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姣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瑪雅文明形成于前古典中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300年),昌盛于古典時期(250年至900年),在后古典時期(900年至1524年)衰落,但仍努力克服地區紛爭、干旱甚至文化解體等危機,并以新的方式繼續發展。如今在瑪雅地區仍有數百萬的瑪雅人居住于此,并保留他們祖先的許多傳統,延續著他們的文明。古代瑪雅人居住在位于現在墨西哥境內的尤卡坦、金塔納羅奧、坎佩切、恰帕斯、塔瓦斯科和現在的危地馬拉、伯利茲、洪都拉斯西部以及薩爾瓦多的地區,這一地區并存著迥然相異的環境,從熱帶低地地區到積雪覆蓋的山峰,自近乎沙漠的干燥到溽潤的潮濕,有多孔灰巖到火山灰浸潤的沃土。這種高地地區與低地地區之間環境的差異及自然資源的不同促進了貿易和文化的交流。通常高地地區擁有可用于制備工具的火山玻璃以及用于制作陶器的火山灰。而低地地區則生產食鹽、棉花、熱帶水果等。這些基本的自然資源使得低地地區與高地地區相互依存。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即使中美文化區融為一體,又使其居民具有不同特征,而文化上的交流則使其文明得以產生。
瑪雅人手工藝水平很高,他們會用陶土制成各種器皿,并能制作彩陶。公元前1550年左右,瑪雅南部地區已經出現了陶器,初期的瑪雅陶器以黑色陶為主,器型較厚,裝飾手法只用刻畫,劃紋較簡單,采用露天烘燒。而到了公元前1200年,陶器和泥土建筑已經十分普遍。從公元3世紀以后,瑪雅人的制陶技術達到鼎盛時期,這時的陶器主要是橘紅和橘黃色,表面光滑,器型以三足器最有特色,造型獨特,裝飾采用畫彩技法。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條盤筑、捏塑成型等。瑪雅陶器技藝高超、風格獨特、題材豐富、造型多樣,種類上主要分為三類即器皿型陶器、雕塑型陶器和陶塑工藝品。器皿類陶器以陶杯、陶瓶、陶罐、陶盤為代表,部分器物表面施以彩繪進行裝飾,裝飾內容多樣,有涉及宗教祭祀也有生活娛樂,有描繪神靈形象也有描繪動植物造型,但題材多貼近人們生活。雕塑型陶器是一種將具有裝飾意義和象征意義的人、動植物形象與具有實用功能的器皿合二為一的一種陶器類型,從這類陶器中我們可以看到仿生設計的身影,是屬于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器物。陶塑工藝品是純觀賞性的器物,其造型多以塑造神靈形象、捏造動植物形象,再現人物動作形態為主,有一定的宗教價值。
仿生設計是以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有選擇地在設計過程中應用這些特征原理進行設計的一種手法。仿生設計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契合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自古以來,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周圍的生物做“鄰居”,這些生物各種各樣的奇異本領吸引著人們去想象和模仿。人類運用其觀察、思維和設計的能力,開始對生物進行模仿,并對其進行改造,使其適應自己的生活,滿足自身的需求。這種仿生手法在瑪雅雕塑型陶器中尤為常見,這種雕塑型陶器以神靈、人類、動植物形象為靈感來源,將其形象進行抽象、簡化的加工處理,并與器型相結合,創造出造型豐富且具有心里寄托或審美意義的陶器。以玉米神瓶為例,在瑪雅玉米是其主要農作物,瑪雅人們創造出年輕男子的玉米神形象以此來保護豐收。此陶瓶在器身上捏塑玉米神余姆.卡虛的頭像,把希望豐收的美好愿望和存儲的功能結合起來,在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器物所蘊含的心靈寄托。

南瓜造型的陶器,是瑪雅陶器中仿生設計的經典。在瑪雅除玉米為主食外南瓜也是其主要食物來源,但因并不是主要食物故沒有產生南瓜神,因而在陶器造型中是以南瓜本身的形式出現而不像玉米以年輕的玉米神的形式出現。但這種以南瓜的造型進行的仿生設計反而更具現代氣息。
通過上訴案例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瑪雅陶器藝術中,尤其是雕塑類陶器中,仿生設計的身影無處不在。對于身邊自然物的模仿是人類與自然長期相處的必然結果,這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時常看到。但瑪雅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故陶器藝術中所出現的仿生設計作品風格尤為特殊,值得人們欣賞。
在瑪雅陶器,尤其是雕塑陶器的造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的仿生設計思想,而這種仿生設計的源泉并不是說瑪雅人多懂得設計之道而是因為其民族自身所處的環境影響。由于瑪雅地處熱帶,動植物豐富,人們對于朝夕相處的自然物產生了一定的感情寄托,使得瑪雅人在創造實用陶器時會加入帶有情感因素的動植物形象,這樣可以起到寄托情感,加強心理暗示的作用。這種設計手法的使用豐富了瑪雅陶器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