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概況】2017年,全省紡織行業克服外部形勢復雜、行業發展不確定因素較多、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和國際貿易格局復雜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加快轉型升級,行業總體上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但多項指標增速趨于放緩。截至年末,全省紡織行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837家(含紡織機械),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888.5億元,占全國紡織行業的20.1%,增長3.6%;實現利潤總額806.7億元,占全國紡織行業的21.4%,增長9.8%;完成投資2202.4億元,分別占全國紡織行業和全省工業投資的16.3%和8.4%。以主營業務收入計,2017年江蘇省紡織行業規模總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山東省、浙江省分列第二和第三。
【主要紡織產品產量】2017年,全省大部分紡織產品產量排名全國前列。其中,色織布產量10.3億m,同比下降6.2%,排名第一;毛線產量11.9萬噸,同比增長4.9%,排名第一;呢絨產量2.2億m,同比下降9%,排名第一;亞麻布產量1.4億m,同比增長9.5%,排名第一;蠶絲被產量427萬條,同比下降1%,排名第一;化學纖維產量1471.2噸,同比增長6.4%,排名第二;印染布產量66.9億m,同比增長1.8%,排名第二;無紡布產量53.5萬噸,同比增長13.3%,排名第二;簾子布產量20萬噸,同比增長6%,排名第二;服裝產量42.3億件,同比下降2.5%,排名第三;蠶絲產量2萬噸,同比增長0.3%,排名第三;蠶絲及交織機織物產量0.8億m,同比下降6.9%,排名第三。
【紡織業結構調整】規模效益實現提升 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銷售利潤率為5.8%,高于全國0.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總額同比下降15.1%。全省紡織行業擁有銷售規模超百億元企業13家,其中3家千億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優”中小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全省紡織行業擁有4個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9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9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占全省總數的10.8%、8.6%和6%,擁有一批行業公共研發、檢測服務平臺。2017年,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和江蘇鷹游紡機有限公司參與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4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49個項目列入省重點技術創新計劃,54項產品列入省重點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儀征化纖獲2017年度全國化纖行業標準化領軍企業。

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一條百噸級T1000碳纖維生產線在位于連云港開發區的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實現投產,標志著我國高性能碳纖維再上一個新臺階,邁入向更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圖為工人在T1000碳纖維生產線上查看運行情況 耿玉和 魏 蔚/視覺江蘇網
結構調整持續深入 截至2017年末,全省紡織行業擁有3個千億基地、16個百億特色名鎮、2個千億市場、14個紡織服裝特色小鎮和6個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蘇南一大批紡織企業加速將制造環節向蘇北和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紡織龍頭企業加快國際化步伐,波司登跟隨“天貓出海”登陸澳洲,海瀾之家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設首家海外店,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品牌建設快速提升 截至2017年末,擁有2家全國質量獎企業,2家全國質量標桿企業,36家工信部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16家工信部知識產權培育工程試點企業,2家工信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單位,1家江蘇省質量標桿企業,9家省自主工業品牌五十強企業。紅豆集團的“基于客戶需求的連鎖專賣店服務接觸點管理”項目獲亞洲質量創新優秀項目一等獎。
兩化融合不斷推進 加快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行業融合發展,推動行業實施智能制造,加快培育新業態。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用好線上線下渠道,不斷拓展生產經營新模式。2017,疊石橋家紡城線上銷售超300億元。
綠色發展成效凸顯 一大批節能降耗減排、資源循環利用共性關鍵性技術、工藝和裝備得到研發推廣,全省紡織行業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取水下降以及污染物總量減排等指標,再利用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不斷提高,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得到完善,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獲工信部綠色制造示范企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