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論點、論據、論證被稱為議論文的三要素,是寫好議論文的根本所在。論點是靈魂,解決的是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是血肉,解決的是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論證是骨骼,解決的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的問題。要寫好考場議論文,首先要能夠嫻熟地駕馭這三要素。
下面,我就以2019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l滿分作文《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為例,向中學生朋友直觀地分解、展示一篇高分作文的論點、論據、論證打磨煉就的具體過程。
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
江西一考生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不知從何時起,“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已成為青年人的通病。他們無論是因學習忙碌逃避勞動,還是因怕苦怕累厭棄勞動,都可能緣于對勞動價值的淺薄理解。我認為,身為青年學子,我們應該拋卻疏于勞動的惰習,明了勞動的意義,以勞動踐行所知所學,以勤勞實現青春價值。
不以苦累為懼,不以忙碌推托,理解勞動的價值是熱愛勞動的基礎。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所謂奮斗,便是勞動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但一些同學卻以勞動可交給人工智能為借口來逃避勞動,或如新聞中所報道的,不尊重清潔工的勞動成果,忽視勞動價值。要知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正是科研人員勤勉勞動的結果,而個人一時的“不勞而獲”,也是千萬人勞動鑄就的保障與舒適。換言之,一切生命所需皆由勞動獲得。因此,審視自身怠惰的陋習,理解勞動的重要性,并且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是熱愛勞動的基礎。
以融知于行為旗,以克難攻堅為劍,勞動是傳承與創造的共同呼喚。
學習忙碌,而勞動可將所學理論轉化為實踐,“行之力則知愈進”;勞動辛苦,而于磨難中錘煉意志,可為日后的攀山越嶺夯實基礎。望向歷史縱深處,“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傳統美德將勞動的接力棒遞向了我輩青年。而當今時代,更需要勞動者將瞬息變化的想法與機遇化為實干與成績。于實驗室中無數次操作實驗的曹原知道,勞動促成了石墨烯的研發突破;奔波于西藏雪域的鐘揚知道,植物種子的收集與保存只可由勞動來實現。對當代青年來說,勞動是我們必須肩負的復興之任,也是我們創造未來的利刃。
積小行成大事,勞動于細微處顯力量,青年以己身揚勞動之光。
若想真正做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還需要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氣魄與認真。作為復興中學的一員,我向大家倡議,同學們,從行小善的勞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堅持獨立的勞動中培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與毅力。無論是在寒冬中清掃積雪,還是于炎夏中進行志愿活動;無論是在家中分擔家務的忙碌,還是在校內撿起落葉的細心,我們都應以勞動聯結個人與社會,綻放青春光彩!
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這篇文章由不少青年人對勞動不感興趣入手,從“理解勞動的價值”“融知于行,克難攻堅…‘積小成大,于細微處顯力量”三方面闡述了勞動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與作用,從而倡導年輕人熱愛勞動,并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勞動中陶冶性情,在勞動中服務社會。文章立意精準,中心明確,論據充分,論證有力。在論點、論據和論證煉成方面頗有借鑒價值。
一
論點的煉成:精心分析材料,深入挖掘內涵
2019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作文題所給材料的內容分為兩方面:一是闡述了“勞動”既是財富和幸福的源泉,又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二是介紹了我們身邊存在的不理解勞動和不尊重勞動的現象。前者是贊美,從正面強調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后者是批評,從反面凸顯了重視勞動教育、培養勞動觀念的必要性。審題時,必須將二者聯系起來分析,即在揭示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上指出不理解勞動和不尊重勞動的危害,從而借演講稿的形式向身邊的同學發出鼓動和倡議,讓自己的同齡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同時也鍛煉自己。
分析材料精準。《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一文,作者從整體上審視材料,敏銳地捕捉到了材料提供的兩方面信息,即“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和“時下年輕人不理解、不尊重勞動的問題”——而這正是為了從正反兩方面揭示“年輕人熱愛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演講稿的開篇即揭示全文主旨——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接著在演講稿開頭部分,作者由現象到本質簡要分析了“當前部分年輕人不理解、不尊重勞動的問題”的淺層和深層原因——“對勞動價值的淺薄理解”,從而為下文亮出觀點并深入論證做好了鋪墊,打下了基礎。而下文則分別從“理解勞動的價值”“實現個人價值”“創造社會價值”三個方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論證??梢姡髡邔γ}材料理解到位,分析精準,并能處處緊扣主題。
論點鮮明正確??忌谌?、精準地抓住材料中兩個方面的內容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命題要求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進行分析、挖掘、論證,開頭處開門見山地亮出觀點“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這既是演講稿這一文體的需要,也是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歸納得出的必然結果。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先從反面分析,強調了年輕人“應拋卻疏于勞動的惰習,明了勞動的意義,以勞動踐行所知所學,以勤勞實現青春價值”的必要性,而這正是立論的基礎。論證中,作者列出了三個分論點,“不以苦累為懼,不以忙碌推托,理解勞動的價值是熱愛勞動的基礎”主要從“理解勞動價值”的角度論證,“以融知于行為旗,以克難攻堅為劍,勞動是傳承與創造的共同呼喚”主要從“勞動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的角度論證,“積小行成大事,勞動于細微處顯力量,青年以己身揚勞動之光”則從“勞動的社會意義”的角度論證。三個分論點緊扣文章中心論點,條分縷析,準確全面。
二
論據的煉成:緊密圍繞論點,凸顯四大特性
有道是“警句高于凡語,事實勝于雄辯”,論據是議論的血肉和基石。當然,因為論點是統帥,所以所有論據的煉成都必須圍繞中心論點來展開?!队谇谥屑沉?,揚勞之燈火》一文的作者深諳此道,其所提煉出來的論據具有目的性、典型性、新穎性、豐富性四大特質。
1.目的性。議論文非常強調材料與觀點的統一。例文作者在中心論點的引領下,對應當前年輕人厭棄勞動這一現象,引用古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為其“畫像”,正是為了從反面揭示“熱愛勞動”的必要性;引用“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以及古語“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都是為了揭示勞動的價值;引用“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為了揭示熱愛勞動乃是中華民族之傳統;引用“行之力則知愈進”以及列舉曹原、鐘揚的事例,正是為了點明勞動在實現自身價值方面的重要意義;引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正是為了勉勵年輕人積極參與勞動,以實現社會價值。整篇文章所引名言、所舉事例,皆與文章中心高度一致,真正為論點服務。
2.典型性。《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一文所用之論據,皆是讀者耳熟能詳的名言和事例。就像文中多處出現的古語,多為出現在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有關勞動教育、傳統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名言警句;文中引用的“習近平金句”,則是各大新聞媒體最愛引用、最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鼓動語”;至于曹原、鐘揚的事例,民間早已廣為傳頌,也早已被眾多科技工作者和年輕學子奉為圭臬……這些論據真實典型,切合題旨,有力地支撐了文章觀點。
3.新穎性。文章論據的“新”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材料是新材料,如新事件、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像《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一文中引用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就是習近平發表的2018年新年賀詞。曹原、鐘揚的事例也都是近一兩年傳頌于輿論界和民間的先進事跡;二是翻新舊材料,就像文章中援引的古語“行之力則知愈進”原為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張栻強調“知行合一”的名言,作者用以證明“勞動的意義”——勞動促進學習進步。顯得特別貼切!這樣的翻新讓文章別開生面。
4.豐富性。如果在論據新穎、貼切、典型的前提下,能多角度、多層次地選擇論據,文章則會內容豐富,精彩紛呈,說服力強。本文就做到了這一點。就像文中的言論材料,有數千年前古人的警句格言,有當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精彩“金句”;文中的事實論據,有廣為傳頌的英模事跡,也有深受詬病的年輕人輕視勞動的“泛例”。再從材料選取角度來看,有正面論據,亦有反面論據——這使得文章論證全面深刻,說服力強。
三
論證的煉成:各種方法并用,論證效果強烈
論證是議論文的骨架,是文章誕生的最后一道工序。論證越得法越恰當,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邏輯聯系就越緊密,議論也就越具有深刻性和力度。就《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一文而言,為了達到周密、深刻的論證要求,考生有效地調動了多種論證方法,“萬箭齊發攻向一處”,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論證合力。多種手法主攻一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先破后立層層推進。
《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從論證方式來看,屬于立論,但在寫法上又借鑒了駁論的一些手法,比如開頭從當前年輕人中普遍存在的尋找各種借口逃避勞動甚至厭棄勞動的不良風氣入手,展開剖析,揭示存有這種思想和習慣的人,其根本原因還是“緣于對勞動價值的淺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立論,倡導年輕人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以勞動踐行所知所學,以勤勞實現青春價值”。先破后立,使這篇文章具有駁論文的寫作特色。
在文章主體部分,作者采用了層層推進、逐層加深的論述結構。先分析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強調勞動創造幸福;再從個人的角度,闡述勞動促進個人進步、實現個人價值;最后將視野推向宏觀,強調勞動對于社會的意義。如此層層推進,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2.引用論證頗具匠心。
引用論證是一種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這是這篇考場作文最主要的論證手段。本文共引用6則名言,這6則名言各司其職,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而且彰顯了作者的文采和底蘊:開頭引用古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從反面強調了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主體部分引用“習近平金句”,強調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引用“行之力則知愈進”“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凸顯了古人重視勞動、勤于勞動的傳統;結尾引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借此向同齡人發出擔當責任、熱愛勞動的呼吁。作者借古今名句闡述自己的觀點,由現象到本質,層層推進,深化了文章中心,說服力強。
3.舉例論證充分典型。
常言道:“事實勝于雄辯?!迸e例論證是議論文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具體方法是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旨在運用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證明論點?!队谇谥屑沉?,揚勞之燈火》一文運用事例不多,但非常典型,而且考生在具體運用時采用了兩種形式。一是文章開頭的“泛例”——即年輕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通病。他們或以學習忙碌為借口逃避勞動,或因怕苦怕累厭棄勞動。這是為了從反面論證“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舉曹原、鐘揚的事例,從正面證明勞動的意義。這兩處舉例論證先破后立,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熱愛勞動的必要性和熱愛勞動的意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總體來說,《于勤中汲力,揚勞之燈火》這篇作文體現了考生多方面的積淀和積累——文章論點的提煉得益于考生對材料整體極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實用論據的煉成來源于其豐富的素材積累和對熱點考點的精準把控;深刻論證的煉成則是因為其對各種論證方法和論證思路了然于心,并能熟練運用。這也給我們的備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對材料的歸納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積累素材時,要學會對接??贾黝},分類積累素材;在日常寫作訓練中,要嘗試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以訓練自己的思維力和運用素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