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蒙 任大勇

摘要:在振興鄉村的戰略背景下,鄉村地區的建設不斷完善,加上鄉村良好的環境以及淳樸的文化生活,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群。在陜西大部分地區由于缺乏經濟產業,經濟發展緩慢,鄉村旅游作為綠色環保產業,而且門檻低,被各地區視作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陜西大部分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仍然處于比較初始的階段,大多數從事鄉村旅游工作者對鄉村旅游的概念還停留在“農家樂式”的思維上。本文就當前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做簡要分析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經濟;鄉村振興
鄉村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在基礎設、經濟基礎、居民生活水平上與城市有較大差距。但是由于廣大鄉村地區遠離城市以及工業化的干擾和破壞,仍然保留著相對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文化氣息,并且隨著振興鄉村大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脫貧攻堅的加持,鄉村地區發展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對于發展鄉村旅游有著巨大的優勢。鄉村旅游作為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一方面對阻止鄉村衰退、穩定人口外流、發展農村經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長期處于疲勞狀態,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農村生活的輕松、休閑的生活方式,鄉村地區正好有滿足這一需求的潛力。
正是由于看到了這些,陜西一些地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也是以發展鄉村旅游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地區的脫貧。但是由于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模式不夠成熟,缺乏系統理論指導,資金量少等原因,一些地區發展緩慢,無法為鄉村地區引流。
一、發展鄉村旅游意義
(一)鄉村旅游的含義
鄉村旅游以農村優美風光、寧靜環境、獨特民俗、古樸建筑等元素為依托,成功將觀光、休閑、度假、購物、娛樂、學習等活動融為一體,滿足了現代人回歸自然的精神需求。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于發展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二)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性
近年來,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大力支持鄉村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對于穩定陜西農村地區發展,繁榮鄉村經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對鄉村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保護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能夠有效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看到自然環境歷史風貌的經濟價值,從而積極主動投入到保護工作中去,對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2)緩解農村就業問題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村民不必再遠離家鄉到城市務工,讓村民在家鄉就業,同時也解決了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兒童問題,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3)有效改善鄉村產業結構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快速改變鄉村地區單一的產業結構。鄉村地區大多數是以第一產業為主,很少涉足其他產業。在第一產業條件下,村民經濟收入只能依靠銷售農產品或者外出務工,收入有限。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能夠改產鄉村產業結構,拉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刺激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
二、陜西鄉村旅游的現狀
(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
陜西在地理上,依地形差異劃分出陜南、陜北和關中平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地區形成了豐富自然景觀。在陜南地處于秦巴山區的中心腹地,海拔高低錯落,地貌復雜,溫差極大,被覆蓋率高達75%以上,生態環境好,有金絲峽、曼川古道、櫻桃溝、朱鹮保護區等自然風景。關中平原地處陜西中部,以平原為主要地形,農業發達,農產品豐富。陜北地區位于陜西北部,風沙堆積形成的黃土高原構成了陜北特有的地形地貌,有白云山、紅石峽、紅堿淖等特有地貌景觀。陜南、陜北、關中平原以其千差萬別的地形地貌,共同構成了陜西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基礎。
(二)人文歷史悠久
歷史上,關中平原地帶長期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斷的輻射周邊地區,經過千年發展積淀,留下了無數的文化資源,如秦兵馬俑、邊塞遺址、商鞅封邑等。在這些地區又形成了以秧歌、說書、社火等獨特的民風民宿。到近代以來,陜西又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如中國革命圣地延安。
(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陜西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中國中部,連接東西部的發展,交通便利。到目前為止,陜西已經建成以西安為中心,呈米字形的高速、鐵路網絡,鄉村公路基本實現全面覆蓋。
(四)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解決好三農問題,發展鄉村地區一直以來是國家工作的重點。2018年,國家旅游局聯合12個部門共同制定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方案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帶動全國23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三、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大部分僅在公路路段設置標識牌,缺少旅游引導標識;游客咨詢服務站點缺失,游客出行體系不完善,游客在出行過程中有諸多不便,大大影響了游客的出行體驗。在問卷調查反饋中發現,游客對住宿、廁所以及飲食條件有所顧慮,這也成為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二)缺少人才,對發展旅游業的認識不足
鄉村旅游作為鄉村地區新興產業,對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由于鄉村地區人員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加上農村人員流失,留守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同時又缺少相應人才,缺乏旅游資源開發和運營的能力,難以認識到鄉村旅游對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整體服務意識不強,嚴重影響當地鄉村旅游的對外整體形象。
(三)資源散亂,沒有效整合
鄉村地區由于地域廣大,各種旅游資源比較分散,無法有效吸引游客。而在開發過程中,由于觀念限制,各地區都是各自為戰,不懂聯合。單一的旅游資源往往難以有效的吸引力,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四)缺乏強有力資金支持,投入不足
鄉村旅游發展有國家政策在背后的大力支持,但發展資金仍然缺乏。國家以及財政需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投入,必然分散了資金的使用。而當地由于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以及長期以來觀念的影響,個人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鄉村地區的旅游經過多年的發展,由于資金的限制,目前仍然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四、針對現存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指標
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的一個基礎條件就是要有響應的配套設施。由于經濟發展原因,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無法與城鎮相提并論,但是發展鄉村旅游就必須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加上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借此機會,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補全缺少缺失的基本設施是當前鄉村旅游的業發展的一項任務。
(二)加強人員培訓,積極引進人才
目前在鄉村從事旅游業的人員大多數以當地人為主,受文化水平限制等因素,缺乏運營能力,普遍服務意識不強。一方面以村鎮為單位定期舉辦鄉村旅游知識講座,針對衛生、用語等方面開展培訓工作;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返鄉建設加鄉,對大學生返鄉建設給予優惠的政策支持。同時,充分利用起地方高校的優質資源,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做理論指導。
(三)完善產業鏈條,推動資源的深度融合
鄉村旅游的產業結構應該以旅游業為中心,結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實施優質休閑旅游區建設、文化旅游項目助推、精品旅游線路宣傳、旅游農業體驗融合的發展格局。堅持以當地優質風景為主、特色文化為輔,以綠色旅游農業為助手,發展旅游業+農業+文化業,以旅游業帶動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宣傳當地特有文化。同時深入調查境內各個自然文化景觀的分布狀況,深入發掘文化內涵,做好特色旅游線路規劃,配合大量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分配利用好境內的各種資源,實現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四)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廣泛利用社會資源
第一,針對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編制好發展規劃,制定詳細的階段發展目標,做好法律法規的制定工作,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二,做好土地流轉工作,推行土地資本化,推動社會資本向鄉村旅游業的轉移,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的力量,加速鄉村旅游的發展。第三,出臺對應的金融政策,加大對鄉村旅游金融支持,鼓勵村民入股,根據村民的貢獻、技術、資產、能力進行股權分配,村民集體發揮監督作用。落實鄉村旅游村落文化保護專項資金,鼓勵社會投資,制定鄉村旅游稅收優惠補貼政策。
參考文獻:
[1]問建軍.“一帶一路”視角下陜西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路徑[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2):25-29.
[2]陳嬋.鄉村旅游中文化創意產品發展策略研究[J/OL].山西農經[2019-12-11].
[3]吳海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9(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