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博
【摘 要】秦腔是我國最為古老的一個戲曲劇種,具備豐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戲曲藝術發展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彰顯了西北文化的氣勢和獨特的西北風土人情。旦角是秦腔表演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可以劃分為多個不同的類型,在實際表演中顯現出獨特的風格,有效增加了秦腔藝術的韻味,也提高了秦腔藝術的吸引力和表現力。本文將著重就秦腔旦角的表演風格進行分析。
【關鍵詞】秦腔;旦角;表演風格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034-01
在現代社會持續進步的背景下,觀眾的精神文化以及審美需求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給秦腔藝術發展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也進一步助推秦腔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前提條件下,加大創新發展力度。秦腔旦角是全部女性角色的一個統稱,又被細分為不同的類型,各個類型在實際表演當中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恰當運用表演方法和技巧呈現出秦腔旦角的獨特風格,有效保障旦角表演質量,推動秦腔藝術的長足發展。
一、秦腔旦角分類及其相應的表演風格
秦腔旦角指的是秦腔表演當中全部的女性角色,以年齡、性格特點以及身份地位等為分類標準,可以將秦腔旦角劃分成以下幾個類型,而不同類型的旦角在實際表演當中也有多樣化的風格呈現。
第一,正旦。正旦往往指的是中年婦女形象,這類女性形象舉止端莊優雅,表現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女性。在正旦的表演過程中,既要重視唱又要關注做,而且要把唱和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用唱腔來輔助人物形象的表現。在秦腔表演環節,正旦出現頻率極高,往往將件板作為開頭,或者是把慢板作為介入,對相應的人物性格特點和情緒狀態進行表現。比如《鍘美案》當中的秦香蓮是青衣正旦,《斬秦英》當中的銀屏公主是華彩正旦。
第二,小旦。這一類旦角角色主要指的是年輕女性形象,這一形象的鮮明特征是性格活潑開朗,言行舉止較為得體。在小旦的實際表演中,特別要求把關注點放在細節表現和細膩情感的抒發上,要求表演者細化表演,勾勒出細膩情感,逐層深入地彰顯人物性格,讓塑造出來的人物顯得更為真實和完整。
第三,花旦。花旦主要表現的是少女形象,此類形象聰明活潑,非常可愛。要對少女形象進行有效地塑造和表演,通常需要加強外形塑造,保證體態輕盈俏皮,同時還需要凸顯出嬌憨的神韻,把少女的鮮明形象展現出來。在肢體動作上也講求一定的表演方法,確保腳步輕盈、手指靈活、眼神靈動、腰部身段柔軟,同時要把握好面部表情,表情要明艷并且富有變化,這樣才可以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和真實。
第四,老旦。老旦通常表現出的是老年婦女形象,在實際的表演風格呈現上,要求做到創作兼備,結合戲曲作品情節以及人物角色設定的要求來把握好唱和做各自所占比重,而最終呈現出來的唱腔必須蒼勁有力、渾厚深沉。由于老旦形象的劃分還會根據身份地位有貧富的差別,所以在實際表演中還要兼顧人物身份,運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技巧來塑造形象。
第五,彩旦。此類形象具有一定的特制性,主要是媒婆、店婆等。此類形象通常特別注重外部裝飾,妝容過濃而且顯得比較滑稽,在著裝方面會穿得較為俗艷,性格張揚甚至稍顯跋扈,給人一種幽默詼諧的欣賞感受,而有的則是被嘲笑捉弄的對象。彩旦進行表演時,在風格上要盡可能地做到夸張念白,提升念白藝術性。雖然這一形象只是配角,但是在舞臺表演中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能夠起到調劑表演效果的積極作用,推動戲曲情節的發展。
第六,武旦。這一角色特指的是身懷武藝的女性,結合她們的身份以及武藝,又可以細分為刀馬旦和武旦。前者側重于身段功架,要求呈現出大氣的表演風格,而后者則把側重點放在身形方面,要求呈現出靈活的表演風格,將女性的英姿體現出來。
二、確保秦腔旦角風格呈現的方法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了解到秦腔旦角不同類型的多元化和差異化表演風格。表演風格的有效呈現,離不開表演者的不懈努力,接下來主要對秦腔旦角表演者在呈現表演風格方面要遵循的原則進行簡要說明:第一,堅持從戲劇表演的實際要求出發,保證形象塑造和表演風格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要讓大眾更好地接受人物,并體會到相應人物呈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甚至是受到感染,就必須要考慮到戲劇表演的具體要求和對于人物表演的要求,把握人物思想情感及其變化,有效推動劇情。第二,表演者要結合自身理解開展二度創作,有效提高角色的舞臺吸引力。不加思考和不融入個人體驗與感悟的表演無法獲得良好的表現效果,要求表演者密切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感悟,在表演當中融入自己的風格。
就秦腔表演而言,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演繹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和內容,這就給秦腔旦角表演提出了極高要求,要求表演者能夠在表演實踐中總結經驗、查漏補缺,把握住旦角表演精髓,在多樣化女性形象共性中創造個性引起觀眾的共鳴,讓最終呈現出來的旦角形象更加生動而富有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杜銀鳳.秦腔旦角表演風格分析[J].戲劇之家,2018,(20):56.
[2]王秀琴.淺談如何演好秦腔中的旦角[J].當代戲劇,2017,(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