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生產】夏糧生產克服秋播期拉長、晚播比例高、播種面積減少等因素影響,實現產量、質量、效益三增。全省夏糧種植面積24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3萬公頃;總產1260.6萬噸,比上年增加44.1萬噸;公頃產5252.7 kg,比上年增加232.5kg。其中小麥218.0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萬公頃;總產1170.9萬噸,比上年增加51.3萬噸;公頃產5369.3kg,比上年增加256.8kg。
【秋糧生產】秋糧種植面積300.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3萬公頃;總產2279.2萬噸,比上年增加29.7萬噸;公頃產7581.0kg,比上年增加106.3kg。其中水稻227.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9萬公頃;總產1924.9萬噸,比上年減少6.5萬噸;公頃產8457.6 kg,比上年增加 41.3kg。
【棉花生產】棉花種植面積4.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2萬公頃;總產5.1萬噸,比上年減少2.3萬噸;公頃產1226kg,比上年增加61.2kg。
【油料生產】油料種植面積41.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7萬公頃;總產126.4萬噸,比上年減少5.5萬噸;公頃產3068kg,比上年增加60kg。夏收油菜籽種植面積31.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4萬公頃;總產88.6萬噸,比上年減少5萬噸;公頃產2840kg,比上年增加55kg;秋收花生種植面積9.2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2萬公頃;總產36.2萬噸,比上年減少0.5萬噸;公頃產3946kg,比上年增加36kg。
【種植業管理】稻田綜合種養 省財政扶持22個稻田綜合種養試點縣,比上年增加12個,扶持示范基地57個,帶動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4.5萬公頃,其中稻蝦共作面積1.7萬公頃、稻鴨共作面積0.4萬公頃。據調查顯示,展示基地各種模式畝純效益比種植常規水稻普遍高1500元以上。各地優質高效品種和高效模式比重進一步增加,據統計,2017年全省南粳、蘇香粳系列等優質食味稻米面積超過53萬公頃,占全省水稻比重超過20%。
水稻集中育秧 全省建立水稻集中育秧點5109個,集中育秧面積(秧池)達1.1萬公頃,服務大田面積98萬公頃。
農藥減量行動 在太倉、通州等10個縣(市、區)推進標準化病蟲害智能化監測場建設,牽頭成立全國首個省級病蟲抗性監測網,在全省30個縣(市、區)開展雜草、小麥赤霉病菌、二化螟、稻飛虱等重大病蟲草抗藥性監測。試點推廣農藥統一配供的“蘇州模式”。2017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82.5%,化學農藥用量較上年減少4個百分點,農藥使用量7.6萬噸;經工商登記注冊的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數達6930個,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日作業能力55.33萬公頃,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58.7%。大型高效植保機械社會保有量達5148臺(套),農用植保無人機保有量1045臺。累計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169個,核心面積0.59萬公頃,輻射帶動13.83萬公頃。
耕地質量提升 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建立67個國家級監測點。全省設立4613個產地環境質量預警監控點,其中國控點1613個,省控點3000個。按照農業部要求啟動實施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評價與統計,全省采樣7000個。完成補充耕地評定項目3001個,評定面積4.14萬公頃。建立17個土壤污染修復示范基地。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展開,創建4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省級輪作休耕試點縣擴大到20個,試點面積達1.67萬公頃。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80萬公頃。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新增泗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錫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每個農業產業園獲得1億元扶持資金。經省政府同意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共批準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單位,擬分3年安排5000萬元獎補資金用于示范園建設。
(佘義斌)
延伸閱讀:江蘇“十二五”時期種植業發展

10月23日,興化市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智慧農業服務中心糧食產業園,收割機在收割水稻 湯德宏 王慶朝/視覺江蘇網
“十二五”以來,全省各地按照農業現代化工程的總體要求,先后開展糧食穩定增產、糧食豐產增儲等行動,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增效創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測土配方施肥、現代種業工程、水稻集中育供秧、重大病蟲防治等重點項目,全省種植業生產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種植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以來,全省糧食面積實現恢復性增長,2015年全省糧食面積54.26萬公頃,比2010年增加14.23萬公頃。在面積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區域布局進一步集中,在保持蘇南地區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突出加強蘇中、蘇北特別是蘇北糧食主產區的建設力度。2015年,蘇中、蘇北糧食總產占全省糧食總產的86.5%,其中蘇北地區占全省糧食總產的61.3%,分別比2010年高1.1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消費特點,突出了以水稻為主的口糧品種生產,形成了四大優質稻米優勢區,優化了糧食品種結構。棉花、油菜等作物適應性減少,受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效益不高等因素影響,棉花、油菜等作物面積呈下降趨勢,2015年棉花、油菜面積分別為9.43萬公頃、37.57萬公頃,比2010年分別減少14.14萬公頃、8.44萬公頃。
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通過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重點產業項目示范帶動,切實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生產水平穩步提升,糧食總產、單產水平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2012年,制定了全省糧食畝產噸糧縣認定標準和創建意見,啟動開展“畝產噸糧縣”創建工作,以縣為創建單位,推動稻麥周年高產、大面積平衡增產,對連續兩年稻麥單產之和超過1000kg、總產2.5億kg以上的縣(市、區)認定為畝產噸糧縣,到2015年累計認定畝產噸糧縣21個。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達 356.15 億 kg,比上年增加 7.1 億 kg,比2010年增加32.65億kg,實現連續12年增產,居全國第五位,12年累計增產109億kg。2015年,全省糧食單產437.7kg,連續十年穩定在400kg以上,比上年增4.8kg,再創歷史新高,居全國主產省(稻麥兩熟制地區)第一。
良種良法應用不斷普及。全省農業科研、教學、推廣系統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研究應用了一大批糧棉油生產科技成果,并啟動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主推技術、主推配方肥、主推農藥”名錄推介發布工作,種植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品種選育、技術集成推廣水平居全國前列。品種選育推廣上,“十二五”以來全省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09個,育成了一大批單產潛力700kg以上的水稻品種和600kg以上的小麥品種,已有19個水稻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占全國認定總數的1/6,認定數量居全國第一,超級稻應用面積86.67萬公頃,占全省水稻比重達38%以上。高產技術研究集成上,集成配套推廣了水稻機插精確定量栽培、拋秧高產栽培、秸稈還田輕簡栽培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有力地促進全省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在全國18個省份推廣示范,是江蘇水稻生產第一大主推技術,全省推廣166.67萬公頃,覆蓋率達70%以上。玉米主產區推廣實施了全程機械化綜合豐產技術,“十二五”期間淮北主產區玉米單產提高50kg以上,出現了一批單產過千斤的縣。集成創新了3項油菜機械化播栽和收獲技術,重點推廣了4項油菜技術模式。
化肥農藥減量控害有序推進。圍繞農藥減量使用,建立了行政推動、補貼拉動、示范帶動、部門聯動的“四輪驅動”推廣機制,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全面普及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推廣農作物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面積1千萬公頃次以上,糧食、蔬菜病蟲危害損失率分別被控制在3%、8%以下,每公頃減少用藥24次。2015年全省農藥使用數量比2010年下降13.3%,降低了農產品農藥殘留,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圍繞化肥減量使用,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補貼、冬閑田綠肥種植以獎代補、多種形式秸稈還田技術推廣等項目實施為抓手,科學減控化肥使用量,努力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1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320萬噸(折純),較 2010年下降 6.2%。
種業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2011年,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快現代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種業強省建設目標,2013年制定出臺《江蘇省現代農作物強省建設實施方案(2013—2017)》,2014年出臺《江蘇省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產業發展和體制改革路線圖,種業發展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同時啟動品種區試審定制度改革,修訂《江蘇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規定》,創新種業科研創新成果評價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好品種脫穎而出的制度體系。逐步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種子企業流動,推動全省科研教學單位與所屬種業企業全部完成科企分離,支持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具備創新資源的企事業單位,組建企業育種研究院。建立公益性種質資源交流利用平臺,促進創新資源流動共享,推動產學研結合,聯合省內農業高校開設現代農作物種業碩士研究生班,加大企業人才引進培養支持力度。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級現代種業發展專項,支持種子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為企業開辟自主創新品種審定綠色通道,開展種子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評價,建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耕地質量管理法制建設取得成效。2011年,省人大審議通過《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規范了耕地質量護養、監測評價和獎懲制度,建立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長效投入機制,完善了耕地質量監督管理機制措施。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耕地質量建設政策得到落實。根據省政府的有關規定,省財政每年將土地出讓金省級集中部分的30%用于耕地質量建設,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每年安排約8000多萬元重點用于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補貼、綠肥種植以獎代補和耕地質量監測等方面,實現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啟動。為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將耕地質量占補平衡落到實處,根據《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省農委與省國土資源廳聯合制定下發了《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規范》,明確了補充耕地質量評定管理機制,規范評定程序,細化評定內容,提出后續管理要求,并從2014年起開始實施。
從面臨挑戰來看,一是耕地等農業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全省人均耕地面積已不到0.06公頃,僅相當于全國水平2/3。全省仍存在季節性缺水、區域性缺水現象。二是農產品價格出現“天花板”效應。隨著逐年提高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于進口農產品稅后價,出現國內外價格“倒掛”,在大量進口低價農產品沖擊下,國內農產品價格已經“觸頂”,農業效益受生產成本的“地板”效應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效應雙向擠壓。三是經營主體多元復雜、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呈現多元化,有散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管理指導難度大,從事糧食生產農民平均年齡兩年前已達58.6歲,老齡化現象突出。四是農業科技服務有待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力不足,突破性品種不多,高產優質抗病抗蟲品種沒有重大突破性進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隊伍不健全,特別是鄉村,農技人員數量少、知識老化、年齡老化問題突出,服務效能不高。五是化學農業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了增加產量,形成了依賴高復種指數、高化肥農藥投入的生產路徑,江蘇畝均施肥量、用藥量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環境承載壓力大,農業環境受污染和農業自身面源污染狀況不容樂觀。六是自然災害影響規律難尋、應對基礎薄弱。近年來,極端高溫、強降雨、連續低溫陰雨寡照以及“秋冬春”連旱等災害性天氣頻發,規律發生變化,預報預測難度加大,且整體氣候變暖,季節溫度變化不鮮明,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旱澇保收農田比重、高標準農田比重仍不高,不少田塊還處于渠斷、網破、田碎的狀態,耕地質量退化,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