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婭芳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貝尼尼可謂年少成名,他的藝術生涯順風順水。出道不久就獲得了紅衣主教的青睞,并且在23歲時就獲得了騎士爵位。他的在雕塑方面成就非常高,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他的作品也反映出了巴洛克所具有的特點,極具藝術價值。貝尼尼的雕塑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米開朗基羅曾創作了《晨》、《暮》、《大衛》等雕塑,這些作品具有比較恒定、安靜的風格特點。因為在雕塑創作的表現手法中,不能做到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使雕塑創作出來的形象進行動作變化。然而貝尼尼卻喜歡反其道而行,他往往喜歡通過抓住人物的瞬間的表情、姿勢以及情感來進行雕塑的創作。貝尼尼的作品《痛苦與狂喜》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這是一個躺著的女性形象,上方有一個手拿長矛的天使的形象。長矛的尖端對準了女性形象的身體。這樣創作是因為據說有一個著名的修女做了一個夢,在夢中將要見到上帝,但首先要經歷死亡。所以她的整個身體開始向上飄。有一個天使出來迎接她,并用一把長矛直接刺穿她的心臟。雖然她感受到了死亡的痛苦,但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很深的宗教體驗。這是來自天堂的光芒給她帶來了一種極端的狂喜。所以,兩個極為矛盾的感受要在同一時刻表現出來。貝尼尼在雕塑作品《痛苦與狂喜》中,把這兩種極為矛盾的感受和充滿動感的畫面進行了充分的刻畫。貝尼尼在創作時非常注重人物表情的表達,雕塑中的修女嘴巴微張、眉心緊蹙,表現出了巨大的痛苦和喜悅交融的狀態。除此之外,修女的衣服褶皺也經過他的精心處理,衣服呈現出一種整體失重的狀態。這個雕塑完美的詮釋了修女痛苦與狂喜的瞬間,而這個作品是采用了大理石為材質,更加凸顯貝尼尼的雕塑功力深厚。

另外貝尼尼還有一尊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大衛》,這個雕塑與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表現的完全不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表現的是一個年輕英氣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肌肉十分健美。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戰斗力的站立的大衛。貝尼尼描繪的大衛是彎下腰進行戰斗的姿勢,采用了非常不穩定的斜對角的構圖。大衛的頭部和腳的連線,與手臂的連線,正好形成一個斜著的十字形,支撐住了整尊雕塑。貝尼尼的《大衛》充滿動感,戲劇沖突也十分強烈,仿佛下一秒大衛就會將手中的石塊投擲出去。
貝尼尼在雕塑創作上還善于用堅硬表達柔軟。然而“柔軟”這一性質通常是和觸覺相聯系。那么大理石這么硬的材質如何體現柔軟就顯得更為困難。在貝尼尼的雕塑作品《誘拐佩爾塞福涅》,他描繪了冥王雙臂環繞美貌的少女,想要劫走佩爾塞福涅的瞬間。佩爾塞福涅是一個面容較好的少女,但貝尼尼覺得光表現少女好看還不夠,他還要表現出少女肌膚吹彈可破以及膚質的嬌嫩。在被冥王抱住的身體部分的皮膚都被掐進去了,呈現往里凹陷的肌膚狀態。這可謂是這件雕塑作品的點睛之筆。另外,貝尼尼的另一件雕塑作品《面紗》也是采用了大理石材質,卻活脫脫地把一個女子戴了一層面紗的紋理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惟妙惟肖。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都是以單獨的形式出現,為了觀賞而存在的。貝尼尼則為雕塑賦予了新的功能。他創造了新的雕塑形式——園林雕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羅馬的最著名的一尊園林雕塑——四河噴泉。這是在噴泉上建造的雕塑,這個雕塑與噴泉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噴泉的水是要從雕塑里流淌出來的。它是被賦予一個噴泉的功能的同時還把噴泉制作成了一尊雕塑,并且這個雕塑的喻義是非常深刻的。《四河噴泉》中噴泉和雕塑展現的“四河”分別是代表非洲的尼羅河、代表亞洲的恒河、代表歐洲的多瑙河和代表美洲的拉布拉他河,再加上最上方的方尖塔,表示耶穌的榮光遍布全世界。貝尼尼對園林雕塑的推動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他彰顯了巴洛克動感、花樣特別的藝術形式,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貝尼尼的雕塑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上可謂光芒奪目,不得不說他是雕塑界的奇才。他在雕塑領域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是西方雕塑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