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頸性眩暈是眩暈的一種類型,是以頸部疼痛伴有眩暈、嘔吐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患者多在頸部活動時發病,嚴重者可伴有天旋地轉、惡心嘔吐。研究表明,眩暈與頸椎的退行性病變關系密切[2],隨著現代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頸性眩暈的發病率不斷升高[3-4]。近年來針對頸性眩暈的治療手段日益豐富,西醫主要采用手術治療[5-6],但手術治療費用較高且后期康復時間長。而推拿作為中醫特有的治療手法,在治療頸性眩暈上具有較大優勢。本文重點回顧了2016~2018年來以推拿為主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概況,現綜述如下。
頸性眩暈歸屬于中醫“眩暈”“肩頸痛”的范疇,其病因可歸納為“肝風、痰飲、火邪、淤血、氣血虧虛”5種[7]。對于眩暈病的認識,首見于《黃帝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后《景岳全書》指出“眩者,虛者居其八九”,至漢代張仲景則認為眩悸癥乃為痰飲所傷,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而中醫骨傷科從“筋出槽,骨錯縫”的角度出發,認為頸椎關節的錯位會導致氣血失調,血不上榮,頭部缺血而致眩暈。有學者提出,頸性眩暈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寰樞關節紊亂和椎動脈寰樞段軟組織病變[8],符合了傳統中醫骨傷科的理念。臨床上治療此病的方法主要以糾正頸椎關節的失穩狀態,減少和消除對椎動脈的壓迫和刺激為主[9]。中醫推拿治療此病療效較好,優勢明顯,通過理筋手法和扳法,起到了減輕頸部肌肉疼痛,改善關節運動,緩解眩暈癥狀的作用。
2.1 單純推拿手法 中醫推拿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拿法、揉法、按法、扳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達到調和氣血,理筋整復的作用。張萬里等[10]用三步定眩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60例,對照組采用針刀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96.67%,對照組83.33%(P<0.05)。張盛強等[11]將12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療,對照組予西比靈加能量合劑治療,結果觀察組對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腦組織血流灌注狀態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袁政文等[12]用中醫推拿手法治療寰樞椎錯位頸性眩暈患者60例,采用拿法揉法等理筋手法配合頸椎斜扳法,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33%。王文彪等[13]將150例寰樞椎錯位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中醫推拿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頸椎牽引治療。結果有效率治療組為93.3%,對照組為65.3%(P<0.01)。
2.2 推拿手法結合針刺治療 程新慧等[14]用針刺聯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患者43例,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7.8%,對照組為72.5%(P<0.05)。胡翀妮等[15]將73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用曲旋提拉斜扳法推拿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僅用針刺治療,結果治療組眩暈等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1.7%,對照組為83.8%,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李芝芹等[16]用龍氏推拿正骨聯合靳三針、暈痛針加風池治療,對照組僅用針刺治療,結果觀察組愈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且6個月隨訪時總復發率觀察組為7.5%,對照組為35.1%(P<0.01)。馬紅梅等[17]將116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用手法推拿治療,觀察組用手法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3.10%,高于對照組81.03%(P<0.05)。
2.3 推拿手法結合針刀治療 閔振煒等[18]用超微針刀結合三維平衡整脊手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34例,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4.12%,對照組73.53%(P<0.05)。於蕓[19]將10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用針刀結合正骨手法治療,對照組用針刺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0%,對照組為76%(P<0.05)。直彥亮等[20]用頸椎旋提手法(清宮正骨學派)結合針刀松解術治療頸性眩暈患者35例,對照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治療兩周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29%,對照組為71.43%(P<0.05)。錢素瑛等[21]將123例中青年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用針刀配合推拿治療,對照組用西藥常規治療,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眩暈積分、TCD改善均優于對照組(P<0.05)。
2.4 推拿手法結合牽引治療 沈明鐘[22]用平臥位枕頜帶間斷牽引結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患者64例,對照組采用牽引配合口服西比靈膠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維樂生等治療,連續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5.31%。對照組為68.75%(P<0.05)。張景偉[23]將100例伴有齒突偏移的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用牽引配合牽引下推拿治療,對照組單純推拿手法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96%,對照組90%(P<0.05)。何萬慶等[24]用頸椎牽引聯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抗眩暈治療加基礎理療,結果兩組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對照組的復發率高于治療組(P<0.05)。
2.5 推拿手法結合中藥治療 孔錦濤等[25]將12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用舒頸定眩湯結合頸椎微調推拿治療,對照組單用頸椎微調推拿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6.7%,對照組為61.7%(P<0.05)。何飛[26]用推拿聯合天麻鉤藤飲化裁治療頸性眩暈患者40例,對照組單用推拿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推拿中藥組為97.50%,推拿組為90.00%(P<0.01)。閆紅衛等[27]將10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用推拿聯合中藥治療,對照組僅用中藥治療(自擬方)。總有效率實驗組為96.0%,對照組為78.0%(P<0.01)。
推拿作為一種簡便、有效的中醫外治法,一直受到患者的青睞。針對頸性眩暈患者,臨床大多主張推拿治療,認為推拿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作用。在穴位選擇上,常選用風府穴、風池穴(雙)、肩井穴(雙)、華佗夾脊穴、太陽穴(雙)、印堂穴等,并用揉法、拿法、穴位點按法、一指禪推法、彈撥法、掃散法等理筋手法在患者頭面部及頸肩部進行操作,對于有關節紊亂者,則運用旋轉提頸扳法或頸椎定位扳法治療。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推拿治療頸性眩暈的機理進行研究,發現推拿手法可以降低血液中D-二聚體含量,提高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改善頸本體覺紊亂,從而緩解眩暈癥狀[28-30]。
綜上所述,單純推拿手法在治療頸性眩暈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且以推拿手法為主結合針刺、針刀、牽引、中藥等方法的療效更顯著,值得臨床參考借鑒。此外,由于推拿手法流派較多且缺乏規范化操作,導致臨床療效有所差異,故如何制定規范化的推拿操作標準,明確推拿的量效關系可作為下階段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