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議論文重在推論說理,所以邏輯思路要清楚,思想脈絡要分明。那種行文如行云流水般通暢自然、不見絲毫人工斧鑿痕跡的文章,往往與恰當的過渡分不開。過渡,是文中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橋梁紐帶。擅用過渡,會使文章思路清晰,語意分明,文氣貫通,結構嚴謹。就議論文來看,過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由材料到觀點的過渡
對于材料作文和議論文首段用來生發議論的材料,考生需要對其作全面而深刻的解讀,然后再提煉出切合材料意旨的觀點,進而對提煉出來的觀點加以論述。這就需要考生學會從材料到觀點的巧妙過渡。請看高考滿分作文《投身社會生活提升語文素養》的過渡: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文題材料給出了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似乎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但仔細考究、認真體味,我倒覺得能夠真正提升語文素養,或者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還在于社會生活實踐。
開篇以一個問句緊扣命題材料主旨,接著概括敘述了“語文學習”的三個方面,然后以“這似乎……但仔細考究、認真體味,我倒覺得……”一句過渡,進而提出行文的觀點:“能夠真正提升語文素養,或者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還在于社會生活實踐”。過渡巧妙而自然。
由論點到論述的過渡
寫議論文,須根據文題的內容和指向生發開去,闡述見解。結合生活和社會現象對論點進行論證時,一定要有過渡性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觀點與材料結合緊密,避免觀點與材料發生分離。所以,應該掌握由論點到論述的過渡技巧。如高考滿分作文《多一點表揚,少一點責罵》的過渡:
社會對于每個人,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既不能缺少轟隆的馬達,也不能松懈默默無名的一顆小小螺絲釘,可能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遠無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盡其所能的結果,若我們總是用統一的標桿來評價不一樣的人,那世間將會埋沒多少奇能與怪材!
是的,我們社會需要差別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發需精確到小數點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書畫只求神形具備即可;正如廉頗以身經百戰、顯赫戰績位列上將,藺相如以如蓮巧舌、精巧說辭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鋪寫精致,《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一雙雙巧手以古物刻寫精華……各行各業,各得其所,差別待遇而實現整體的共贏!
在此,前一段文字闡釋“社會對于每個人,有不同的要求”的內涵,即“社會需要差別待遇”的觀點,后一段文字則以“是的,我們社會需要差別待遇!”過渡并承接進入對觀點的論證。
由理論論證到事實論證的過渡
一般來說,理論論證為的是使論述變得深刻,事實論證為的是使論證顯得具體,避免泛泛而談,內容空洞。兩者若結合使用,就要注意由此及彼地恰當過渡。
(1)先理論論證,再事實論證。如高考滿分作文《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的過渡:
“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這起伏之間。寬廣的大海永不會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靜,清淺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穩,但也失去了承載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沒有后退,沒有低谷,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和空間,也就沒有厚積薄發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極冰海的企鵝,它們想要躍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掙扎,而是猛地扎進深水,然后憑著一股沖勁兒再躍出水面,華麗地落在岸上。第二個孩子就像企鵝,在不及格的深潛后獲得騰躍的力量。
前段文字是對“長江后浪推前浪”這一哲言內涵的闡釋,后一段文字用“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一句來過渡,再聯系材料展開事實論證,過渡恰當巧妙。
(2)先事實論證,再理論論證。如高考滿分作文《讓教育如春風拂面》的過渡:
當今社會,看上去波瀾不驚,內部卻雜草紛蕪。教育這塊凈土,難免良莠不齊,而讓每個孩子生活在春風之下,享受“風乎舞雩”的溫暖教育,是太重要的話題。但若要施行,也并非難事。父母在家中,不是緊盯著卷面分數、學校排名,而是睜大眼睛找找孩子的優缺點,幫助孩子進步。如此,便是“盡父母之德,行仁義之事”。克爾凱郭爾般的教育,也會在家中徐行。
三毛有詩言:“種桃種李種春風。”愿父母種下的種子,在春風之下,破土而出,抽枝發條,茁壯成樹。
這兩段文字,前一段主要是論述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一段文字用“三毛有詩言……”一句,自然過渡到對全文的總結一暢想教育的未來。過渡恰當自然。
(3)前一理論論證到后一理論論證之間的過渡。如高考滿分作文《虛實之間,理性相待》的過渡:
虛擬現實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然而虛擬終究是虛像,不能成為現實,更不能沉溺其中。安·蘭德說:“理性是不在任何法律、制度、社會規范下的一種道德。”面對虛擬現實,我們要保持理性,要與它保持適當距離,要生活在理性的穹頂之下!
逸仙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面對日新月異的新世界,坐在井底望天只會讓你更落后于時代。擁抱這個新時代吧,正如《天堂電影院》中所說: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是全世界。虛擬現實呈現的雖是幻影,但這將為人類社會打開全新的領域!
這兩段文字,前一段以安·蘭德的一句話進行理論論證,闡釋了理性的內涵,強調需保持理性的觀點。后一段用中山先生的言論、《天堂電影院》之所言共同論證了面對日新月異的新世界,若坐在井底望天,只會讓人更落后于時代的觀點。兩段理論論證之間,用“面對虛擬現實……要生活在理性的穹頂之下”來過渡,闡發了安·蘭德之語,又與中山先生之言論無縫對接。過渡自然巧妙,又有承上啟下之效。
(4)前一事實論證到后一事實論證之間的過渡。如高考滿分作文《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的過渡:
寬廣的大海永不會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靜,清淺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穩,但也失去了承載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沒有后退,沒有低谷,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和空間,也就沒有厚積薄發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極冰海的企鵝,它們想要躍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掙扎,而是猛地扎進深水,然后憑著一股沖勁兒再躍出水面,華麗地落在岸上。第二個孩子就像企鵝,在不及格的深潛后獲得騰躍的力量。
這兩段文字,前一段將大海與碧湖的自然現象作對比,從反面得出自己的看法。后一段用“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也就沒有厚積薄發的震撼”兩句,自然過渡到后文對企鵝扎進深水,沖出水面這一事實的引述。過渡自然順暢。
上面所述的幾種方法為寫作中常見的幾種過渡方式。如何讓自己的議論文在過渡時自然流暢?同學們在平時的練習中應該多注意總結寫作經驗和寫作技巧,爭取讓自己的議論文在高考中奪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