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進
(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是農業高校食品類大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教學對食品類大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和專業知識面拓展等方面尤為重要[1]。從一些課程教學質量調查問卷分析報告來看,目前高?!爸型怙嬍澄幕闭n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從精選師資隊伍、科學選用教材、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以及實施多樣化考核體系等方面均值得進行有效改革與探索實施[2]。當前,伴隨著我國科教水平的不斷提升,“互聯網+教育”等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持續更新和調整。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探討農業高校食品類專業的“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3]。為此,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針對食品類專業“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主要是借助豐富的互聯網信息資源,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探討其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不僅能提高農業高校食品類專業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還能有效提升該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能為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價值。
“中外飲食文化”教材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建設內容,也是開展該課程教學活動必備的前提和重要保障[4]。近年來,從表1所列舉的國內大中專院校相關的參考教材可見。盡管目前有近10多個教材可供選用,然而大多數教材是僅供高等職業院校旅游管理、餐飲管理與服務相關專業的學生參考。適用于高等院校的教材偏少,尤其是面向農業高校食品類專業學生適用的參考教材相對更少。因此,基于農業高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亟需組織編寫適合農科類高校食品專業學生所需要了解與掌握的國內外飲食文化科學知識,以提升其專業素養和人才培養質量。此外,隨著國內外飲食文化知識的不斷更新與文化發掘,該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也需要及時更新與不斷補充完善,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人才培養需求,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中外飲食文化”課程相關參考教材見表1。

表1 “中外飲食文化”課程相關參考教材
教學是高校的重點工作,而教師隊伍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點。就農業高校的“中外飲食文化”課程師資隊伍而言,由于該課程不是專業核心課程,或許有的高校作為選修課開設,缺乏足夠多的重視,這就造成該課程的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目前,農業高校中該課程的師資隊伍大多是來自理工科出身,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過多偏重科學知識講授,而缺乏一定的人文氣息。若是人文社科類教師講授該課程,或許會富含更多飲食文化內涵,然而與農業高校食品類工科專業學生在科學素養方面的培養要求還存有一定的差距。
當前,多媒體技術已在高校的課程教學中大量使用,尤其是以PPT等輔助形式已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但是就“中外飲食文化”課程而言,由于該課程的學分小、學時相對較短(大多為16學時),導致這種僅用PPT輔助的教學效果難以讓其所展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充分地得到發揮,還需要師生的課上和課下互動交流,或借助于互聯網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慕課,以及翻轉課程等教學新方式,才能讓課程教學內容變得既豐富多彩,也相對生動有趣。有效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轉換為主動獲取知識和培養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考核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而針對農業高校的“中外飲食文化”課程考核而言,其學習目標主要是使食品類專業的學生了解國內外飲食文化的概念和歷史文化現狀,并熟悉中外飲食民俗和禮儀等相關課程內容。因此,該課程考核更應積極鼓勵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如開卷、制作PPT打分、課外論文等,也可以幾種形式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核。
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若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積極鼓勵教師借助于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不斷提升任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必將有效提升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當前,教育部在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通知里也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針對農業高校“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目前學校該課程教師隊伍為2人,均為工科背景,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偏重于飲食科學知識的講解,而欠缺飲食文化的人文理論基礎。此外,面對國內外飲食文化的歷史性、綜合性和時代性等特征,顯然,任課教師單兵作戰的形式不能全面掌握教學內容的輕重,也難以準確掌握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等。若通過搭建教師教學梯隊,形成老中青、傳幫帶的教師隊伍,或許能有效融合青年教師的創新意識并發揮教師團隊各自的優勢。另外,基于互聯網便捷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渠道,可以構建農業高校食品專業中外飲食文化教師教學交流群,借助“互聯網+”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并整合與凝結各相關高校的師資合力,并實現資源共享,發揮教學利益最大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農業高校食品專業“中外飲食文化”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實踐操作等方面理應區別于理工科和高職高專類等院校[5]。然而,從表1可見,目前所編著的較新教材還難以滿足農業高校食品專業學生課程學習的需要,主要表現為針對性較弱而時代性不強,急需農業高校相關專業教師結合當前農業高校食品專業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進行聯合編著,并及時修訂與內容補充更新完善。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高校還可結合各自的地方飲食特色和地域優勢,補充講授符合地方特色的獨特飲食文化內容。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目前所選教材以隗靜秋主編的《中外飲食文化》為主。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中外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外,重點結合安徽地區徽菜和徽文化的特色,讓外地學生能領悟和感受安徽飲食文化的地區特點。此外,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學院擁有茶樹生物學和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華茶文化研究所的獨特教學資源,課下帶領學生參考學習,重點讓學生領悟我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內容見表2。

表2 “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方式存在許多弊端,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將互聯網思維應用于“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中,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將慕課等教學形式引入教學,注重啟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和記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使未來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教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用“互聯網+”來改造食品專業“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學體系,可以使學生激發創新思維,為我國新一輪的食品產業調整培養優秀創新人才。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并提高學習效率。在課程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帶著實踐學習,理論能聯系實踐。例如,每次課后讓學生從網絡上收集并整理家鄉飲食文化或者“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等作為課外作業,將好的選題評選出來,并在課堂上留出時間供學生集體分析與討論,以達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教學目的。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大多課程是以知識的識記為主,主要通過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等考核形式,對知識點進行定量考評?!爸型怙嬍澄幕闭n程教學并非是讓學生識記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其課程教學中掌握中外飲食文化理論思維并提升知識運用的方法,從而樹立國內外飲食文化的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盎ヂ摼W+”背景下的教學評價應充分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考核標準多元化和過程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診斷性評價,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能熟練講解和運用所學內容,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程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考試方式主要以開卷考核的課程論文考試為主,選題內容主要來自課程教學中的相關章節。而最終的成績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為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綜合獲得(見圖1)。其中,卷面成績占70%,而課堂出勤率主要采用簽到形式,既能節省課堂點名時間,又能記錄學生出勤檔案。課外作業考核主要是讓學生課下依托互聯網資源積極制作PPT便于評比和課堂講解,既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資料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理論領悟和課堂交流能力,提升學習興趣。此外,課堂表現主要考核學生課堂積極回答問題,培養其積極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而非被動接受知識,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盡管通過課程論文的形式考核該課程有其獨特的優勢。然而,也會存在相關課程論文學生容易從網上直接拷貝抄襲等問題。為避免此類問題,采用所有課程論文均先以電子版進行查重,審核通過者才能進行課程論文撰寫,以此保障課程考核的公平性。
多元化課程考核見圖1。

圖1 多元化課程考核
“中外飲食文化”是農業高校食品專業的選修課,對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非常重要。而依托互聯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將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變為通過引導學生查閱及整理網絡資料,進而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為中心;從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轉換到借助于充分利用互聯網慕課等教學新模式,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變革。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案例式等,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自己掌控學習;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創新思維訓練為主體,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更學會利用互聯網資源的應用知識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此外,依托互聯網資源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通過科學選用雙語教材、應用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實施多層次考核體系等方面,提升農業高校食品專業“中外飲食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