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 邱景亮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深受中國傳統自然觀的影響。在我國古人看來,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人們崇敬自然、尊重自然,并渴望融入自然。一直以來,中國畫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對客觀物質形態的直接描繪,更是表達和寄托了主體心中的精神情感,象征了主體的內心世界。所以說,中國畫是主客交融的“載體與存在”。
意境是我國美學理論中的重要范疇,也是中國文學作品當中的最高審美追求。而中國畫中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融合,正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共生同構的方式。詩與畫向來是中國古人寄情最直接的藝術表現形式,二者本是同源,不可分割。詩畫當中均可體現中國傳統空間觀,對我國傳統空間環境的構建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無論是中國詩、畫等文學藝術作品,還是中國傳統空間環境的營造,都寄托了主體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懷,在“情”與“景”的交融中生發出意境。
中國畫中的意境在于人與環境的存在關系,而這種關系正是基于中國傳統自然觀的架構所建。中國傳統哲學觀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為主流,影響最為廣泛。雖各派有其各自理論核心,但究其本質都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追求“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統一。《管子·五行》中說道:“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就是希望能夠在具有和諧基調的自然環境中,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詩性、智慧以及“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的境界。古代文人正是為了營造如此境界,以山、水、石等作為描繪的自然元素,以建筑、亭臺、樓閣等作為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通過暈染開來或濃或淡的筆墨,在畫中將有限的空間營造出無限的意境。從中國畫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傳統自然觀“天人合一”的哲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準則。
“境”最早為佛教中的概念,表示佛教徒在參加宗教活動中所產生的超脫現實的虛幻狀態,是佛教化的心靈空間。“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境,得玄即真。”即憑借“智”來認識與感悟客觀事物,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說:“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追求的正是那種拋除所有雜念、擺脫虛妄的假象、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的境界,這也成為禪宗的核心思想。所以在佛教思想中,“境”更多的詮釋為“心境”,是抽象無形的概念,需要人心去感受,離不開“意”的存在。
而“意”為思想,為主觀感受。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說道:“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其中“絕境”即佛學之“境”。佛教《般若學》強調“心”,通過用心的感悟而“悟無所得”;而《文心雕龍》也強調“心”,“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心哉美矣”,意在用心寫文,強調的即主體的心靈空間,“心”即“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本意識,一切思想的本源都是從本體出發進行思考,以“意”為先,而后成“境”。“所有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的這句話正是對“意境”中“意”的詮釋。
“意”與“境”本身就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關系。《樂記·樂本篇》中寫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心被物所感,物隨心所動。此處的“心”即“意”,“物”即“境”。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中對“意”與“境”的關系也做了描述:“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結合。“意”與“境”二者的關系就是情理、形神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構成“意境”。
王國維曾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可以說,意境所抒發的情感,是主體內心的情感,強調的是由人心出發,而后進行感知。所以說,“情”是意境創構的中心要素,所有的藝術品表現意境都離不開“情”。
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寫意。彭一剛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對寫意與寫實進行了簡單區分:“寫實就是還自然的原貌,而不著重深入人的主觀感受。寫意則不然,它雖然也要顧及到自然的原來面貌,但卻注入了人的主觀感受。”詩書畫也好,園林山水也罷,對自然山水的描繪方面,運用寫意的手法則愈加“傳自然之神”。若要在中國詩畫、園林空間等當中表現意境,最為重要的一個手段便是對情感的節奏把控。通過在對意象的描繪中產生變化,以使得人的情感亦隨之發生起伏,引人入勝。
山水畫向來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其內容與意境的表達則較為含蓄。董其昌曾說:“遠山一起一伏則有勢,疏林或高或下則有情,此畫之訣也。”異于西方的透視學畫法,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更富有韻味,時而鳥瞰,時而仰望,在變化多端的觀畫體驗中品味畫中意境。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中說到山水畫中視線的移動時,將它形容為一個“節奏化的行動”,是流動的、轉折的,由高入深,由深轉近,再橫向于平遠。隨著節奏的變化,目光所至的畫面也愈加豐富,產生的情感也更為濃烈。例如著名的《千里江山圖》,從卷軸處慢慢展開,開首的高山便映入眼簾,遠處的崇山峻嶺將觀者引入佳境。而后的幾組群峰高聳入云、參差錯落,其中第三組最為綿長,產生群峰之間的差異;由于峰巒排列密集,使人充滿緊張感;幾組群峰之間有所舒緩,又令人稍作放松。卷尾處漸為平緩,與開篇的高山相呼應,結束全卷。在層巒疊嶂的山峰之中,包含了諸多細節,如木制的跨江大橋、孤立的小島、山谷的村落、帶有涼亭的小橋以及劃船的船家。虛與實、起伏與層次、仰視與俯視、藏與露等空間序列,使觀者在品畫過程中情感充滿節奏,有緊有松,有張有弛,既不會過于神經緊繃,也不會過于放松困倦。如同《千里江山圖》這般的諸多山水畫卷,均可體現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思想,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境界。
古代文人雅士好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例如以竹比高風亮節的賢士,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以梅比堅貞不屈的斗士,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蓮花比高貴圣潔的君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通過比興的手法,文人將內心的情感寄托到意象上,從而促成情景交融。比興的思維也是在營造意境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手段,主體與客體產生關系并建立關系的過程,就是意境營造的過程。
比興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將客觀意象與主觀內心聯系在一起,賦予了客體生命力,產生了主體與客體在情感上的相互呼應。主體與客體原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但當主體面對自然意象時產生情感,或者說在接觸到客體時引發了聯想,主體與客體之間便產生了關系。此時在人的眼中,意象便不再是一個簡單客觀的形象,而是具有性格和情感的存在,可以與之產生共鳴的存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通過“情”而建立,托物寓情,感物興情,都是將“情”與“景”聯系起來,形成意境。
中國畫的意境美,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也表現出中國傳統空間觀的重要特征。中國傳統園林追求的最高審美旨趣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力求營造詩畫一般的境界,這與中國畫中所體現的空間觀一脈相承。貝聿銘在和吳良鏞探討蘇州博物館時曾經說過:“我畢生的目標就是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也是每一個建筑師應有的追求和情懷。”中國傳統園林讓詩意、畫意和園林意境融為立體,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人們在山水中也能感受詩情畫意的美感,做到自然美、藝術美與建筑美的和諧統一。這對我們現代園林設計是一種啟發。在現代園林設計當中,通過詩意、畫意的手段,營造園林當中的意境與體悟,讓人們能在空間環境中感受中國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