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前不久,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一個H5小游戲,通過移動有部首偏旁的方塊拼漢字,將其完整連成一句古詩,就能“過關”。游戲畫面精美、寓教于樂,讓人仿佛置身于詩人筆下的山水之間。有網友感嘆,“羨慕古人把生活過成了詩”;也有人留言,不妨多些這樣的游戲,娛樂的同時還能得到文化熏陶,一舉兩得。
點評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國家寶藏》,再到故宮一改過去的“嚴肅臉”變得“萌萌噠”,甲骨文手機表情包成為斗圖“新寵”。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紛紛走出“故紙堆”,以時尚有趣的形象“飛入尋常百姓家”,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大餐,也點燃了大家對中華悠久文化、厚重歷史的熱情。推動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的是創造和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濫造。實踐證明,一味地粗制濫造、盲目地跟風炒作,只會讓傳統蒙羞。只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激活傳統文化的“一池春水”。


事件
只需5秒鐘,人工智能機器人就能為你創作一首詩;25秒,就能自動編寫一條新聞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樣播報新聞,且不知疲倦……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日益突破人們的想象力邊界,有人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
點評
事實上,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帶來類似的困擾,但人類社會進步的節拍并沒有改變。正如蒸汽火車、計算機、程控電話等科技的出現和普及,讓馬車夫、打字員和電話接線員等職業隱入歷史幕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必將造成未來職業的變遷,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人類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對傳統產業的沖擊,在培育新產業過程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今天,全世界都在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為了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讓人工智能這個“瓶中精靈”更好服務于人,開創“智慧社會”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