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揚
【摘 要】在當前多元化特征明顯的文化藝術背景之中,聽眾的藝術欣賞水平正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聽眾對于聲樂演唱藝術也有著更進一步的要求。將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相融合,從而來詮釋聲樂藝術作品,既能夠將美聲唱法中的一些科學技巧發揮出來,又可以與通俗唱法中的發聲方法進行有效融合,從而有效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為音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關鍵詞】通俗演唱方法;美聲演唱方法;融合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046-02
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流行音樂文化開始在我國藝術界傳播,流行音樂逐漸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并且從中得到愉悅的享受。而美聲演唱所應用的技巧與方法大部分來自歐洲,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要對自身的發聲器官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從而達到演唱的目的。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相互融合,就是通過美聲演唱技巧將流行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展現出來,從而進一步滿足大眾對于音樂的審美需要。
一、美聲演唱具體特征分析
與其他唱法相比,美聲唱法注重的是混合聲區的發音,在演唱時要真假聲共同參與。假聲部分需要頭腔與胸腔的配合,這樣發出來的聲音干凈并且洪亮,具有穿透力,要求將假聲與咽音共同配合運用,高音部分的聲音力度不能依靠過強的氣息來支撐。
美聲的聲音特點可以總結為通、實、柔、活、純、松、亮、圓,在發聲上要具有穿透力和持久力,保證聲音結實有力、純凈清晰、集中明亮。一般來說,美聲演唱者都可以達到兩個八度的音域,一些實力比較好的演唱者更是可以達到兩個半的八度,甚至一些高難度的歌曲要求演唱者從低音到高音能夠駕馭三個八度,在演唱中,演唱者要盡量保證低、中、高三個音區的發音和諧統一,和順平滑,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要連貫、勻凈,這樣才能表現出美聲唱法旋律優美的特色。
二、通俗唱法概述
通俗唱法最初主要受到美國黑人音樂的影響,音樂家們通過口述的方式使得通俗唱法具十分獨特的演唱風格。通俗唱法是從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傳播到中國大陸的,在這之后有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接受通俗音樂作品,并且樂于學習通俗音樂作品的演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經常會演唱通俗歌曲。可以說在當下,演唱通俗歌曲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俗歌曲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也是人們最為接受的一個特征,就是其歌詞容易理解、通俗易唱。通俗歌曲的歌詞以及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正因如此,通俗歌曲更能引起人民群眾的共鳴,可以將人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遞出來。在通俗歌曲演唱過程中,能夠運用音響等擴音設備提高演唱者的音量,所以,不用強調人體腔體方面的共鳴。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音響設備,流行歌曲以及通俗唱法就不會發展到今天。在演唱通俗歌曲的過程中,對于演唱者聲音的要求就是自然,有真實的情感表達,并且重視演唱者對于音樂的感覺,在演唱過程中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重視即興的舞臺表現。通常情況下,通俗歌曲是人人都可以演唱的,并且以獨唱為主要形式,依照作品的內容配以相應的舞蹈動作。
三、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相互融合分析
(一)發聲方法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無論是什么風格的聲樂作品,如果想要完美地將其演繹出來,那么演唱者就必須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聲,這一原則不管是在美聲唱法中還是在通俗唱法中都是適用的,演唱者都必須要在科學發聲的基礎之上,將內心所要表達的情感傳遞給聽眾。近年來,通俗唱法中的一些技巧開始與美聲唱法中的一些技巧進行融合,比如花腔技巧的增加以及演唱者對于氣息方面的控制逐漸提升,等等。對最近幾年有關聲樂的一些選秀節目以及比賽進行分析,就能夠清晰地看出,受到聽眾普遍喜愛的演唱者所選擇的音樂作品都是歌詞富有深意、旋律優美動聽的通俗音樂作品。除了作品方面的因素以外,更加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演唱者具有十分突出的技巧與方法,他們在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都使用了十分科學的發聲方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演唱的感染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其能夠把十分真摯的情感傳遞給聽眾。與此同時,美聲唱法在經歷持續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接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在當下,有很多與大眾審美相符合的聲樂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這些聲樂作品具有時代活力,提升了美聲唱法的舞臺表現力,作品在旋律方面也有了更大的普及率。
(二)兩種演唱方法之間的互補以及相互融合
通俗唱法對于演唱者聲帶方面的要求相對來說偏低,與大眾對于音樂的審美相符合,而美聲唱法中值得通俗唱法吸收以及借鑒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演唱者的氣息方面。美聲唱法對于氣息方面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美聲唱法所要求的是演唱者的音域寬廣、聲區達到統一,狀態方面需要演唱者深呼吸,喉位要放低,喉嚨充分打開,運用氣息來作為演唱的支撐。在呼吸方面,美聲演唱運用的是腰腹式呼吸法,在演唱過程中,通過腰腹肌肉以及橫膈膜的共同作用,使橫膈膜向下進行推動,從而提升演唱者胸腔的容積,起到加強胸腔共鳴的目的。在演唱到作品的高潮部分時,需要演唱者提升腰腹上下的力量,形成一個對抗作用,從而利用氣息完成演唱。將美聲唱法中的這一技巧有效應用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可以使得原本難度較高的高音部分更加高亢、扎實,演唱者的音色也能夠變得更加富有光澤,在真假聲轉換的過程中自然度以及流暢程度能夠大大提升。
2.演唱者的吐字以及發音方面。美聲演唱對于聲音的要求是圓潤且柔和,對吐字咬字方面的要求是吐字清晰、歌詞母音的轉換以及咬字時嘴唇的動作不能破壞音樂的整體性。通俗唱法對口形方面的要求與民族唱法一致,有些時候會更加靠前,重視吐字的清晰度。如果想要將一首聲樂作品完美詮釋出來,那么清晰地吐字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準確把握住咬字和吐字。如果把美聲唱法中對于吐字發音方面的要求有效運用在通俗作品的演唱過程中,那么,通俗歌曲演唱者能夠將作品中的感情進一步表達出來。
3.演唱者的共鳴方面。在運用美聲唱法演繹聲樂作品時,對于共鳴要十分重視,具體是指演唱者要通過“打開”的方法對自身的共鳴空間進行適當擴充或調整,從而使聲音傳遞得更遠,提升音色的美感。主要運用到的共鳴腔體包括口腔共鳴、頭腔共鳴以及胸腔共鳴等。相對于美聲唱法,通俗唱法對于共鳴的使用就相對較少,其主要是運用麥克風以及音響設備來對自身的音量進行擴大的,如果說把美聲唱法中對于共鳴的應用有效融入到通俗作品的演唱之中,那么就能夠加強演唱者聲音的磁性。
參考文獻:
[1]鄭昭玥.淺談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樂劇《歌劇魅影》為例[J].北方音樂,2015,(6):71-72.
[2]吳園園.古典也流行——從《歌劇魅影》看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傳承與發展[J].銅陵學院學報,2015,(4):93-96.
[3]吳園園.音樂劇《西區故事》和《歌劇魅影》中美聲唱法的表現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