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

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是認識自我和世界的另一雙眼睛。今天,更多種類的鏡豐富了我們感知的層次和色彩:望遠鏡將我們的視線引向遠方,顯微鏡撩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反光鏡讓我們瞻前仍可顧后,哈哈鏡變幻出多樣的自己,三棱鏡在我們面前架起一道美麗的彩虹。這些鏡為我們打開了多維的空間,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深邃,心靈更加明澈。
請從望遠鏡、顯微鏡、反光鏡、哈哈鏡、三棱鏡中至少選擇兩種鏡,結合自己的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指導
此試題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給出了望遠鏡、顯微鏡、反光鏡、哈哈鏡、三棱鏡等五種“鏡”,并作了適度的引導和限定,不僅意涵豐富,構建起廣闊的想象、思維與表達的空間,使考生很好地理解和恰當使用材料,而且還可以較好地避免宿構和套作。五種鏡可以產生多種有機組合,有較大的開放度,能為考生提供廣闊的選擇與施展平臺,使考生的寫作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寫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材料引用唐太宗的名言,并明示“‘鏡是認識自我和世界的另一雙眼睛”,這其實是告訴寫作者,應該由“鏡”的某些特點展開聯想,將目光延伸到現實生活,寫出對人生、對世事、對社會等方面的感悟與思考。不能寫成關于“鏡”的純說明類文字。
2.材料對每種鏡的特點各只提示了“積極、向上”的一個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這些提示。當然,每一種鏡都有著多元的釋意角度,如果考生抓住每種鏡的其他特點,如顯微鏡的放大、哈哈鏡影像的變形(或畸形)等來立意,也是可以的。
3.“鏡”的組合標準,選兩個還是兩個以上,切不可隨意。要考慮所選擇的幾個鏡的特點(包括聯想意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如條件、因果、依存、并列、取舍、對立等),體現一定的思辨性,才不致寫成“捆綁”或“拼盤”式作文。比如“望遠”與“顯微”,就涉及遠與近、大與小、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等關系;再如望遠鏡是向前看,反光鏡是向后看,這其實涉及人生事業發展的相反相成兩方面。
4.強化習作的“現實指向”,結合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問題、思潮等,有針對性地解剖麻雀,如此才能做到內容具體,表述到位。如反光鏡能讓人看清身后的路,引申為人的自我反思與省察,若寫成議論文,“虛擬讀者”就是生活中那些一貫自我感覺良好、缺少反思意識、文過飾非、剛愎自用的人,解剖刀對準的是這些人的靈魂。再如,三棱鏡通過光的折射幻化出繽紛的光影,可以理解為美好的想象與追求、絢爛的前景與宏圖等,若寫成議論文,“虛擬讀者”應是那些沒有追求、生活了無生趣的人,寫作的目的在于喚醒他們業已麻木了的心靈。
5.文體的選擇,要考慮這樣幾個因素:①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如果認識得比較清晰、具體,能自由地展開,可寫成議論文;若只是有個宏觀的理解或只是有了終極結論,可考慮寫成敘述類的文字。萬不可“人未進場,文體已定”。②有的考生偏愛特殊文體,如訪談、劇本、QQ實錄等,本無可厚非,但要注意習作形式與內容的協調與和諧。
習作展示“望遠”途中“笑哈哈”
天津一考生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應避免消極而短利的主觀態度,努力培養積極且目光長遠的理性心態,如此方能披荊斬棘,成就青春。
文章開篇,并未與所擬標題進行對接,也與試題材料毫無關聯,這樣就看不出文章的“來路”,有偏離題意之嫌。
人生走過十八年,凡事總不會一帆風順,可如今許多青年并不知如何面對并處理人生的磕磕絆絆。究其原因,是只盯著眼前的利益或主觀臆斷,缺少理性的心態和長遠的目光。有理性心態的人,在面對困難時,總會抱有積極的心態并對未來人生進行合理規劃,這樣即使經歷失敗,他們也能重新站起;而擁有主觀心態的人則不同,他們遇到問題時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只一味地消極怠工,或目光短淺不計后果,結果往往是無法完全克服困難,更可怕的甚至會威脅生命。前者如北宋文學家蘇軾,其一生被朝廷一貶再貶,可他沒有放棄,他用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境遇并始終渴望為國效力,初心不改,而正是他的理性心態使他在文學、佛道、廚藝等方面多元發展,終成一代名家;而后者如歷史上的周幽王,他烽火戲諸侯,僅為博美人一笑,事后仍不知悔改,花天酒地,導致敵人破城時無人相救,真是可悲可嘆。
此段承接開篇說理舉例。開篇針對“青春年少的我們”提出觀點,這里仍是對此說理分析;立論時先反后正,分析時也是先反后正。同樣,舉例論證時,對應說理順序。這樣,先把道理講清,再以事例佐之,可謂思路清晰有致。可惜,還是未能看到它們與標題和材料的緊密關聯。
當今社會,有些青少年缺少理性心態,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或情感上的挫折,無法泰然處之,最終走向偏激、違法犯罪道路的青年并不少見。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同濟大學的一名博士,他因與其導師在進修博士后的名額上存在分歧,就寫下了遺書,決然跳樓,只留下兩鬢斑白的父母淚流滿面。這多么令人痛惜!
前文例證舉用了古人,為了呼應讀者對象“青春年少的我們”,舉用讀書在學的博士遇挫跳樓一例,這樣,現實性增強了。
理性心態真的就能成就青春嗎?
答案是肯定的。理性心態就如同內心有一塊“望遠鏡”,無論遭遇何種溝壑,都能引領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圍城》的作者錢鐘書,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他的夫人楊絳。楊絳一生,中年喪女,晚年喪夫,但她不為困境所累,依然樂觀地從事著寫作與翻譯工作,并以《我們三》來紀念她那難忘的生命歷程,令人敬佩。
以設問的方式,從正面凸顯“理性心態”的重要性,并以事例佐之,行文的變化可贊。這里也終于用“望遠鏡”和材料、標題呼應,這也是可贊的地方。
綜上所述,只有手拿理性心態這塊“望遠鏡”,才能如“哈哈鏡”般讓我們一路快樂前行,而主觀心理,只會摧毀人生。
標題里的“笑哈哈”在這里變成了“哈哈鏡”,總算是勉強地讓行文出現了“至少選擇兩種鏡”的硬性要求的二鏡,逃離了跑題的命運,但因為文中并未對“哈哈鏡”做充實的闡發論述,自然,文章也就不能算切題了。
點評
這篇學生習作,結構與語言能夠合乎論說文的基本要求,基礎等級給36分。文章在對“望遠鏡”的引申含義進行闡發時,能把它解讀為青年人奮斗前行的理性態度,并且能夠以對立思辨的方式進行論述,也能按照“有理有據”的行文思路展開,這是優點。可惜的是,未能把“望遠鏡”與“哈哈鏡”按照聯系的思路勾連起來,加以闡發,這樣,文章總體上便失之偏頗了,所以,發展等級給4分,全文得40分。屬四類中上。
“望遠”仍需“顧后”
天津一考生
當代青年率性自信、勇往直前,但若手拿望遠鏡,心生自滿,盲目邁向前方,則難以成就夢想:唯有時時駐足,拿起反光鏡總結過往、積累經驗,才可能真正走向勝利的遠方。
開篇直接用復句形式表達觀點,態度鮮明,且把望遠鏡與反光鏡之間的關聯性擺出來,簡潔有力。
很多青年認為停頓下前進的腳步來反思總結是對時間的浪費和對成功速度的放緩,努力前進才是成功之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對虛假繁榮現實的追求,看似充滿活力的背后實則危機四伏。唯有以一顆平靜之心適時反思前行的得失,才可能完善自身,不斷向前。前者如20世紀風靡市場的摩托羅拉手機,廠商只是不斷地擴大規模與出口量,看似成了全球市場的寵兒,但其不愿駐足反思,以提升自身功能的豐富性,便只能在智能手機來臨時慘遭淘汰。后者如騰訊,其已然躋身互聯網科技巨頭行列,但他們仍然適時駐足,反思自身優劣所在,秉承“最好的版本永遠是下一個”的理念,發現自身漏洞并及時修補,終成就“企鵝帝國”。
這一段先說理,把有些青年的片面認識形成的原因揭示出來,再把正確做法的緣由交代清楚。這叫“以理服人”。為了說明理之有用,再輔以事例印證,觀點正反表達,說理舉例與之呼應,這也是思路清晰的表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地互聯網緊密聯系。近日,各大主流媒體在網上曝光某知名中學“有圖有真相”的題海戰術,從高過書桌的雪白卷子到日夜不抬頭而苦讀的學生,這些圖在震撼人們之余,也不禁讓人們對這樣的學習,其效果到底能有幾何產生懷疑。一味地刷題苦練、題海遨游,實則擠占了學生學習時自主反思總結的時間。長時間刷題本質上是在不斷重復早已熟練的知識,這不能彌補學生欠缺的能力,更不用說完善自身了。所以說,缺少了反光鏡的“顧后”而盲目“望遠”,便會因收取付出與收獲的不對等而徒增嘆息。
這一段結合學生自身學習上的錯誤認知而導致的后果來展開分析,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那么,怎樣做才能既瞻前望遠,又顧后反光,從而保證我們愈走愈遠呢?
漫長的前進道路上應注意行進的節奏。但若不愿意摘下望遠鏡,就會難以找準節奏。只有適時停一停,檢驗一下來時的路,才能節奏適中。與此同時,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輕易被同行者的速度所干擾,堅持行進與停頓兼顧、望遠鏡與反光鏡并舉,才能永葆正確的前行。著名導演李安,他并不高產,但每次拍完一部影片后,他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裁剪、完善,交付市場后,還會休假反思這次的拍攝經歷。相較于一部未完便籌備下一部的多產的同行,他卻愿意以停下來的狀態來審視自己的創作,及時發現問題并改正。正是這種顧后與瞻前并舉的打磨藝術的方式,才讓他多次斬獲奧斯卡獎,蜚聲國際影壇。
盲目前進,實不可取:適時顧后,才為佳選。
考生在這一論證單元里,采取了“修辭段”設問的方式,把到底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強化出來,然后用說理舉證的方式回答,論述的內容與上段構成對比,這樣行文就深入了。接著又用一個“修辭段”,對上文的對比論證進行總結強調,全文總分總的結構里,分述部分又是先分后總,結構段落的變化也多姿起來。
同學們,讓我們攜帶望遠鏡以展望未來,準備反光鏡以反思過往,適時調整,走向美好未來。
呼告結束時,呼應標題、開篇,結構完整有致。
點評
文章觀點鮮明,材料充實豐富,結構完整有致,語句通順,發展等級可以給滿分40分。全文用總分總式結構全文,論證部分采取對比論證與交互聯系的思維方法,把望遠鏡、反光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而論證單元先說理后舉例,先一般后具體,也符合論說的體例要求,發展等級給11分。全文得51分,屬二類上。
望遠和顯微
天津一考生
望遠鏡把我們的視線引向浩渺的天空,顯微鏡又可撩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如果我們手拿兩者來觀察世界,又該如何用好它們?
開篇用材料里的內容切入,并提出問題:如何用好它們?這樣,呼應了標題與材料,來路清晰,而且簡明。此之謂“鳳頭”。
自從人類發明了望遠鏡,我們對時空的認識開始從蒙昧走向科學。從此,人們再也不會認為地球只是那由噴水的大鯨魚頂著的四四方方的一大塊陸地了,在銀河系或整個宇宙之中,地球這個球體被人類理性地認識了。應該說,有了望遠鏡,我們的視野被無限放大了。這種放大放在天文觀測上,浩渺的宇宙也能被人類認知;這種放大要是用于諸如人生目標、政治理想的觀測上,放大了的目標與理想,有時候也會把當事者的思維與激情放大,而為了追逐那高遠而浩渺的目標,當事者就會干出不切實際的傻事來,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祖國大地上的“大躍進”,就是一個先例。
這里緊承開篇,闡發“望遠”。先說其光學功能,這是本義;再說其引申功能,這是比喻義。而說比喻義時,又從其問題角度出發,正反兼顧,理性思辨,再以“大躍進”事例佐證,這就完成了一個“有理有據”的論證單元。
同樣,顯微鏡的發明,又使人眼的功能在另一個角度被無限放大,肉眼所無法觀測到的微觀世界直觀地呈現在了顯微鏡下。這樣,微小的細胞被我們認知,無可捕捉的病毒也無法逃脫顯微鏡的顯微功能,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被顯微鏡輕而易舉地撩開了。可細想,顯微鏡的顯微功能可用于科學的顯微觀察,卻不可用于生活或審美。如果生活里處處顯微,瑕疵被無限放大,“瑕不掩瑜”就可能變成“以偏概全”,人們的認知會被誤導而變得非理性,像時下風行的離婚潮,當事者的顯微心態,似乎難辭其咎。而藝術與文學的審美,歷來就排斥清晰而崇尚朦朧,因為審美感受更喜歡感性,而不是清晰的顯微。
這個段落的行文思路同上。
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科學功能無可否認,可在使用它們來認知自我和世界時,還是辯證統一些為好。這樣,望遠鏡把我們的視野引向遠方,讓我們能在一個更廣闊、更遼遠的背景中看自己、看生活、看世界,不必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井底而喪失全面把握自我與世界的能力;而顯微鏡又可以使我們在微觀世界中審視自己的問題,省察細節的疏漏,把自身肉眼無法察覺到的瑕疵與病灶都找到,以便自我修復。這樣,在望遠中搜尋而不忘用顯微來校正,在顯微下觀察而不棄用望遠來放大,遠與近、大與小的和諧統一,才是用好這認識自我和世界的另一雙眼睛的不二法門。
這里的思路,承接前面的分述,明確提出了由割裂對立而辯證統一的解決辦法,這就呼應了開篇的設問,由此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內容上層層推進,結構上錯落有致。
青年學子在人生道路上才剛剛起步,如何處理好“望遠”和“顯微”的關系,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應該相信,以他們思維的多維與敏捷,心靈的深邃與明澈,一定會在認識自我和世界時,理性地思辨,科學地把握,從而讓自我快樂地融入未來廣闊的生活世界里去。
呼應開篇的同時,提出了讀者對象“青年學子”,使得文章的針對性增強。而且總結升華,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點評
文章基礎等級給40分。觀點能從材料里提取,具有很強的應試文寫作意識。論理能結合現實事例展開論述,不空洞,不生硬,尤其是總結論述時,把辯證統一的哲學思路與青年學子的人生現實要求結合一起,使文章的論述深刻而不刻板;而“讀者意識”的存在,又使行文語言親切自然,如話家常,所以發展等級給18分。全文得58分,屬一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