德欽地區的弦子舞具有競賽性質,一場弦子舞會,曲調不能重復,歌詞不能重復,否則被視作輸給對方。德欽地區流傳的弦子歌詞已經收集到的有2000多首。填詞方法根據程式中的情景而定。弦子舞有完整的程式,從序曲開始,相聚、蒞臨、迎賓、頌揚、愛戀、傷感 離別、挽留,最后以祝福結束。唱跳時,男女各為一組,圍成圓圈,男子拉奏馬尾胡以樂聲引導唱調和舞步,按順時針邊歌邊舞。
弦子舞是年輕人的舞蹈,是年輕人自娛自樂、交流感情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從歌詞、參與跳唱的舞者和曲調中可以得矢¨,一是除了古典弦子外,每首弦子舞曲在開始唱跳時,首句必唱年輕人歡聚的喜悅之情,這說明弦子舞是年輕人最喜愛的舞蹈;二是在經濟落后、信息封閉、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的年代,年輕人難得相聚相識,只有在舉行舞會時才能相聚相會,于是,弦子舞場便成為年輕人談情說愛的重要場所。每場弦子舞會,唱跳了相聚相會、贊美頌揚內容的弦子舞后,就會續以表達愛慕之情的內容,青年男女通過跳弦子舞來交流思想感情,透露愛慕之情。如果彼此相悅,就會傾訴衷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除包辦婚姻外,大多姻緣都是在弦子舞會上結識的。老年人一般不會去弦子舞場,特別是表達愛慕情感環節部分,只是去參與或觀看,也只是在贊美頌揚部分為止,讓年輕人盡情享受弦子舞的歡樂和激情;三是許多曲目說明弦子舞屬于年輕人的歌舞,如“娜拉瓊色”(年輕伙伴)、“意瓊卓格”(年輕舞者)、“次仁魯瓊”(長壽的年輕人)、“熱瓊次仁”(年輕藝人長壽),等等都指向年輕人,還有大量曲目中的固定襯詞,都用年輕伙伴、年輕舞友、年幼的舞友、年輕人好呀等等。這些都說明,弦子舞的主要對象是年輕人,弦子舞是年輕人的歌舞。
德欽地區弦子舞的要素包括曲調、唱詞、舞蹈、馬尾胡、服飾。由于德欽地區地處瀾滄江和金沙江流域,兩江流域之問在曲調、舞蹈動作、服飾上又有所差別,既是在瀾滄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佛山鄉、升平鎮云嶺鄉和燕門鄉其舞蹈、服飾方面也有各自的特點;金沙江流域的奔子欄鎮,其南部和北部也見不同。因此,其豐富性在藏區弦子舞流傳區域尤顯突出。
跳減族弦子舞時,由男子拉“兵永”伴奏,邊拉邊唱邊跳,女子以舞彩袖為特征,舞彩袖町以借助它作為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能造就一種歡樂飛騰,優美抒展的藝術境界,表達向往幸福美滿生活的思想情。
弦子舞舞姿優美舒展,剛柔兼備,弦律歡快流暢,節奏鮮明開朗,基本動作有點擺步,雙扭步、墊步跳、雙繞手、單扭步、左右擺腿、前進點步、輾轉、前踏后撤步等。舞蹈動作以雙膝關節的自然顫扭和擺動雙腿,旋轉為特征,弦予舞的舞姿比較開放,“顫”、“開”、“擺”、“扭”、舞彩袖構成了弦子舞的特點。
弦子舞有大量模擬動物和反映生產生活的舞蹈動作,如《孔雀吸水》,藏語叫“瑪呀其通”(躺身吸水),《兔舞》、《牧羊姑娘》等,多為女子所舞,帶有表演性質。
跳弦子舞時,男女分開圍成圓圈,由多數男子拉弦子伴奏,女子揮舞彩袖,邊拉邊唱順時針轉圈。通常是男唱女應,女唱男應,反復輪換對唱。一般沒有場地的限制與要求,隨性而歌,抬腳即口舞。雪山下、草地間、院落旁,甚至是房間內,只要是稍平坦的地方,都可以作弦孑舞場。人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形式自由,不拘一格。程序上,先由主方填唱迎賓的歌詞,客方回應到來的歌詞,接著填唱贊頌的歌詞,互相贊美、贊美地方、贊頌佛法僧。而到舞會行將結束時,客方填唱分別或辭別的歌詞,主方唱挽留的歌詞。在舞會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一個曲調,多段歌詞,反復演唱。開始速度徐緩,隨著歌詞的內容變化,節奏逐漸加快,最后在明快的節奏和急速旋轉的舞步巾進入高潮而結束。
德欽弦子舞蹈動作往往以雙膝關節的自然顫扭和雙腳的左右、上下擺動,旋轉為主要舞姿?!邦潯薄伴_”“擺”“扭”構成弦子舞蹈的特點。舞姿優美舒展,剛柔兼備。女子舞蹈動作最具特色的是舞水袖。水袖翩翩,倍顯藏族女子婀挪多姿,時而活波沸騰,時而如五彩搭橋,蔚為壯觀。舞蹈動作有點擺步、雙扭步、墊步跳、雙繞手、單扭步、左右悠腿、前進點步、輾轉、前踏后撤步等。男子手持馬尾胡,邊拉邊唱邊跳,舞步與女子棚同。除部分模擬舞與一些古典弦子外,夫部分弦子的舞蹈動作基本相似,多以三步一‘變為基本動作。模擬舞比較經典的有《瑪呀其通》《曰貢多作多作》《卻姆此里此姆》《瑪呀其通》漢語稱《孔雀吃水》,通過模仿孔雀汲水、展翅、飛翔等動作來舞蹈,形象逼真,饒有風趣。
弦子舞音樂曲調繁多,一般跳一個晝夜,歌詞和曲調都不能重復。曲調有的悠揚流暢、娓娓動聽,有的高亢嘹亮、粗獷豪放,有的輕松歡快、節奏鮮明。音樂結構多為二樂句,也有四樂句的。
德欽藏族弦子的旋律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為主,曲調宮、商、角、徵、羽五種民族調式,以商、徵、羽調式為主。旋律進行以二度、三度級進和小跳為主,四度的跳進為輔,音域多數在十一度之內,偶有十二、十四度。節奏緩急結合,多為律動型有板的四二拍、四四拍。
德欽藏族弦子的曲調短小精悍、節奏規整、音域不寬、旋律優美、易唱易記,適合集體舞蹈時合唱。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也有不少四樂句。一個曲調多段歌詞反復演唱,音樂和舞蹈開始速度徐緩,隨著內容的深入發展,節奏開始加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轉的舞蹈形成高潮而結束。既有豪放熱烈的感染力,也有柔和、抒情、質樸的風格。
“今夜舞場內/未想拉弦子/若要拉弦子/東西得備齊/雄性杜鵑木琴軸/雌性柳木做琴桿/雌性羊皮做琴膜/雄性馬尾做琴弦/幼竹桿子做弦弓/老牛角兒做琴筒/要有一人粒/要有聽眾聽”——德欽藏族弦子歌詞。
藏族弦子舞的唱詞內容豐富,有歌唱家鄉或外地風土人情的,有歌唱倫理道德的,有懷念親人同胞的,有諷刺人世丑態的,有傳授勞動技能的,有模仿動物的,也有相互打擊諷刺的,還有大量反映愛情的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思想、道德、生活的觀念與價值,以及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從側面生動而形象地反映出了民族的精神風貌。
除了部分古典弦子曲目外,大部分曲調的歌詞都是即興創作,舞者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創作吟唱。歌詞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比較真實的反映r藏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心理狀態、思想情感、倫理道德和社會風貌。歌詞常用的結構是六言四句的諧體格律,也有七言八言等。歌詞創作用賦、比、興等方式,比喻生動,抒情自然,敘事樸素大方。歌詞常用對偶、排比、疊句手法,文字規整、凝練,語音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
歌詞常用的結構是六言(六個音節)四句,也有七言八言等。歌詞創作用賦、比、興等方式,比喻生動,抒情自然,敘事樸素大方。歌詞常用對偶、排比、疊句手法,文字規整、凝練,語音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大多數弦子歌詞有一句或數句襯詞,本來都有明確的含意,后來成為襯詞后,只起到起興的作用。
藏族弦子舞的填詞雖然較為隨意,可以即興賦詞,可也有一定的規律及程序。舞會之時,男女兩方呈對勢之勢,一方為主,一方為客。開始時,主方填唱迎賓的詞“斯儀”,客方則要回應到來的詞“翁儀”;幾個回合后,主客雙方都可以填唱有關相會的歌詞“宗儀”;之后就可以互相贊美、贊頌佛法、贊美地方,也就是贊頌的歌詞“堆儀”;接下來也可以是互相請問、也可以是有關情愛的“尕儀”等;而到舞會即將結束時,客方唱出辭別的歌詞“主儀”,主方則要唱挽留的詞“卦儀”;然后可以互相對唱填分別的歌詞“展儀”;在舞會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扎西居”。
和所有歌舞一樣,盛裝而舞是最基本的要求。弦子舞的服飾與德欽藏民各地域的藏族服飾一樣,只是舞蹈時要加上有長袖的襯衣或接上長袖。男性身穿楚巴,足蹬藏靴,頭戴狐貍帽或金邊帽等,佩短刀,楚巴雙袖交叉裹系于腰前,持弦子,邊拉邊唱邊跳。而女性不同地域的服飾色彩、布料的厚薄、款式和頭飾有著很大的區別,穿長袖上衣,卦子、長裙、百褶裙、七彩圍腰等。配銀腰帶、手鐲、耳環、項鏈等,多用金、銀、珊瑚、瑪瑙等制成。舞蹈時隨身形擺動,旋轉起來如鮮花怒放、孔雀開屏環佩叮當,彩袖飛舞,煞是好看。
藏族弦子舞的伴奏樂器稱弦子,藏語叫“兵永”,也稱藏族胡琴,構造和普通二胡近似,這種與漢族二胡形似的樂器琴筒較大,琴杠較短,琴弦和弓弦都用馬尾制,(因馬尾易斷,故現琴弦逐漸改用絲弦)。琴筒原來由野牦牛角制作而成,后因取利不易改用術制,琴桿、琴軸、琴碼均為木制,琴筒挖空后一面蒙羊皮、牛皮或豬皮,琴弓用竹片彎成弧形系上馬尾,與二胡比顯得短小,竹弓夾在兩琴弦之間拉奏,音色深厚豐滿又柔軟?!氨馈笨障乙舨捎眉兾宥榷ㄏ?,在弦軸下的兩琴弦和琴桿之間,有一根被線系住的小木棒(也有用鐵絲)可上下移動,能方便自由地縮短琴弦的長度,增高音域,方便定音移調,以適應不同的場合。演奏時大姆指掛在栓(拴)于琴桿上的線或哈達上,用腰帶把兵永固定在腰上邊奏邊舞(熱巴藝人用的兵永通常在琴筒上做個掛鉤,以便在表演快節奏舞蹈時固定樂器),而不致移動手的把位?!氨馈?弦子)的琴桿不長,琴弓短小等特點是為了適應歌舞伴奏,所需音域要求不廣,而且也便于持琴者舞蹈。而琴弓短,換弓頻繁,旋律中的長音不可能一弓奏完,用倚音、顫音或重音奏法把長音奏為連續的8分音符,這在前奏和過門中較為明顯。這樣,兵永獨特的音色、奏法便使聽者感到強烈的舞蹈韻律,使樂器聲中有了舞蹈感。
弦子器樂的制作。通常人們將用于藏族弦子歌舞活動的伴奏樂器也稱弦子,德欽藏語稱“兵永”。兵永琴的形制與漢族地區流行的二胡基本相同,由琴筒、琴桿、琴軸、琴膜、琴弦、琴碼、琴弓等組成。
琴桿,是“兵永”琴的重要部位,尤其是琴頭裝飾,是弦子文化品位、宗教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展示的重要部位,一般都雕刻具有象征吉祥內涵的圖形,德欽流傳的“兵永”琴桿雕刻圖案以蓮花、寶塔、吉祥結為主,現在電有龍頭、馬頭等圖案。故其琴桿利質也常選用木質細密、軟硬兼具的柏楊術、梨木、拙巴木、紅樺木、核桃木等。
琴軸,常選用“澤里”木,漢語稱繩子木,這類術材術質細密,韌性強,常用來制作斧頭把、鋤把等。需砍濕術,去皮,陰干備用。
琴弦,分為公母弦,傳統琴弦均采用馬尾,黑白馬尾均可,以長約70一80公分的公馬尾中較粗的為佳。因公馬尾較母馬尾結實、耐用、韌性強。
“兵永”琴弓短小,彎度較大,幾乎成半圓形。一般選用幼竹制作,乘濕加火烤,制成需要之弓形,用繩子固定,陰干后扎上馬尾即可使用。
琴碼,用松木之節或白楊木質制作。
琴皮,是琴聲音量、音質的關鍵,其選用材質電多樣,有蛇皮、山羊皮、牛皮、驢腹部細嫩之皮等。蛇皮不易獲得,價格昂貴,驢皮也因成本高,而被逐漸淘汰。因羊皮材源方便,音質渾厚,故是制作琴皮的首選材料。
琴筒是“兵永”的共鳴箱,琴筒的質地、大小、長短和形狀對音量、音質都有直接影響。故琴簡材質的選擇和制作工藝是畢旺制作的重要環節。制作琴筒的材質有骨制(牛角)、木制、竹制三種。骨質類有野牛骨角根、牦牛骨角根。木質類有樺木、核桃術、梨木、杜鵑木、柏木和白楊術等多種。竹質類主要系由內地所產楠竹筒?,F在以木制琴筒最為常見,但是從這首弦子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兵永”琴筒最初應該是以牛角為主的,又或者牛角有某種象征意義。
弦予舞是一種世俗性的歌舞,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又因為其表達的自巾陛,多為年輕人所喜愛。
弦子舞的弘揚傳承除了德欽本地民間藝人外,朝山香客、茶馬古道商人和趕馬人以及流浪藝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許多流浪藝人來到德欽,獻藝乞討,與此同時還與德欽當地的藝人舉行弦子舞會,德欽當地藝人由此吸收了許多各地優秀的民間弦子藝術。在一代代藝人的傳承下,德欽弦子舞的曲目和歌詞得到不斷豐寓。
德欽地區過去是茶馬古道和卡瓦格博轉山的必經之地,就拿茶馬古道來說,商人和趕馬人見多識廣,每次途經此地,南來北往的商人便要向當地村民購買騾馬飼草,當地村民也要向馬幫購買茶葉布匹之類的日用品。晚上,馬幫與當地的人們點燃篝火比賽跳弦子舞。馬幫商人和趕馬人敢把貨物馱子作賭注,當地姑娘們則把準備賣給馬幫的飼草作為賭注,在弦子舞會上一比高低,但往往會難分勝負。在溝通情感的同時也交流了各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弦子藝術。可以說,朝圣之路和茶馬古道弦子舞,那么馬尾胡的悠揚琴聲和姑娘么舞動的水袖則亮麗了艱辛旅途中的夜生活。另外,弦子舞自身有著易于唱跳,不受時間、場地、人數限制的特點,很受人們的歡迎,也是弦子舞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的三要原因。再者,弦子舞是年輕人最喜愛的歌舞,因此,弦子舞在民間十分盛行。
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推動形成合力,使德欽地區的弦子舞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德欽縣文化館在80年代每周六在縣大禮堂廣場組織弦子舞會;德欽縣民間草根組織卡瓦格博文化社在本世紀初在縣城組織弦子舞會;并編印出版弦子歌詞藏漢版本,推廣到民間,從2005年始以村委會為單位舉辦弦子擂臺賽,先后舉辦89場??ㄍ吒癫┫易永夼_賽從2005年開始,以德欽民間社團卡瓦洛博文化社倡導組織的以促進德欽藏族弦子文化的傳承發展為目的卡瓦格博弦子擂臺賽在德欽廣泛開展,該擂臺賽和各利委會合作,以村為單位,以傳統德欽藏族弦子歌舞活動開展的方式,強調弦子詞、曲的傳承,得到了民眾廣泛的認同,為德欽藏族弦子歌舞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德欽縣委縣政府自1998年舉辦香格里拉德欽弦子節,為德欽縣的固定_節日,白1998年10月試辦后,從1999年起,經縣人大決定為一年一度的法定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七至初九。節口期間各鄉鎮會選派出民間文藝表演隊,前往德欽縣城參加民族民間文藝、服飾表演。內容有弦子、熱巴及民間各種舞蹈,祝酒、祝福的歌及各種民歌等,以展示民風民俗、弘揚民族文化。2018年7月舉辦首次弦子文化論壇,邀請國內弦子文化、弦子音樂、弦子舞、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黨委政府領導干部,對弦子文化藝術及保護傳承展開研討。2012年始,德欽縣委宣傳部、德欽縣文化館、德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弦子歌舞、弦子器樂以非遺文化進校園形式引進中小學校課程。德欽縣第一小學兒童弦子節日“弦子三代樂”參加云南省群眾藝術匯演獲得金獎。
德欽弦子歌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利用全民的文化自覺性強化措施,整體推進,加強對藏族弦子歌舞的挖掘,重視藏族弦子歌舞的保護和傳承,弦子舞的普及傳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德欽藏族弦子舞蹈被列入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到目前,德欽縣已有省、州、縣級弦子傳承人35人,其中省級5人(已敞2人),州級4人,縣級26人。
弦子舞不僅盛行于德欽藏族,在長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還傳入了納西族、傈僳族、回族、漢族、白族之中,成為民族團結和諧的橋梁和紐帶。在這些兄弟民族中不乏優秀的弦子舞藝人,深受當地藏族的稱贊和喜愛。如,在霞若和拖頂兩個傈僳族鄉的山村,傈僳族同胞跳起弦子舞可以通宵達旦,其實一部分傈僳族村民不會講藏語,但是對曲調和歌詞非常熟悉;佛山鄉的納西族同胞最喜愛弦子舞,會拉馬尾胡的納陽族男子不計其數;在縣城升平鎮,回族、漢族、白族同胞中弦子舞已然成為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2018年7月22日舉辦的德欽縣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弦子節弦子論壇上,中共迪慶州委副書記、德欽縣委書記張衛東在講話中提出:“通過兩至三年的努力,在全縣普及弦子琴2萬把,縣有弦子傳習館,鄉有弦子傳習所,村有弦子傳習點,把弦子歌舞打造成梅里雪山文化的核心品牌”,并指示相關部門組織啟動弦子文化藝術數據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