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齡人口的空間分布不僅僅是一個人口或者地理現象,它對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以來,人口的空間分布研究從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上有許多新的突破,也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果,本文對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供學界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演變趨勢
人口的空間分布和移動趨勢(包括老齡人口)長期以來都是社會人文地理學界的重點課題,不同的時期,學者們因為不同的理由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為得到更準確翔實的數據,人們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也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現大致梳理如下:
人口老齡化現象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聯合國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2000)指出老年人(60歲以上)所占比例的增加是伴隨著年輕人(15歲以下)所占比例的減少。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數目將在歷史上首次超過年輕人的數目。這將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且全面的影響;Mccracken?和Phillips(2005)通過分析世界老年人口數量分布變化,運用匯集人口學、地理學醫學和老齡化轉變趨勢的模型描繪全球人口老齡化發展演變的地理-歷史進程;國內學者也借鑒外國學者的經驗,對國內不同區域的人口空間分布狀態展開研究,主要是將人口分布與地理特征,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配置或者公共服務設施等結合在一起,對人口的分布狀況進行分析。最早胡煥庸(1935)提出璦琿-騰沖分界線,把人口分布和地理特征結合在一起,對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狀況進行了分析;而后,中國科學院地理所(1986)在新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基礎上,以璦琿-瑞麗線為界,對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進行了描述,總體上中國的人口分布的基本趨勢是從沿海到內地,從平原到丘陵高原,人口逐漸稀疏;王桂新(1997)應用經濟學方法和系統分析技術,將人口分布與區域發展作為一個系統整體進行考察,研究表明對中國人口分布與資源、經濟關系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顯示,中國現實人口分布狀況基本合理(合理度達80%以上);肖周燕(2013)[中國人口與經濟分布一致性的空間效應研究??人口研究2013?5]對我國經濟與人口空間分布的不一致現象及背后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除了不同形式資本聚集速度的差異(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會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結構外,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政府政策引導,區位因素等也會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狀態;張耀軍(2016)利用第五次(2000)和第六次(2010)的人口普查數據,以地級市為研究單位,從空間分布的視角對我國的人口結構和布局進行研究,為我國的人口安全和地區的人口均衡分布提出對策建議。
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人口的空間分布特征也有所不同,眾多學者以此為對象研究不同地域人口的分布狀態,Goodman(1987)對美國巴爾的摩、費城和匹茲堡三大城市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口較多的城市老年人空間分布呈分散趨勢,反之則呈集中趨勢,老齡人口的分布特征與城市的發展歷史具有比較明顯的聯系;McCarthy(1983)對美國20世紀50~70年代老年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的研究中,發現各地區老齡化的過程和結果會因不同年齡人口的遷移率而完全不同。Golant?(1990)對多個國家老年人口空間分布模式比較研究發現,不同城市老年人集聚區的形成原因各有其不同,甚至在同一城市的不同發展階段也都具有不盡相同的老年人口分布模式。由此說明,老年人口分布狀況隨時因不同的城市化階段影響而出現即時的變動,城市老年人集聚區也隨之發生變化。Sekhar等人(2010)運用Spot?Analysis(熱點分析)方法,通過統計老齡人口密度對阿德萊德的人口空間分布展開研究,發現國外老齡人口主要分布在都會的核心區和偏遠村落中,城市郊區老齡化趨勢則在加速過程中。馮建(2002)對1964年-2000年杭州城市人口的空間分布密度和演變規律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杭州的城市系統在此期間變得更為復雜,各功能單位的自組織演化不斷優化,但與西方成熟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仍有較大差距;周婕(2014)運用GIS工具,選擇北上廣武四個城市,對四個城市的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及演變趨勢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特大城市的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與發達國家相似,同時又保留了大量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喬谷陽,喬家君,邵留長(2016)使用ArcGIS軟件,以縣域為單元,對河南老齡人口的空間分布狀態進行分析,發現河南老齡人口的分布特征一方面是表現為空間上的聚集,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導致老齡人口出現‘兩極分化的特征;王新賢和高向東(2016)采用探索性空間分析法,對上海市的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及演變趨勢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老齡人口的空間分布不均衡,分布狀態有明顯的圈層特征;老齡人口分布有顯著的正向自相關關系。老齡人口的空間差異受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各類因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老齡人口的分布有不同的影響方向和力度;周春山(2018)對2000年和2010年廣州市老齡人口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比較研究,歸納出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空間分異的變化具有歷史繼承性、隨城市開發進程而結構趨于復雜化、出現類型更新和類型區范圍變化等特征。并從城市歷史發展傳承、城市規劃建設引導、住房等制度變遷影響等方面探討了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空間分異形成機制。
綜上所述,對人口空間分布和移動趨勢的研究視角逐步從平面到立體,從宏觀向具體延伸;從傳統的平面分析方法轉而更多地采用空間分析,使用的工具也從抽樣調查為主(大規模人口普查為輔)轉而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GPS等新型工具,推動了人口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研究成果的深化。
從對現有老齡人口分布的研究結果看,由于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及生理和心理特征上的共性因素,中國的老齡人口與發達國家的老齡人口具有相似的空間分布特征,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以及中國不同地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導致中國與外國,中國不同地域之間的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中國不同的地域開展老齡人口的研究工作有其必要性。
參考文獻:
[1]周婕.城市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及演變趨勢[J]。城市規劃,2014(03).
[2]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地理學報[J],1935,3(2).
作者簡介:
白楊,男,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